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承擔了太多父母的情緒,對一個孩子來講,負擔是很沉重的。孩子會不知不覺中變得很懂事,可能會形成一種習慣,無意識中去承擔身邊人的情緒,背著一個沉重的包袱成長和前進。
這種類型的孩子,長大以后,往往會成為一個「照顧者」的角色,不知不覺地去吸收別人的情緒、照顧別人的感受。在這個過程里,TA對自己內在的感受、需要,反而是忽視和壓抑的。
其實在我們身邊,有很多這樣的朋友或熟人,你能感覺到,當TA在你身邊時,好像能時時察覺到,或者試圖去察覺到你的需要,但自己的需要會擱置一邊,或者經(jīng)常覺得不重要。
TA會把照顧自己,當做一件很自私的事情,一旦想到自己的需要,就會覺得很自私。這樣在不知不覺中,就會始終處于一個照顧者的位置上,時間久了,對一個人來說是不堪重負的。
能夠提出如何建立邊界的問題,我覺得是一個很好的開始。這意味著你開始察覺到,自己承擔了很多父母不知不覺的言行當中,傳遞過來的一些情緒,或者加給自己的一些負擔。一旦可以意識到這個部分,改變就已經(jīng)開始了,因為只有當你意識到,才有機會去面對這個問題。
已經(jīng)成年的子女,長大以后察覺到,自己承擔了父母過多的情緒,怎樣去建立邊界?
首先,從有意識地覺察到自己內在的需要開始。比如,當你開始不知不覺地,腦袋里轉著一個想法:身邊的這個人,他需要什么?他開心嗎?一旦你發(fā)現(xiàn)自己腦子里開始有這個念頭,總是在想著身邊某個人的需求時,你的照顧者模式可能就已經(jīng)啟動了。
你可能就得停下來,然后問自己,我的感受是什么?我想要什么?照顧別人,其實也潛藏著自己的需求,這可能是一個更深的部分,也許是希望被看見、希望被認同,甚至再深層,不被拋棄的愿望。
在意識層面,照顧者角色通常有一種習慣性思維,TA們會覺得,照顧別人是維持良好關系的一種方式,如果去照顧自己的需求,不關注別人的需要,是很自私的,好像會破壞關系。
你可能要重新去思考,照顧自己就是自私嗎?當你可以去問 “我想要什么的時候”,你就能允許自己內在很多的想法、念頭浮現(xiàn)出來。也許有時候,你會冒出一些好像不合理的想法,或者覺得很幼稚,比如我就是想要一個擁抱。這可能就是埋藏在內心深處、被忽略已久的一個需求。
意識到自己的需求,并且開始慢慢地去關照自己的需求,這是建立邊界的第一步。

建立邊界的第二步,還要學會拒絕。比如,當你察覺到,你不知不覺中在充當一個聽眾;或者當你察覺到,你身邊的人在跟你討論一些問題,你感覺內心不舒服,甚至馬上想要走開,但又覺得不太好、不禮貌。這個場景其實會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有些人身上,這時候,你要學會尊重自己的感受,并且學會拒絕。
有時候,當你開始作為傾聽者,你可能無意中會打開對方內在的一種情緒:TA覺得我可以放進來,我可以說更多,我可以跟你傾訴更多。你可能不知不覺中,就變成了別人情緒的承載者。所以一旦你察覺到自己好像不太舒服,你可以告訴對方,我們可能需要換個話題,或者允許現(xiàn)在自己待一會兒,能暫時離開這個話題。
回到和父母的關系上,很多父母常常像孩子,會把孩子當做朋友一樣。比如,有些媽媽會跟孩子講,你爸爸怎樣、你姑姑怎樣,不停地在訴說,把孩子作為一個情緒的承載者,孩子已經(jīng)習慣了這種模式,很難去拒絕父母發(fā)牢騷。但你仍然要學會去拒絕父母無形中扔給你的這些情緒。
因為有些父母,他可能每天都要給孩子打電話,哪怕孩子已經(jīng)成年,有了自己的家庭。每天抱著電話、打著語音,有時跟孩子一聊就聊一個小時,孩子好像一直在聽,好像如果不聽就是對父母的不尊重。
這時你需要意識到,你已經(jīng)習慣做父母情緒的承載者,但你有權利去拒絕。這個時候你可以告訴父母,聽你們講這些,其實也會讓我感覺到心煩意亂,給我?guī)砬榫w困擾。也許,你們需要一個更好的方式,去解決自己的情緒和問題。
最后,如果父母不斷地跟孩子去聊天,輸出很多情緒,那你可以減少頻率。有些孩子可能會說,我如果一下子拒絕父母,從此不再聽了,好像感覺自己不孝、非常內疚。內疚感是內心很難跨過的一個坎,因為太習慣承載,覺得這已經(jīng)是孝順的一部分,已經(jīng)是對父母尊重,而必須要做的一件事。
我們首先要保證自己,內在有一個穩(wěn)定的狀態(tài),或者說我們需要有很多的空間、時間來關照自己。這個順序是不能亂,我們自己先立主,才有可能去照顧別人。如果我們自己無法照顧自己,那我們照顧別人,其實是一種耗竭。這種照顧,不是真正地照顧,只是在容忍、在忍受。
(陳珂含老師口述,心小愛編輯整理)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