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家毛姆稱,“《安娜·卡列尼娜》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小說……沒有一部小說能如此完美地結合人性的深度與藝術的精妙。”
人人都知道《安娜·卡列尼娜》是世界名著,但它到底好在哪里,剝掉“嚇人”的光環(huán)后,這本名著動人嗎?美嗎?下文中,譯者、教授劉文飛將通過分析它的細節(jié)來進行文本細讀,為普通讀者打開一個通往《安娜·卡列尼娜》的小小通道。
本文摘選自《讀與被讀》,經(jīng)出版社授權推送。小標題為編者所擬,篇幅所限內(nèi)容有所刪減。
01
愛上別人時,
她突然發(fā)現(xiàn)丈夫的耳朵很難看
安娜從彼得堡去莫斯科調(diào)解兄嫂的家庭矛盾,卻在莫斯科車站下車時迷倒與她偶遇的渥倫斯基,在舞會上與渥倫斯基熱情舞蹈之后,安娜有些亂了方寸,她趕緊逃離莫斯科,返回彼得堡,渥倫斯基則乘上同一趟列車,一路緊隨。
到了彼得堡,火車剛一停下,她就下了車。首先引起她注意的,就是丈夫的臉?!鞍パ?,我的天!他的兩只耳朵怎么變成這個樣子了?”看著他冷冷的、儀表堂堂的形象,尤其是那兩只如今讓她十分驚訝的、支著圓禮帽邊沿的耳朵,她心里想道。

納博科夫注意到了這個場景,他在給美國學生講解《安娜·卡列尼娜》時特意提及這一細節(jié):
在卡列寧于彼得堡車站迎接安娜歸來的那個著名場景中,她突然發(fā)現(xiàn)他那兩只平平常常的耳朵大得出奇,支棱著的樣子令人生厭。之前安娜從未注意到卡列寧的耳朵,因為她從未帶著批判的目光看待丈夫,因為他是她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個部分,她早已無條件地接受了這種生活。但是現(xiàn)在,一切都發(fā)生了變化。她對渥倫斯基的激情就像一束耀眼的白光,原先的生活在這束強光的照耀下就像是死亡星球上的死亡風景。
安娜發(fā)現(xiàn)了卡列寧的大耳朵,托爾斯泰發(fā)現(xiàn)了安娜的發(fā)現(xiàn),納博科夫又發(fā)現(xiàn)了托爾斯泰的發(fā)現(xiàn),于是,我們也就發(fā)現(xiàn)并記住了小說《安娜·卡列尼娜》中的這個著名細節(jié)。
細節(jié)描寫是托爾斯泰最得心應手的小說寫作方式之一,作為一位現(xiàn)實主義作家,他自然要塑造典型環(huán)境中的典型性格,而細節(jié)描寫對于典型性格的塑造來說是不可或缺的。小說中的所謂“細節(jié)”,就是被作家特別關注的某個細微之處,人物或環(huán)境的某個局部。
作家像是拿著一個放大鏡,甚至架起一臺顯微鏡,把這些他認為無比重要的細部放大,并將其置于敘事的焦點,就像置于舞臺的追光之下,以使讀者更快、更多、更敏感地注意到它。細節(jié)是文學敘事的基本要素之一,沒有細節(jié)就沒有鮮活的形象和具體的場景,沒有細節(jié)也就沒有小說敘事。
