鷺客社:守望共同的塵世故鄉(xiāng)

文 /林鴻東
1.
直至最近我才得知翔安蔡厝竟藏有一座新振興洋樓。
新振興洋樓的南側還有兩座大厝,可稱為南厝與北厝。據(jù)文物資料記載,三座建筑均建于民國,建造者均為越南華僑蔡振興。新振興洋樓共有三層,設計獨特:一層正面采用本地紅磚大厝常用的塌壽造型,二層正面中部為典雅的柱廊,三層正面則全部為柱廊結構。這是一座中西合璧的柱廊式紅磚洋樓。無疑,它是翔安區(qū)番仔樓建筑杰作之一。
北厝與南厝,現(xiàn)都被稱為“蔡振興宅”。兩座大厝的門楣石匾均刻四字,據(jù)文物資料記載,分別為“竹林濡美”與“花萼聯(lián)芳”。我現(xiàn)場觀摩后,對“濡”字產生了疑問,經福州書法人李菁指點,再尋找書法字帖進行對比,確認此字實為“濟”字。
“竹林濟美”與“花萼聯(lián)芳”,其用典均源自《幼學瓊林》,如“竹林叔侄之稱,蘭玉子侄之譽”,“兄弟既翕,謂之花萼相輝;兄弟聯(lián)芳,謂之棠棣競秀”。“濟美”一詞則出自《左傳·文公十八年》:“世濟其美,不隕其名”,意指在前人基礎上發(fā)揚光大美好傳統(tǒng)。
兩處匾額落款均為“民國甲戌年孟秋建 何調梅書”。經查證,民國甲戌年為1934年,即民國23年。何調梅,很可能指東山縣杏陳鎮(zhèn)前何村的民國書法家。東山的何調梅(1901-1985年),擅長左右兩手同時書寫書法作品。據(jù)傳,何調梅曾被新加坡會館譽為“東山縣有史以來四大名家之一”。
新振興洋樓與蔡振興宅北南兩厝,現(xiàn)已被營造成為一家名為“欽菜”的美食商號。這是一家既懂古建、古董又懂美食的商號,因它的主人是資深收藏人陳國輝。
2.
第一篇文章發(fā)表后,陸續(xù)接到一些反饋信息,告知我新振興洋樓與兩大厝的建造者并非蔡振興。“新振興”只是企業(yè)名或商號名。三座建筑的真正主人是越南華僑蔡陳石。
桐梓的朱心愿老先生幫我查到了蔡陳石的資料。據(jù)《翔安區(qū)僑界名人傳略選登》一書記載:“蔡陳石,又名蔡石,福建同安縣新店人(今屬翔安區(qū)),1901年出生于家鄉(xiāng),1917年離鄉(xiāng)赴越南西貢,投靠叔父學習經商。1928年,創(chuàng)立新振發(fā)進出口洋酒食品公司。由于他懂法語,在西貢中法商界頗具信譽,公司業(yè)務日益發(fā)展。蔡陳石熱心僑社教育和公益事業(yè),曾任閩幫誠志中學董事長,中法學校副董事長,并曾任西貢華僑總商會行商代表、福善醫(yī)院總理等。他對于福善醫(yī)院的整頓和西醫(yī)的建設頗有貢獻。1954年,蔡陳石當選為西貢中華理事會副理事長,連任福建中華理事會理事長?!?/p>
《同安縣志》也記載了蔡陳石的事跡,具體為:“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朱陳造、蔡石任越南福善醫(yī)院董事長,致力于該醫(yī)院設施的補充和完善,在私立醫(yī)院中首屈一指?!?/p>
在傳略中,我們得悉,蔡陳石是叔父提攜的,這就可以理解 “竹林濟 美”的內在涵義了?!靶抡癜l(fā)”為蔡陳石名下所屬公司之一,有村民稱,“新振興”也是其中一個。三座建筑建造時,蔡陳石已33歲,且在西貢的中法商界混得風生水起。然而盡管如此,我們依然無法確認,三座大座是蔡陳石叔父(其名不詳),還是蔡陳石本人建造。
得知我在調查新振興洋樓時,蔡厝的蔡建初先生聯(lián)系到了我,并提供了一件非常重要的文獻證據(jù),1952年的“土地房產所有證存根”。蔡建初是新振興洋樓的鄰居,他的爺爺是蔡陳石的親戚,曾經在西貢幫蔡陳石做事,1947年逝于西貢。父親 蔡熙成十四歲(1948年)被三叔帶到西貢念書,呆了七八年,現(xiàn)為蔡厝最后一批歸國華僑。
從 “土地房產所有證存根”看,因爺爺已逝,蔡建初家土地房產解放初時登記在奶奶陳官蘭名下,共有七段,零零碎碎,大約三畝多。其中七段為生產用地,兩段為非耕地(廁所)。兩個廁所與一段田地正好位于新振興洋樓邊上,故注明“洋樓邊”。其中一處廁所,位于新振興洋樓西側,其四至的東面清清楚楚標注為“蔡石”。也就是說,1952年,新振興洋樓的產權人是蔡陳石。
種種跡象表明,新振興洋樓與蔡振興宅的建造者,其實就是越南西貢知名僑商蔡陳石。
歡迎知情的讀者留言指教!

LOOKERS鷺客社 守望共同的塵世故鄉(xiāng)
歡迎關注鷺客社,投稿聯(lián)系微信號:DONGE110
本篇圖文均為原創(chuàng),版權歸原創(chuàng)作者所有,歡迎轉發(fā)、群發(fā)給你的朋友,歡迎分享到朋友圈。但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如需轉載,請通過公眾號后臺申請。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