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燃竹君,懇請“關(guān)注”,共談歷史風云
大仲馬是19世紀法國的通俗小說之王,同時代的法國小說,很少能有與之比肩的人!
要說沒有,那是假的,至少有一位,還是能跟他硬剛一下的。
當然,這個對手,還是大仲馬自己“造孽”造出來的!
他就是被譽為法國連載小說之王的格扎維埃·德·蒙特潘

此人一生創(chuàng)作了200多部小說,他創(chuàng)作小說,除了想賺錢,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要跟大仲馬一較高下。
至于這兩位法國文壇大家的關(guān)系,其實相當微妙。
畢竟,蒙特潘剛開始想闖出點名氣,多多少少還是受到了大仲馬指點的。
遺憾的是,兩人最終反目成仇,幾乎到了老死不相往來的地步。
決裂之后,大仲馬還狠狠地賠償了蒙特潘一大筆錢。
不過這些錢,他也確實該給,畢竟,人家是蒙特潘該拿的版權(quán)費。

那么,他們之間的恩怨情仇,究竟是從何而起的呢?
回到以前的歷史維度,大仲馬的起點,其實并不高,他一開始和自己母親住在一起,生活好不到哪去。
他真正崛起的地方是巴黎,當時他只身來到巴黎闖蕩,意外成了法國奧爾良公爵的一個文書,在這里他有幸讀了很多書,而且有時間寫作。
再之后,他以寫小說起家,很快就在法國文壇上有了立足之地。
與此同時,他還受到法國年輕作家雨果的賞識。以至于在19世紀二三十年代,他都已經(jīng)和當時的大作家雨果有了深厚的交情,他一度加入了雨果號召的浪漫主義學(xué)派。
那段時間,大仲馬筆耕不輟,名氣越來越大,胃口也越來越大。
時間來到了19世紀40年代,他養(yǎng)了一大批為他撰稿的年輕人,美其名曰“共創(chuàng)寫稿”

簡單來說,就是大仲馬給新人指點,然后把新人寫的小說署上自己的名字,這樣小說既有大仲馬的分成,也有新人的分成。
只可惜,這些年輕人得到的分成太少了。
不用懷疑,這些初出茅廬的新人作者,就是想借助大仲馬的名氣,給自己的作品蹭點熱度。
但如果小說的版權(quán),落在大仲馬手中,新人作者們只能拿到微薄的分成,很顯然與他們想要出名的初衷相悖。
同時期的蒙特潘,已經(jīng)涉足了文學(xué)領(lǐng)域,為一些報刊雜志撰寫文章。
恰好遇到大仲馬的他,對大仲馬也是敬仰至極,便有意無意地與他接觸,最終兩人商議合作創(chuàng)作了一部劇本《卡薩諾瓦的遺產(chǎn)》

大仲馬負責提供劇本的框架搭建,而蒙特潘則負責執(zhí)筆撰寫,兩人都是才華橫溢之輩,此劇上映后,大獲好評,也帶來了可觀的收益。
但拿到錢的蒙特潘懵了!
大仲馬拿走了七成的收益,而他自己只得到了三成。
更讓他難以接受的是,在作品的署名上,大仲馬的名字赫然在目,而他的名字,卻被擠在了不起眼的角落。
如果讀者不仔細看,估計都不會發(fā)現(xiàn),這部作品的作者其實是自己。
如果說收益少一些,作為后輩的蒙特潘,或許還能勉強接受,畢竟對于新人作者來說,無非就是借前輩的名氣,給自己博出點名聲。
但是現(xiàn)在,錢沒拿到多少,名聲也沒賺到,蒙特潘怎能受得了?

雙方為此爭執(zhí)了很久,最終蒙特潘將大仲馬告上了法庭。
法院經(jīng)過詳細的調(diào)查和審理后,判決大仲馬向蒙特潘賠償了一大筆費用。
不過,劇本封面的署名,還是跟之前一樣,蒙特潘的名字,依然被擠在了偏僻的角落。
這件事,對當時雄心勃勃的蒙特潘影響很大,也讓他對大仲馬產(chǎn)生了深深的成見。
所以,梁子結(jié)下了。
既然你大仲馬不能給我名聲,那我蒙特潘,就靠自己的努力揚名立萬。
文人之間的恩怨,自然要用文筆來解決。蒙特潘便心生一計,專心寫大仲馬擅長的題材,意在跟對方搶市場份額。
至此,兩位文壇巨匠的“文戰(zhàn)”,一發(fā)不可收拾,直到大仲馬去世。
在大仲馬的“反向激勵”下,蒙特潘的創(chuàng)作力爆棚,一生中共撰寫了200多部連載小說,他有沒有超越大仲馬咱不知道,但卻成了法國名副其實的連載小說之王。
或許,如果沒有當初大仲馬對他的剝削,蒙特潘可能也只是一個普通的小說創(chuàng)作者而已。
但因為大仲馬的打壓,反而讓蒙特潘爆發(fā)了創(chuàng)作潛力,放飛了自我,成為法國文壇不可多得的一位大才。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大仲馬剝削的新人作者,可不是只有蒙特潘一個呢?
大仲馬麾下還有一個年輕人,名叫馬凱,他曾是大仲馬麾下的一員大將,大仲馬的代表作《三個火槍手》,就有他的深度參與。
但是,因為大仲馬的“剝削”,世人并不知道有馬凱這號人。
馬凱跟蒙特潘最大的不同是,他向大仲馬妥協(xié)了,放棄了所有版權(quán)。
說實話,文人還是要有點骨氣的,沒點骨氣,沒點抱負,略微受點打擊,就有可能一蹶不振。
如果你喜歡文學(xué),不想成為馬凱,就必須成為蒙特潘,用紙和筆,為自己正名。
否認,誰會記得你呢?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