《安娜·卡列尼娜》中的細節(jié)大致可劃分為兩大類,即人的細節(jié)和物的細節(jié);而這兩大類細節(jié)又可再做細分,與人相關的有肖像細節(jié)、動作細節(jié)和心理細節(jié)等,與物相關的則有物件細節(jié)、場景細節(jié)和風景細節(jié)等。
《安娜·卡列尼娜》的故事圍繞三對夫妻展開,即卡列寧和安娜夫婦、列文和吉蒂夫婦以及斯吉瓦和陀麗夫婦,而渥倫斯基作為一個交叉性人物將這三對關系聯(lián)結起來,他是斯吉瓦的朋友,又先后插足另外兩對夫妻的關系。這七個主要角色都活靈活現(xiàn),都具有其性格獨特性和生命力,而他們的性格邏輯往往就是通過作者對他們的相貌、語言、動作和心理等方面的細節(jié)描寫體現(xiàn)出來的。在這七個人物中,安娜、卡列寧、渥倫斯基和列文四人又是主角中的主角。
安娜是以她的名字命名的這部小說中的一號女主角,是托爾斯泰這部小說中最光彩照人的女主人公,但是,托爾斯泰在小說中對安娜的相貌描寫其實著墨并不太多,僅突出了她身上的三個細節(jié),或者說是三個“亮點”:眼中的亮光,黑色的鬈發(fā),輕盈的步態(tài)。
02
安娜具有魅力的細節(jié),
卡列寧讓人討厭的細節(jié)
安娜的首次出場是在小說第一部第十八章,對于一位小說女主角來說,這樣的出場可謂姍姍來遲。對安娜的第一次相貌描寫是借助渥倫斯基的眼睛來完成的(這也是托爾斯泰的慣用手法,他小說中的人物肖像描寫幾乎全都從其他人物的視角來展開)。
渥倫斯基去火車站迎接從彼得堡返回莫斯科的母親,在車廂門口遇見與他母親乘坐同一個包廂來到莫斯科的安娜,安娜的美貌和氣質(zhì)讓他忍不住回頭多看了一眼,安娜恰好也在同時回頭,于是,渥倫斯基在安娜那雙“明亮的、在濃密的睫毛下面顯得烏黑的灰眼睛”里看到了“一道閃光”,“她有意要收斂眼中的光,但那光卻違反她的意志,又閃現(xiàn)在那勉強可以覺察出的笑容里”。

在這之后,托爾斯泰一次又一次地寫到安娜眼中的“閃亮”、“光”或是“火”。渥倫斯基追隨安娜回到彼得堡,在彼得堡車站的站臺上再次看到安娜,發(fā)現(xiàn)“她的眼睛里卻有點什么閃了一下,盡管那火閃了一下就熄滅了,他卻因這一瞥而感到幸?!?。渥倫斯基結識安娜之后,“在他每次與安娜交談時,她的眼里都會閃光”。
而在安娜意識到自己完全不愛丈夫卡列寧之后,“她睜著眼睛一動也不動地躺了很久,那眼睛里的光芒,她覺得自己在黑暗中也能看得見”。然而,隨著小說情節(jié)的推進,陷身于生活旋渦中的安娜卻開始不時瞇起眼睛,托爾斯泰強調(diào)這是安娜的一個“新習慣”。
小說第六部第十八至十九章寫安娜與嫂子陀麗談心,在這兩個章節(jié)之內(nèi),托爾斯泰就三次寫到安娜的瞇眼:“安娜不再看朋友的臉,并且瞇起眼睛(這是她的新習慣,陀麗之前沒有見過她這樣)”;“安娜瞇起眼睛說話,瞇得只看見合在一起的睫毛”;“安娜瞇起眼睛,好像在凝視遠方的什么東西”?!巴欲惒恢獮楹芜@時忽然想起安娜喜歡瞇眼的奇怪的新習慣,而且她還想到,安娜瞇眼,正是在涉及內(nèi)心生活方面的時候?!卑材仍谧詺⑶白詈笠淮伟菰L陀麗時,陀麗問她什么時候離開莫斯科去鄉(xiāng)下莊園,“安娜瞇起眼睛望著前方,沒有回答”。
安娜眼中的光芒,是她激情的自然流露和投射,這是丘比特的箭,是一團烈焰,到她開始遮蔽自己眼中的這道光芒時,她可能已經(jīng)意識到,這道目光已經(jīng)點燃了一場終將吞噬一切的大火。
