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千百年前孟子的這句名言,道破了逆境對人格塑造的關鍵意義。在當下的教育環(huán)境里,怎樣正確認識“吃苦”,怎樣助力學生在成長途中鑄就堅韌不拔的品格,已然成為了亟待研討的重要課題。

孟子所說的“苦”,不單單是體力勞作時的疲憊,更是精神世界的打磨。在物質條件優(yōu)渥的今天,學生所面對的“苦”更多體現(xiàn)在認知的層層挑戰(zhàn)、挫折前的抗壓力、責任面前的擔當意識。像是鉆研復雜知識體系時的艱難攻堅,應對考試失利、激烈競爭、人際矛盾時的心理磨礪,投身志愿服務、社會實踐時承擔的責任。為了讓學生在體能與精神上都得到鍛煉,可以把體能訓練和策略規(guī)劃相融合,比如給中學生開設別出心裁的“荒島生存課程”,依照學生體能狀況設置不同難度的長跑、攀巖等耐力挑戰(zhàn)項目。
在播種或收獲的農忙時節(jié),安排中學生走進田間地頭,親身參與適當?shù)霓r事勞動,真切體會“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內涵,明白糧食的來之不易與勞動的價值。當然,在讓學生吃苦的過程中,心理健康輔導也不可或缺,要防止學生盲目地承受過度的苦,只有讓他們在突破自我的艱難中感受到超越極限的快樂,才能讓他們有足夠的能力肩負起未來的重任。
回顧歷史,清朝的滅亡原因復雜多樣,其中八旗子弟的頹廢墮落便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清朝初建,八旗子弟從馬背上的征戰(zhàn)生活,轉變?yōu)橄硎軆?yōu)厚待遇的安逸日子,無需辛勤勞作與戰(zhàn)場廝殺,卻能領取俸祿。長期的養(yǎng)尊處優(yōu),讓他們漸漸荒廢了騎射本領,軍備松弛,往昔的驍勇善戰(zhàn)不復存在。隨著時間的流逝,八旗人口大幅增長,可他們不從事生產(chǎn)勞動,還養(yǎng)成了奢侈消費的習慣,經(jīng)濟狀況每況愈下,許多人負債累累。清朝前期,八旗子弟地位尊崇,特權眾多,這使他們喪失了競爭意識與進取精神,變得腐朽不堪。到了晚清,西方先進軍事技術涌入,八旗子弟的傳統(tǒng)騎射技藝在新式槍炮面前毫無優(yōu)勢,而他們又沒能及時學習掌握現(xiàn)代軍事技能,在對外戰(zhàn)爭中屢戰(zhàn)屢敗,加速了清朝的覆滅。這段歷史警示我們,過度安逸、缺乏磨礪,會使人喪失前進的動力與應對挑戰(zhàn)的能力。

把目光拉回到當代中學生的成長階段,雙休日本應是他們在緊張學習道路上的溫暖休憩站,是調整身心、發(fā)展興趣、自我提升的黃金時段。然而,現(xiàn)實卻不盡如人意。不少中學生的雙休日被諸多難題困擾,急需關注與解決。作業(yè)負擔猶如一座大山,重重地壓在中學生的雙休日之上。某重點中學學生在網(wǎng)上無奈曬出的作業(yè)清單,令人瞠目結舌。語文要完成一套模擬試卷,還要精心創(chuàng)作一篇作文;數(shù)學有三張試卷和多個章節(jié)的練習題;英語需背誦兩篇課文,完成一套專項練習;物理、化學、生物等科目也布置了大量作業(yè)。
這些作業(yè)將學生的雙休日填得滿滿當當,讓他們幾乎沒有喘息的機會。與此同時,課外輔導機構在雙休日生意火爆。在一些輔導機構門口,每到周末,前來上課的中學生便人潮涌動。家長們普遍對孩子的學習成績憂心忡忡,唯恐孩子在激烈競爭中落后,不惜利用雙休日讓孩子參加各種輔導班,學科培優(yōu)、補差以及高考專項培訓等應有盡有。數(shù)據(jù)顯示,超過70%的中學生在雙休日至少參加一門課外輔導課程,如此高強度的學習安排,讓學生們疲憊不堪,失去了本該有的休息與放松時間。
長時間的學習使得中學生在雙休日嚴重缺乏運動。許多學生表示,除了每周為數(shù)不多的體育課,平時根本抽不出時間鍛煉,而本應用來放松和運動的雙休日,又被作業(yè)和輔導班無情占據(jù),運動時間更是少得可憐。長期缺乏運動,不僅嚴重威脅學生的身體健康,導致體質下降,還會降低學習效率,形成惡性循環(huán),影響學生的學習與生活質量。社會實踐活動在中學生雙休日中也極為匱乏。學校組織的社會實踐活動大多集中在學期內的特定時段,雙休日里,學生自主參與社會實踐的機會少之又少。這使得中學生在社會實踐能力、社會認知等方面存在欠缺,不利于他們全面融入社會,也難以培養(yǎng)適應未來社會發(fā)展所需的綜合能力,限制了學生的全面成長。

