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國內的天文學科強校,首屈一指的毫無疑問是南京大學,此外,北大、中科大也在伯仲之間,上海交大、北師大等院校緊隨其后。在一眾名校中,似乎很少有人能想到中山大學。

然而,這些年中大在天文與空間科學領域的發(fā)展已經不容小覷,它正一步一步地走回昔日的巔峰狀態(tài)。沒錯!中大在天文學領域的研究和人才培養(yǎng)曾經走在國內高校前列,并做出了大量開創(chuàng)性工作,為中國高校天文學科的發(fā)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今天的南大天文學科綜合實力很強,卻鮮有人記得,這其中有中大的一份功勞——南大的天文學科創(chuàng)建于1952年,正是由當時的中山大學天文系與齊魯大學天算系合并而成。至于中大,在丟掉天文學科“全副身家”后,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與這個學科無緣。

如今,中大強勢發(fā)力,深度布局,逐漸建立起天文學科科研和育人體系,劍指天文、空間探索之巔峰,又將創(chuàng)造哪些成績呢?

中山大學標志性校門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中山大學標志性校門

走在天文學科建設前列

走在天文學科建設前列

古代中國在天文觀測領域的成就多如繁星,歷代先賢通過精密的觀測和精準的計算,發(fā)展出完備的天文歷法,指導日常生活和農業(yè)生產,成為華夏文明史冊上的光輝一頁。

時至今天,基礎天文對于我們今天生活的影響沒有那么強烈,但人類探索宇宙星空的好奇心卻從未減弱。天文與空間科學歷久彌新,發(fā)展出越來越多新興領域,煥發(fā)出強大的生命力,引領著我們的視野延伸到宇宙更深處。

20世紀初,國內相繼建立了多所現(xiàn)代化大學,近代教育體制和新式學科逐漸被引入國內,國內高校的學科設置日臻完善,以培養(yǎng)現(xiàn)代化建設需要的各類人才。

1927年,中大創(chuàng)辦了國內高校首個天文學系,揭開了近代高校天文學科研究和人才培養(yǎng)的序幕,一時間,中大云集了多位天文學領域的專家。

張云教授從里昂大學獲得天文學博士學位后,于1927年回國,到中大任教,擔任天文系主任。后來,他曾兩度擔任中大校長,在中大任教直到1949年遷居香港。執(zhí)教中大天文系并主持校政20余年,張云教授對于中大學術地位和國內天文學的發(fā)展功不可沒。在他的主導下,中大天文系人才輩出,碩果累累。

中大老校門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中大老校門

1929年,中大天文臺在今廣州越秀山修建完成,是廣東第一座、全國第二座現(xiàn)代意義的天文臺。天文臺配備了15厘米折射望遠鏡等設備,是當時國內少數(shù)幾個具備現(xiàn)代天文觀測設施的機構之一,成為中大天文學科發(fā)展的重要法寶。

中大天文臺的建立,為天體觀測和研究提供了重要平臺,推動了天文學在中國的早期發(fā)展,也為中國天文學界贏得了國際關注。彼時,雖然國內形勢動蕩,但高等教育夾縫求生,在艱難中發(fā)展,中大天文學系在國內致力于天文科普工作,在國際上與國外天文學界保持緊密合作,參與國際天文觀測項目,提升了中國天文學的國際地位。

建國之后,國內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全國院系大調整”,作為“五大母?!敝坏闹写?,僅保留文科、理科,其余多個強勢學科悉數(shù)遷出并入其他兄弟院校。其中的天文系,在中國現(xiàn)代天文學教育開創(chuàng)者之一——趙卻民教授的帶領下,整體并入南京大學

中大天文學的輝煌史,至此告一段落。

中大天文臺舊址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中大天文臺舊址

培育天文空間學科精英人才

培育天文空間學科精英人才

建國七十多年來,中大重新從一所文理學院發(fā)展成為綜合性大學,而理學依然是中大最具優(yōu)勢的學科。2012年第二輪“雙一流”中,中大有11個學科入選“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名單,4個學科屬于理學門類。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中大的物理學獲評A-。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中大雖然沒有設立天文學科,但在物理與天文深度結合的高等天體物理學、空間科學、粒子物理學等領域,中大科研團隊和師生從未停止過探索。

