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更深刻了解汽車產(chǎn)業(yè)變革
出品: 電動星球
作者:Wallace、毓肥
不久前,沃爾沃公布了他們的 2024 年報。
總營收約 4000 億瑞典克朗,約合人民幣 2700 億元;毛利潤 794 億瑞典克朗、營業(yè)利潤 223 億瑞典克朗。全年售出 76.34 萬輛新車,其中純電動車型的占比,僅有 23%,為 17.51 萬輛。
考慮到總營收、毛利潤和營業(yè)利潤相比 2023 年都有一定提升,沃爾沃的這份年報可謂「差強人意」。
但沃爾沃在中國市場的表現(xiàn)卻讓人倒吸涼氣,全年銷量為 15.64 萬輛,同比下滑 8%;包含插混和純電的新能源車僅售出 1.58 萬輛,還不到在華總銷量的 10%。
結(jié)論是,沃爾沃在中國市場出現(xiàn)了一定程度的退步,非但沒有乘著中國新能源車市爆發(fā)的東風站到舞臺中央,反而被擠到了更邊緣的位置。
必須要說的是,沃爾沃是全球范圍內(nèi)智能化、電動化轉(zhuǎn)型最激進的豪華車企。
早在 2021 年 6 月,沃爾沃總裁漢肯·薩繆爾森便于「Tech Moment」發(fā)布會上振臂一呼,宣布「要在 2030 年轉(zhuǎn)型為純電動豪華車企」,售出的車型 100% 為純電動車。

「沃爾沃不打算談(電動化)的速度,因為我們 2030 年一定會實現(xiàn) 100% 電動,不會回頭」。
沃爾沃的豪言壯志仍擲地有聲,為了達成目標,他們宣布技術升級計劃、推出座艙、智駕系統(tǒng),與 Northvolt 高調(diào)合作,還帶來了「Concept Recharge」概念車……
只是到 2025 年 3 月,Tech Moment 發(fā)布會上提到的一切,依然還沒落地。
或是預感達成目標無望,沃爾沃在年報中對 2030 年目標進行修改,最新的表述為「90% 的銷量由電氣化車型支撐」,不再追求轉(zhuǎn)型為專注純電的豪華車企,還給使用 48V 輕混的燃油車開了綠燈。
這顯然會后退,但沃爾沃并非「好消息全無」。在 2025 年春季,他們迎來了可能是近十年最重要的車型——ES90。
ES90 身上最特出的氣質(zhì),無疑是「突破」——一款突破了以往桎梏、真正意義上的「純種電動車」,它肩負著成為沃爾沃電動化轉(zhuǎn)型轉(zhuǎn)折點的重任。
但有個問題需要市場的回答,它的「突破」,真的足夠令人印象深刻嗎?
「突破」過去的自己
談及 ES90,「基于原生純電平臺打造」這一點可能會率先引起外界的注意,這意味著 ES90 和 EX90、EM90 和 EX30 等純電動車一樣,有著更好的內(nèi)部空間、更合理的電池布局,乃至更高的安全性。

這還只是「突破」的一部分。
ES90 的真正看點,是更全面的三電性能,和更高階的智能化??梢哉f,我們能從它的身上,見到一些「中國純電動轎車」的影子——而這是過去海外品牌純電動轎車,所不擁有的特質(zhì)。
「更具中國味」
而在如今的語境中,「純電動車有中國味」,是一種贊許。
就目前已經(jīng)披露的信息,沃爾沃 ES90 的看點如下:
全域 800V 架構,搭載寧德時代 CTB 3.0 「麒麟電池」,最大電池容量達 106kWh。10%~80% 的充電時間在 20 分鐘以內(nèi),CLTC 續(xù)航為 740km,WLTP 續(xù)航則是 700km。

而針對智能硬件,沃爾沃 ES90 同樣「拿得出手」。
雙 Orin-X 芯片能帶來 508Tops 的算力,還有一顆由 Luminar 提供的 1550nm 激光雷達為智駕系統(tǒng)「保駕護航」;8295P 芯片驅(qū)動 14.5 英寸的中控大屏更是不在話下。

