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老木兒??
來 源:正和島(ID:zhenghedao)
這幾年,很多人都感受到了濃烈的“無常感”。
當時代和生活的浪潮裹挾著不確定性奔涌而至,焦慮與迷茫如影隨形,大家也不斷追問人生的意義。
一個叫彝人煙火的網(wǎng)絡小說家,他曾經(jīng)因為疾病一度游走在生死邊緣,至今仍需要24小時吸氧,但他卻資助了500多個大山里的孩子。
面對生命的有限性,他說,“我知道自己不會太長壽,要抓緊時間做點響當當?shù)氖?。?/p>
面對苦難的無限性,他說,“世界那么大,我能力有限,現(xiàn)在先拯救一點點。自己有多大能力,就拯救多大一點的世界?!?/p>
就在最近,他的故事在網(wǎng)上火了,有許多網(wǎng)友被他的經(jīng)歷感動。有一條評論是這么說的:他真的詮釋了自己過得都不盡人意,卻還在努力地縫補這個千瘡百孔的世界。

圖源:“抖音和ta的朋友們”??
一、最想活的人,把“鬼”的故事寫火了
在彝人煙火筆下的世界,人類因為各種鬼物的降臨,面臨末日災難。而主角背負著人類生存的希望,不斷成長和抉擇,踏上了一段救世之旅。
這本書從2023年7月開始連載,很快就在網(wǎng)上爆火,吸引了大量書迷,每天都有五六十萬人追更。
如果要探究它爆火背后的原因,或許是這個故事看似在寫末世的死亡危機,其實是寫現(xiàn)實中一個普通人在貧寒和疾病之下的奮力求生。
彝人煙火在大涼山的一戶普通農家長大,一家靠父親和母親四處打苦工維持生計,小時候他吃過爛菜葉,也嚼過病豬肉,看到鄰居從工作的賓館打包剩菜回來,都會讓他羨慕不已。
他記得,母親曾經(jīng)為當?shù)氐闹拼u廠搬運河沙,一車沙子兩塊五毛錢,就算是從早運到晚,最多也不過10塊錢的收入。
貧苦沒有磨掉少年的心氣,他相信陽光總會照進汽油桶改造成的鐵皮屋里。
到了13歲,父親因肺癌去世,家里的支柱轟然倒塌,母親要獨自撫養(yǎng)4個孩子,本就貧苦的家庭變得愈發(fā)艱難。每天清晨,母親就要扛著笨重的縫紉機去菜市場給客人做衣服。
彝人煙火只能在上學之余,去撿廢品賣錢,來補貼家用。那時候,唯一能讓他開心的就是能撿到紙來畫畫,能撿到書來讀。
但這依舊無法改變貧困的現(xiàn)狀,他一度處在輟學的邊緣。還好有好心人的資助,他才順利完成學業(yè),考上成都一所大專的動畫專業(yè)。
2012年,彝人煙火畢業(yè)后,和妻子去上海打拼,做過銷售,也當過救生員,最后他進了一家大型的動畫公司。
靠著沒日沒夜的奮斗,他從月薪3000的基層員工,一直做到了副導演。眼看事業(yè)就要有起色,母親的一通電話卻打破了他的夢。
遠在大涼山的母親向他哭訴,希望彝人煙火能夠回到家鄉(xiāng),支撐起這個貧困的家庭。身為長子的他只能放棄自己的大城市夢,回到了老家,當起了記者。
但這份工作的薪資并不算多,為了改善生活,彝人煙火也在不斷拍視頻、接廣告、搞副業(yè),讓日子一天天變得更好。
直到2022年,他發(fā)現(xiàn)自己的體力大不如從前,平日半個小時走完的路要走三個小時,去醫(yī)院檢查后被診斷為心臟三尖瓣關閉不全。
第二年,湊了幾萬塊錢,彝人煙火做了開胸手術,做完手術后他的身體恢復并不算好。最開始是不停地頭疼、手抖、全身發(fā)麻,或者是壓力一大就會誘發(fā)其他病癥。
更重要的是,從此他的余生都需要依靠氧氣瓶度過,需要24小時吸氧。這場與死神擦肩而過的經(jīng)歷,讓他對生命產生了全新的認知。
“躺在病床上整整2個月,好像度過了成年后最無所事事的一段時間?!?/p>