2002年,中大在丁肇中先生的主導下,參與了AMS實驗(阿爾法磁譜儀實驗),成為該項目的重要參與單位之一。AMS實驗國際空間站上的大型粒子物理實驗,旨在探測宇宙中的暗物質、反物質以及宇宙線的起源。而國際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家得主丁肇中教授,就是AMS實驗的發(fā)起人和首席科學家。

中大團隊承擔了AMS探測器中的電磁量能器(ECAL)的研制和數(shù)據(jù)分析工作,參與了AMS數(shù)據(jù)的分析和物理研究,特別是在宇宙線能譜測量和暗物質間接探測方面,為AMS實驗的成功運行和數(shù)據(jù)分析做出了重要貢獻。

丁肇中在中大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丁肇中在中大

2013年,中大重新整合自身在天文學與空間科學領域的優(yōu)勢資源,成立了天文與空間科學研究院,暫停了60余年的天文學科教育得以復辦。

兩年后,中大將天文、空間學科布局到珠海校區(qū),成立了物理與天文學院,并于2019年12月7日舉行了天文系復辦揭牌儀式,重新招收天文學本科生。

今天的中大物理與天文學院,創(chuàng)建了“本碩博一體化”的完整天文人才培養(yǎng)體系。學院覆蓋兩個一級學科,分別是:物理學(含引力物理、原子與分子物理、精密測量物理)和天文學(含天文學、天體物理學、宇宙學)。

中大物理與天文學院實行精英教育,采取小班化、個性化、國際化的教學模式。在本科階段,人才培養(yǎng)分為兩個階段:本科一、二年級按大類培養(yǎng),重點授予通識教育和大類基礎知識;本科三、四年級由學生自主選擇分流到物理學專業(yè)和天文學專業(yè),以培養(yǎng)在物理學、天文學和空間科學技術及相關交叉學科進行科研和尖端技術工作的拔尖人才。

中大珠海校區(qū)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中大珠海校區(qū)

劍指天文空間探索之巔

在中大,物理與天文學院匯集了國內外頂尖科研團隊,打造一流科研平臺,劍指國際天文空間探索的巔峰。學院基于物理學和天文學2個學科打造“深空”學科群,依托天琴空間引力波探測計劃、中國空間站工程巡天望遠鏡粵港澳大灣區(qū)科學中心兩大國家級研究平臺,以及廣東省量子精密測量與傳感重點實驗室,探索學科前沿,重點深耕引力物理、天體物理、量子物理3個研究方向。

首先,是天琴計劃。由中大原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羅俊及其團隊提出的我國主導的空間引力波探測計劃,其基本方案在地球軌道上部署三顆全同衛(wèi)星,建成空間引力波探測天文臺,深度探索深空引力波。天琴計劃的開展將有助于推動我國高精度空間探測載荷及衛(wèi)星技術跨越式發(fā)展。

中大天琴中心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中大天琴中心

其次, 是巡天中心,全稱為“中國空間站工程巡天望遠鏡粵港澳大灣區(qū)科學中心”。該中心由中大物理與天文學院主導建設,依托中國空間站建設遠離大氣干擾的空間望遠鏡,深度探索宇宙大尺度結構、星系形成理論、高能天體物理等方向。巡天空間望遠鏡一旦建成,將成為空間站工程最重要的空間科學設施,也是我國迄今為止規(guī)劃的規(guī)模最大、指標最先進的空間天文望遠鏡,將極大提升我國在空間探索的國際競爭力。

第三,是量子物理。中大物理與天文學院量子物理研究團隊將依托廣東省量子精密測量與傳感重點實驗室,以精密測量與信息處理為導向,重點探究基于量子力學相干態(tài)和糾纏態(tài)的交叉前沿科學。該項研究的成果,有望在量子計算、量子通信、量子網絡等領域帶來變革,推動量子技術服務國民經濟和國家戰(zhàn)略需求。

中大主校區(qū)校門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中大主校區(qū)校門

路漫漫其修遠兮。深空探索領域群雄逐鹿,但中大從未停止前進的腳步。

中大作為華南地區(qū)首屈一指的高等學府,也是國內響當當?shù)囊涣鞔髮W,在多個研究領域和人才培養(yǎng)引領國內高校。從國內第一個天文系,到引力波探索的第一個大科學裝置,走在國內科研前列的中大,還將創(chuàng)造怎樣的成績,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