基于以上信息可以總結(jié),ES90 相比過往沃爾沃的車型,「突破」之處在于硬件配置進一步看齊中國的競爭對手,從而實現(xiàn)了性能參數(shù)上的巨大提升。
一方面,有更先進的底層架構,SPA2 的功勞;而另一方面,或有中國市場競爭的「倒逼效應」影響,和來自吉利的「潛移默化」。
綜合這些能力,沃爾沃 ES90 在蔚來 ET7、享界 S9 這些同級對手面前能稱得上「有一戰(zhàn)之力」。反面例子則是奔馳、寶馬推出的老款「純電豪華轎車」,如 EQ 系列、「i」系列,論銷量已經(jīng).......
批評的聲音
當然,ES90 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并非贊聲一片。
從表面看,中外網(wǎng)友對 ES90 的批評集中在「外觀」上,認為它丟失了 S90 原有的「優(yōu)雅」。

更有海外網(wǎng)友直接點名,ES90 有著非常強烈的「極星 2」既視感——實際上,這種既視感,電動星球在與同行交流時也偶有耳聞。

而從根本看,ES90 遭受質(zhì)疑聲的原因是「突破幅度不足」。
700km 續(xù)航、800V 架構、雙 Orin-X 芯片、頂置激光雷達……這些配置早已成為國內(nèi) 30 萬元車型的標配。更何況,續(xù)航打折率嚴重與否、包括智駕能智能化體驗能否跟得上中國市場主流水準,仍要打上問號。
就連唯一的優(yōu)勢「設計」,都存在「換殼極星 2」的嫌疑。
從純電動轎車的角度權衡,ES90 是否能撐起海外 7 萬英鎊(約合人民幣 60 萬元)、國內(nèi) 45 萬元的預期價格?
十年前國產(chǎn) B 級燃油車通過「堆料」叫板合資品牌時,市場主流的質(zhì)疑是「三大件比不過,只好靠配置取勝」。如今攻守易勢,放在沃爾沃 ES90,乃至其他海外品牌純電動車身上,「質(zhì)疑」也基于類似邏輯。
「三電能力不行,只能靠設計和用料支撐溢價」 ——顯然就如今披露的產(chǎn)品力來看,沃爾沃 ES90 未能對這樣的質(zhì)疑作出漂亮回擊。
必須面對的現(xiàn)實
從「激進轉(zhuǎn)型的豪華車企」,到現(xiàn)在需要新車來「救場」,沃爾沃的電動化轉(zhuǎn)型之路有點「起個大早趕了晚集」。
這是貫穿沃爾沃近些年市場表現(xiàn)的關鍵,而預期和現(xiàn)實的落差,正是沃爾沃當下「沉默」的原因所在。
激進的過去
「起個大早」的直觀體現(xiàn)是沃爾沃定下的電氣化轉(zhuǎn)型目標。
2021 年沃爾沃定下「兩步走」的轉(zhuǎn)型目標,長期目標是前文提到的「2030 年成為 100% 純電動車企」,而短期目標則是到 2025 年,「年銷量 120 萬輛,且 50% 為純電動車」。

沃爾沃定下的目標到底有多激進?可以參考奔馳、寶馬和奧迪的電動化轉(zhuǎn)型目標。
奔馳:2030 年新能源車型(含插混和純電)銷量占總銷量的 50% 以上;
寶馬:2030 年純電車型占比超 50%;
奧迪:2026 年起僅推出純電動新車,2030 年 停售燃油車。
可見,沃爾沃的電動化轉(zhuǎn)型目標無論是時間維度還是比例的維度都超過同類品牌。而結(jié)合 2024 年的表現(xiàn),沃爾沃已幾乎不可能完成 2021 年提出的「中期目標」。
按照原來的中期目標,基于 2024 年的表現(xiàn),沃爾沃需要在 2025 年多賣 43.66 萬輛車,銷量同比增長 57.2%;純電動車的銷量占比,也需要增長 27%。
或許是深感目標「不切實際」,沃爾沃在調(diào)整長期目標的同時也對 2025 年目標進行了調(diào)整。先是去掉了「120 萬」的銷量目標,然后是將「純電動車」的限制條件放寬為「包含插混的電氣化車型」,比例調(diào)整為「50%~60%」。
目標調(diào)整后,沃爾沃在 2025 年完成任務的概率大幅提升:2024 年,沃爾沃插混和純電動車共售出 35.29 萬臺,占到總銷量的 46%。
再在 EX90、ES90 等新車的幫助下,沃爾沃達成 2025 年中期目標或只有一步之遙。只是通過降低目標難度來達到「達標」目的,不是一個值得大肆夸耀的結(jié)果。
尤其是配合沃爾沃高管的「經(jīng)典發(fā)言」,比如曾在 2023 年 4 月宣揚的「新勢力會的,沃爾沃兩三年就學會;沃爾沃會的,新勢力十年學不會」時。
自 2021 年 Tech Moment 舉辦至今,沃爾沃也經(jīng)歷了諸多變化。
目標的調(diào)整只是一方面,沃爾沃的管理層、技術團隊、產(chǎn)品布局都在短短幾年間出現(xiàn)巨變。而高端子品牌「極星」的變遷,更像是沃爾沃當下處境的一個縮影。
極星品牌已在中國市場被徹底邊緣化,更有傳言傳出將退出中國市場,主攻海外;品牌歸屬也出現(xiàn)巨變,從沃爾沃的高端子品牌變成了合資品牌,再到后來變成吉利控股子品牌,與沃爾沃完成了切割。
而極星的失敗,離不開四個字:曲高和寡??梢?,在新能源賽道打法已經(jīng)出現(xiàn)根本性改變,「起得早」的車企,最終必須要用「產(chǎn)品力說話」。
產(chǎn)品「趕晚集」
「起得早」本來是沃爾沃的優(yōu)勢,但沃爾沃的失誤在于,產(chǎn)品上「趕了晚集」。
按照計劃,沃爾沃早該在 2022 年全球發(fā)布、上市旗艦 SUV EX90。
在當時,放眼全球,EX90 800V 的架構、原生 SPA2 平臺打造、搭載 Luminar 激光雷達和 Orin-X 芯片等特性都堪稱「領先」,也是欽培吉以此「嘲諷」其他豪華品牌新能源車「油改電行不通」的底氣所在。