“我真的不對自己能活多長這件事抱樂觀的期待,所以我想在有生之年做一點轟轟烈烈的動靜?!?/p>
如果生命的終點不可避免,那就不給自己遺憾,去做一些想做的事,同時也是為了多給家里人一些生存的保障。他想到了寫小說。
彝人煙火一直都有寫小說的夢想,八歲的時候他就在碎紙片上寫故事,中學時代還給雜志投過稿,拿到了1000元獎金,工作后也曾經(jīng)靠寫小說賺到過外快。但為了養(yǎng)家,就慢慢把寫小說的事情放下了。
在做完手術后的第6個月,他抱著“總得做點事”的想法,開始在網(wǎng)絡上更新小說。他寫的小說背景設定是在末世,人類的命運因為鬼物的降臨變得岌岌可危。
這種危機感在現(xiàn)實中有跡可循。因為做手術,33歲的彝人煙火連進兩次ICU,怕倒在手術臺上,他甚至連遺書都寫好了,告訴妻子還有哪些項目沒有結尾款,要記得去收錢。
做完手術后,他連咳嗽都像刀刮一樣的疼,而胸口留下的可怕疤痕,總在提醒自己曾經(jīng)和死神交過手。
彝人煙火沒有被這種危機感打倒,反而把它變成了一種更高級的生命力。
正如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所說的“向死而生”,人只有經(jīng)歷過“死亡畏懼”的時刻,只有經(jīng)歷過“虛無”的瞬間,才會對當下的生活有所領悟,本真的生存才能成為可能。
所以彝人煙火筆下的主角,總能在危機關頭找到一絲生機,實現(xiàn)逆天改命。他要救的不止是書里的主角,更是現(xiàn)實中的自己。
很快,他的小說憑借獨特的文風和劇情,在網(wǎng)上爆火。但在評論區(qū),很多留言都是“我們不催更”“空了更一下,向粉絲們報個平安就好!”
二、受過許多的苦,卻還想給這世界一點微光
彝人煙火生病后,除了圓自己的小說夢,還想做一件重要的事,那就是資助山里的孩子。

這件事的緣起,還要從他小時候的一段經(jīng)歷說起。在父親去世后,由于經(jīng)濟窘迫,彝人煙火差點就從學校輟學。
或許是上天不愿意浪費他的才華,當時彝人煙火所在的布拖縣毒品泛濫,帶他成長的表哥也因吸毒去世。
有一天,他趴在屋外的地上畫畫,用幾張爛紙拼湊的畫上,是幾個不同民族的人拿著武器對著一棵罌粟。
這時候《涼山日報》的一位記者路過,把這個孩子的故事登上了報紙。
有位退休的讀者阿姨看到后,便每個月給彝人煙火寄來了200元,一直資助他讀完了高中。
也正是因為這筆錢,彝人煙火買到了屬于自己的第一本武俠小說,開啟了他的小說夢。
當他兜兜轉轉回到家鄉(xiāng)當了記者,想要拜訪那位只互通書信、但從未見過面的阿姨,卻被告知她已經(jīng)去世的消息。
高考后,彝人煙火覺得自己沒考上好的大學,心中羞愧,想要做出成績后再回去見阿姨。可這一拖再拖,就變成了永生的遺憾。
經(jīng)歷生死前的彝人煙火,想要把阿姨的愛心傳遞下去,一直有資助學生的想法,但困于生計,未能付諸實踐。
經(jīng)歷生死后,他決心做一件“響當當?shù)氖隆?,不再留下遺憾,于是就開始了資助學生的行動。
最開始是一對父母雙亡的姐妹,在寒冷的冬天,她們住在一間破破爛爛的屋子里,四處漏風,連門也沒有。彝人煙火決定資助兩姐妹每人每月500元,直到她們成年。
然后是母校的困難學生,這次是十個。盡管當時家里還欠著外債,但彝人煙火還是攢了1萬元,資助這些孩子每人一千元。
一打聽,彝人煙火才知道原來在自己的母校,父母一方死亡或父母雙亡、家境困難的學生竟有500人左右。這不是個小數(shù)目。
或許是自己曾經(jīng)淋過雨,所以知道在雨里的滋味有多難受。
可對他人的關懷,如果被困在有限的力量里,就會容易陷入西西弗斯的困境:今天我們能幫助一個人,但能幫助所有人嗎?今天我們能緩解這份苦難,但是明天呢?
