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去解讀一個并不存在的東西嗎?目前的F-47,不說“并不存在”,基本上也是讓人兩眼一黑。

可以說,除了項目由波音主導推進以外,目前關于F-47的任何討論都很多余,因為至少目前為止,沒人能確定F-47到底采用什么樣的設計——除了一個用來宣傳的CG模型,F-47沒有任何可以用于判斷設計的實際內容,而從美國第六代戰(zhàn)斗機過往的發(fā)展路徑來看,CG這種東西恰恰沒什么說服力。
在當前F-47甚至連個實體模型都沒有(這點連忽悠都不算,當年所謂的SR-72“極光”偵察機在坊間甚囂塵上時,美軍至少還知道放出來個所謂的“F-121”模型糊弄群眾)的情況下,判斷F-47會采用什么設計方案毫無意義,而真正需要關注的反而是這個項目的主導者。

歷史上,波音并不是一個以設計戰(zhàn)斗機見長的航空器設計團隊,目前波音經常拿來吹噓的F-15EX和F/A-18E/F事實上原始設計都來自麥道、只不過在麥道被波音兼并后進行了技術升級,而關鍵的氣動設計和飛控設計波音根本沒有參與過。歷史上波音上一次參與戰(zhàn)斗機項目是其為JSF項目設計的X-32,該機在競標時輸給了洛克希德·馬丁的X-35(F-35的前身)。
更早一次是上世紀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參與ATF項目競標的908號設計方案,該方案輸給了通用動力的F-16。

這兩次競標中波音都拿出了比較有技術可行性的設計方案,但相比于競爭對手的方案也確實水平略差或技術風險更大,這體現了波音在戰(zhàn)斗機設計領域的不成熟。
而在六代機方面,至少目前披露的設計上F-47相比于之前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和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公布的方案設計而言,并未出現什么具有突破性的特征,這似乎在重演之前波音與其他廠商競爭時的局面。至于波音的戰(zhàn)斗機設計能力能否在六代機時代“翻身”,恐怕只能看波音的造化了。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