但可惜的是,EX90 因「軟件問題」多次跳票,最終要到 2024 年才在歐洲/美國上市,至于中國,則只有「2025 年內(nèi)見」的承諾。
以今天的眼光來看,EX90 的「領先性」已經(jīng)有限,尤其在中國市場——這曾是一款被高管自豪地稱為「沃爾沃有史以來最安全」「新勢力十年學不會」的車型。
因「趕晚集」而錯失市場機遇的產(chǎn)品或許還可以算上 EX30。

EX30 于 2023 年 6 月全球首秀,不過上市時間定在了近一年后:2024 年 5 月。
這款車在歐洲市場的表現(xiàn)還算成功,全球銷量已突破 10 萬輛,其中大半由歐洲市場提供;不過在國內(nèi)市場的表現(xiàn)就相對一般,過去三個月的銷量僅為 599 輛、139 輛和 84 輛。
EX30 所體現(xiàn)是另一個維度的「趕晚集」:產(chǎn)品定義跟不上中國市場主流的變化。
20 萬元的價格,小型 SUV 的尺寸(長寬高 4233mm×1838mm×1555mm,軸距 2650mm)、8155 座艙芯片、最長 590km 的 CLTC 續(xù)航、400V 的架構……
以 EX30 在國內(nèi)上市的 2024 年 5 月為例,小鵬 G6 等中型 SUV 已經(jīng)下探至 20 萬元以內(nèi)的區(qū)間,吉利銀河、比亞迪也完成了產(chǎn)品的換代;800V 架構開始普及,20 萬元內(nèi)的部分車型,也開始換裝 8295P 芯片。
而同時,EX30 還要面對極氪 X 等「遠方親戚」的競爭——后者尺寸更大、動力更好,設計感不遑多讓。
如果 EX90、EX30 等純電產(chǎn)品,真的配得上沃爾沃高管在發(fā)布會上說道的溢美之詞——「中央算力賦能未來移動出行」「進一步鞏固了沃爾沃在軟件定義汽車領域的領先地位」,那么他們又該如何評價蔚來 ES8、特斯拉 Model X ( 參數(shù) 丨 圖片 ) 等產(chǎn)品?
如果 Northvolt 沒有失敗,沃爾沃與之合作的「1000Wh/升」電池能順利量產(chǎn),沃爾沃的電動化轉(zhuǎn)型之路會不會更順利一些?
只可惜,「如果」是不存在的。
「看不懂」的智能化
最姍姍來遲的,是沃爾沃的智能化進程。
沃爾沃曾在 2021 年承諾基于英偉達 Orin 芯片、Luminar 激光雷達來實現(xiàn)高階智駕,能力最強的「Ride」模式在定義上,非常接近于當下主流的「全場景無圖智駕」。
同時,沃爾沃也將自研操作系統(tǒng) VolvoCars.OS,以安卓為底層,在兼容更多應用的同時,保障了流暢、高效的交互方式。
但后來,上面提到的這些智能化舉措,也都不了了之。
具體來看,沃爾沃的智駕能力交由全資子公司 Zenseact 開發(fā),其中極星 3 搭載的 OnePilot 智駕系統(tǒng)就是由 Zenseact 開發(fā),可支持到高速 NOA;按照原定計劃,EX90 和 SPA2 平臺的車型,均搭載 Zenseact 的智駕解決方案。