正如西西弗斯明知巨石會滾落,仍賦予推石過程以尊嚴。只要是在救助的路上,那這件事就有意義。
彝人煙火為了賺錢,有次剛出ICU就開始更新自己的小說,因為輸液讓一只手動不了,他就單手敲字完成。因為心臟不好,有時候寫著寫著手也抖,身體也抖,寫作思路也完全無法捋清。
他在書里介紹了自己助學的情況,“有孤兒,有貧困兒童,有殘疾孩子,他們生活很困難,大家有沒有意愿和我去一起資助呀?”
許多書友和網(wǎng)友也紛紛加入,有的書友甚至比他本人還要捐得多。點點微光跨過群山一座座,終于變成了星星之火。
本來他早期的目標是資助200個孩子,很快這個數(shù)字就達到了500個。
一般來說,尋常人進行捐助,可能會希望孩子把錢都用在學習上。但彝人煙火并不在乎孩子們拿到這筆錢后做什么,有的孩子會選擇買一雙球鞋,或者請家人去街上吃一頓炸雞。
在他看來,這筆錢更代表著窮人享受生活的權利,就像當年他自己拿到阿姨捐助的200元后,選擇拿出78元去新華書店買了一本武俠小說。
也許,這本小說早已不是一個簡單的故事,而是一個孩子夢想的開始,指引著他走向更大的世界,走向更遙遠的未來。
他到現(xiàn)在還記得那個下午的快樂和美好,“如果這筆錢能為他買來足以銘記一生的快樂,我覺得也值了?!?/p>
在救急和救窮之間,彝人煙火選擇了救心。長期處于貧苦中的孩子,相比匱乏的物質,更匱乏的其實是心靈。
因為窮,這些孩子也許不敢做夢,不敢享受生活,更不敢向往未來。彝人煙火希望這筆錢,能讓這些孩子在有限的范圍內,重新獲得生命的掌控權和選擇權,從而在他們的人生中點燃某些東西。
正如在每一期的捐助時,彝人煙火都告訴孩子們:“一定要保持野心?!?/p>
他說,“人類的進步來源于野心,只有保持上進心,才能不斷突破自我。”
為了讓孩子們花錢更方便,他把錢都換成了10元的、1元的,然后帶著氧氣瓶,四處奔走送到孩子們手上。
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被資助的孩子拿著雞蛋去醫(yī)院看他,認出他的出租車司機堅決不肯收他錢,就連考駕照的時候教練都專門來鼓勵他……他現(xiàn)在已經(jīng)成為了家鄉(xiāng)的英雄。
當有人問他要資助到什么時候,他說,自己的目標已不再是具體數(shù)字,而是一直把這件事做下去。
“我覺得自己就好像一束微光,只要能照亮一個人的路,幫助一個孩子走出困境,自己這一生就沒有白活?!?/strong>
三、結語
我們又該如何才能過好這一生?
面對時代、生死、命運、苦難、人生這些宏大的命題,普通人或許顯得無比渺小。
但是在個體的世界里,我們自己才是人生劇本的主角,選擇如何過一生的權利一直都在我們手里。
就像彝人煙火,他的靈魂跋涉于群山與文字之間,卻把苦難淬煉成照亮他人的火把。
就像普通而又平凡的你我,身處黑暗也繼續(xù)前行,讓有限的生命活出屬于自己的意義,這又何嘗不是一種英雄主義?
參考文獻:[1]. 《我的新朋友是大山里的蓋世英雄》,抖音博主“一只瓜子兒”[2]. 《病床上的網(wǎng)文作家,決心要幫1000個孩子上學》,真實故事計劃,賀偉彧[3]. 《他是網(wǎng)友從不催更的彝族網(wǎng)絡作家,背著氧氣罐寫作成了大山孩子們的英雄》,揚子晚報,張冰晶、徐悅[4]. 《需24小時吸氧的彝族小伙 決心資助200名困難學生》,羊城晚報,王雋杰
[5]. 《從病榻到書桌,網(wǎng)文作者用稿費開啟助學之路》,封面新聞,吳玥、夏麗娟
排版| 椰子| 老木兒輪值主編| 夏昆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