我國法定節(jié)假日包含元旦、春節(jié)、清明節(jié)、勞動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國慶節(jié)等,累計假期約15天,雙休日約104天,寒暑假約60天,一年中約49%的時間學生不在校園。對于學生教育而言,放羊式管理顯然不可取。如今中學生實行雙休日,加上寒暑假和國家法定節(jié)假日,每年將近一半的時間不在學校,這對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無疑是不利的。國家應給學校配備充足的師資力量,對學生進行全面、科學的素質評估。素質教育不是簡單地多給學生放假,而是要構建科學完善的教育體系,將其全面融入對學生和學校的考核體系。
中學生雙休日的安排不應如此隨意,希望新華社記者能做一個專題調查,采訪在城市打工的孩子父母,傾聽他們的心聲。城市孩子的父母,無論是公務員還是公司員工,工作相對穩(wěn)定,受教育程度較高,能享受國家規(guī)定的節(jié)假日和雙休,把孩子接到家中后可有效監(jiān)督孩子學習,完成學業(yè)后還能開車帶孩子游玩放松。但農村孩子的情況卻令人擔憂,爺爺奶奶年事已高,無力管教,父母外出打工,孩子缺少陪伴,只能靠玩手機打游戲消遣,這種所謂的“放松”實則耽誤了孩子的前途。誰來為這些底層人士發(fā)聲?
國外發(fā)達國家的教育理念雖好,卻不符合中國國情,外國中學生的父母很少有離開孩子去城市打工的?,F(xiàn)在國家已有關于素質教育的一系列辦法和政策,關鍵在于如何落實,徹底轉變教育理念,掀起一場素質教育的革命。不妨讓學生每兩個星期雙休一次,利用一定時間完成素質教育課程,而素質教育的任務必須由學校承擔,國家要配備合適的師資力量,設置專門的素質教育教師。

素質教育的核心是讓下一代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強化愛國思想,讓偉大的社會主義事業(yè)蓬勃發(fā)展。2024年《普通高中學校辦學質量評價指南》明確提出,要“將學生創(chuàng)新實踐、社會責任感納入綜合素質評價,破除‘唯分數(shù)’傾向”。我們應構建“嚴管”與“自主”相結合的教育生態(tài),提升在校時間的質量,減少無效講授時間,提高教學效率。學校還可與科技館、企業(yè)合作開發(fā)“假期研學項目”,充分利用AI技術為學生提供個性化學習資源,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已匯聚3萬余節(jié)優(yōu)質課程,學生假期可按需學習。此外,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公約》指出,青少年年均自主支配時間少于50天的國家,文化創(chuàng)新指數(shù)會下降37%。這充分表明,教育的本質在于“喚醒潛能,而非填充時間”。
素質教育面臨著“時間陷阱”與“質量革命”的問題,需要從“時間管理”向“價值創(chuàng)造”轉型,在假期利用上,打造“社會大課堂”生態(tài)系統(tǒng)。具體來說,教育部應牽頭建設“國家青少年素質教育云平臺”,整合各類優(yōu)質教育資源,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內容;修訂《中小學課程設置管理辦法》,明確素質教育課時占比不低于總課時的40%,從制度層面保障素質教育的實施;實施“素質教育導師認證計劃”,要求教師掌握項目設計、生涯指導等6項核心能力,提升教師實施素質教育的水平;將素質教育成果納入教師職稱評審,通過績效改革,充分調動教師開展素質教育的積極性。
加強素質教育不能只是口號,必須落到實處。中學生每兩個星期休息兩天是個可行的建議。在學校里,可組織學生參加豐富有益的活動,如書法興趣班培養(yǎng)藝術修養(yǎng),舉辦唱歌比賽、演講賽鍛煉表達能力,定期組織班會增進學生交流、展示才藝。同時,在學校組織下,學生可參加各類社會活動,到醫(yī)院、養(yǎng)老院體驗生活,培養(yǎng)社會責任感;與社會成功人士座談交流,拓寬視野。甚至可由國家設計素質教育課程,只有持之以恒地推進這些舉措,才有可能提高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水平。

以提高學生素質為借口讓學生實行雙休,本質上是推卸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責任。教育的責任不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幫助他們成為身心健康、擁有正確三觀的人,這一重大責任必須由學校承擔,這是教育思維的重大轉變,也體現(xiàn)了國家重視教育的深遠意義。
鑒于當前中學生雙休日存在的諸多問題,以及素質教育推行的緊迫性和復雜性,呼吁新華社記者深入大城市,對中學生在外打工的父母進行采訪,開展專題調查,探尋一條真正適合中國國情的素質教育之路。為了孩子的前途,為了國家的未來,要讓中學生“苦其心志勞其筋骨”,我們必須邁出這關鍵的一步。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