時間來到 2025 年,Zenseact 早推出基于無高精地圖的全場景智駕方案,讓沃爾沃車型能在城區(qū)道路中實現(xiàn)智駕。但就目前看,沃爾沃的主售車型并未獲得該能力。
在官網(wǎng)上,沃爾沃對「智能化」的介紹升級為了 2023 年發(fā)布的「世界樹智能安全體系」,并將「智駕」列為其中的一個安全要點。
支持「世界樹智能安全體系」的車型包括 EX30、EM90 等,其中 EX30 僅支持基礎的 L2 級輔助駕駛,EM90 則最高支持到高速 NOA。
沃爾沃何時才能跟上同行的腳步,哪怕讓高速 NOA 成為標配?或許在 EX90、ES90 正式國內(nèi)上市之前,我們都難以得到答案。
而另一個智能化核心「VolvoCar.OS」,它的情況只能說還算不錯。
目前沃爾沃的純電動車,無論是 ES90、EX90 還是 EX30,都搭載 VolvoCar.OS,并由此獲得整車 OTA 的能力,和相比燃油車型更出色的車機交互體驗。
只是可惜的是,EX30 無法發(fā)揮出 VolvoCar.OS 的全部實力,再加上沃爾沃在中國上市的原生純電車型數(shù)量不多,該系統(tǒng)無法帶來太強烈的用戶感知。
況且,和保持著快速迭代的國產(chǎn)車載操作系統(tǒng)相比,VolvoCar.OS 也幾乎沒有優(yōu)勢。歸根到底,沃爾沃早早就認識到整車智能、全域操作系統(tǒng)的重要性,但受限于產(chǎn)品上市的時機,當時間維度一拉長,「先機」早已消失。
在幾乎每家車企都強調(diào)整車智能、底層智能的年代,沃爾沃的純電旗艦產(chǎn)品甚至還沒有正式上市,其智能化的成果,更難以為人所知。
變革時代,不接受中庸
回顧沃爾沃在電動化轉(zhuǎn)型的進程,或許可以用「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來概括。
「比上不足」是指,如果將沃爾沃與國內(nèi)的新能源車相比較,自然會認為產(chǎn)品力相對羸弱,并暴露了產(chǎn)品矩陣不完善、技術不夠先進等問題。
但如果和過去處于同一檔次的「豪華品牌」,也就是凱迪拉克、捷豹等相比,會發(fā)現(xiàn)沃爾沃的電動化轉(zhuǎn)型,要比他們邁進了一大步。

這便是所謂的「比下有余」。
問題在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這樣的中庸之道,在競爭如此激烈的時代,在中國市場,對沃爾沃來說顯然還不夠。
先不說中國新能源車企的「瘋狂內(nèi)卷」,就連當初被沃爾沃甩在身后的傳統(tǒng)豪華品牌,也在近期密集出招。
奔馳帶來全新的純電平臺 MMA,并發(fā)布競爭力不俗的新款 CLA;寶馬「新世代」純電車型將于 2025 年全面登陸中國市場,正在沖刺「累計交付 150 萬輛純電動車」的目標;奧迪要在 2025 年推出 10 款 PHEV 產(chǎn)品,基于 PPE 平臺打造的 Q6L e-tron 也將啟動交付,還將在中國市場搭載華為智駕……
和他們相比,沃爾沃的產(chǎn)品陣容、技術儲備乃至純電號召力,都相去甚遠。
電動星球主編阿肥是 4 年前,沃爾沃 Tech Moment 發(fā)布會的「遠程見證者」之一。他至今仍難以忘記當時沃爾沃的意氣風發(fā),和雄心壯志。
「最激進的智能化、電動化策略由一家海外豪華品牌提出,毫無疑問這需要極強的魄力和極大的野心。在當時,除了一絲的不可置信外,其實更多的情緒,是贊賞和期待。」
對于沃爾沃的未來,他們唯一的選擇,是找回 1400 天前震驚業(yè)界的「果斷」和「激進」,尤其是借助中國新能源供應鏈的優(yōu)勢、吉利集團的優(yōu)勢,讓產(chǎn)品定義、技術研發(fā)乃至銷售渠道,都進行全面革新。
只是沒人知道,這會是「為時未晚」,還是「來得太遲」。
(完)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