安娜身上的第二個細節(jié)特征,就是她優(yōu)美的黑色鬈發(fā)。渥倫斯基第一次見安娜時,并未看到她的黑發(fā),可能因為安娜當時戴著帽子,但在后文,托爾斯泰卻多次讓安娜這頭鬈發(fā)從帽子里鉆出來,翹出來,以展現(xiàn)安娜這滿頭鬈發(fā)的任性和不服帖。
陀麗去渥倫斯基家的莊園做客,在馬車上遠遠地就看到騎在馬上、英姿颯爽的安娜,“看到她秀美的頭,那從高高的女帽里露出來的黑色頭發(fā),那身著黑色騎手服的苗條身段”。安娜的兒子謝廖沙在思念母親時,滿大街找媽媽,認為“任何一個豐滿、優(yōu)雅的黑頭發(fā)女人都是他的母親”。
俄國當代作家巴辛斯基新近出版一本討論《安娜·卡列尼娜》的書,書名是《安娜·卡列尼娜的真實故事》,他在書中談及安娜這頭黑色鬈發(fā)的來歷:托爾斯泰在一次聚會上被普希金的長女瑪麗婭的美貌所驚倒,因為瑪麗婭作為具有八分之一非洲人血統(tǒng)的普希金的女兒,生有一頭鬈曲的黑發(fā),這給托爾斯泰留下深刻印象,托爾斯泰后來就把這頭黑色鬈發(fā)留給了安娜。此外,在俄國人的心目中,黑發(fā)也往往具有某種東方的異國情調(diào),具有某種神秘色彩和誘惑力。出現(xiàn)在莫斯科舞會上的安娜,沒有如吉蒂所預料的那樣身著紫色長裙,而是一襲黑色長裙,她最終迷倒渥倫斯基,或者說誘惑了渥倫斯基。

黑色的鬈發(fā)和黑色的長裙一樣,都構成安娜肖像的基本色調(diào)。小說中關于安娜頭發(fā)的另一個細節(jié)也很傳神:安娜在生孩子時得了產(chǎn)褥熱,在病中被剃去秀發(fā),她的腦袋于是似乎成了一把黑色的刷子。這是安娜的禁欲階段,是她的懺悔期,她的黑色鬈發(fā)也因此消失,但待她逃離丈夫,逃離家庭,她的黑發(fā)也就更自由地飄逸起來,如陀麗在渥倫斯基莊園看到的那樣。直到她臥軌自殺之后,渥倫斯基還注意到,躺在車站一張大桌子上的安娜,“頭上盤著沉甸甸的發(fā)辮,鬢角和美麗的臉上粘著一縷縷鬈發(fā)”。
安娜身上的第三個細節(jié)特征就是她“輕盈的步態(tài)”。小說中的安娜既豐滿又莊重,走起路來卻迅捷輕快,動作也很干脆有力,比如在與人握手的時候,這應該是她豐盈的甚至過剩的精力和活力的外溢。在安娜剛出場不久,托爾斯泰就寫道:“她邁著迅速的腳步走進門來,她相當豐滿的身體卻能邁出如此輕盈的腳步,令人稱奇。”而在生命的最終時刻,她依然“邁著輕快的步態(tài)沿著從水塔通向鐵軌的臺階走下去,走向在身旁駛過的火車”。
可憐的卡列寧,自從他那對無辜的大耳朵被安娜盯上之后,他就在安娜眼中乃至所有《安娜·卡列尼娜》的讀者眼中失去了任何魅力,并被涂抹上某種漫畫色彩。在安娜開始有些見異思遷之后,她曾回顧她與丈夫持續(xù)了八年之久的共同生活,她的內(nèi)心里響起兩個聲音,一個在說丈夫的好話,一個在反駁這些好話。
“他畢竟是一個很好的人,誠實善良,在自己的事業(yè)上很有成就。”但就在此時,卡列寧的耳朵再次發(fā)揮了決定性作用,因為安娜突然想道:“不過他的耳朵怎么支棱得那么怪呢!是不是因為他剛理過發(fā)呢?”在這之后,安娜就要被迫每天面對卡列寧“支棱著的大耳朵”了。
卡列寧的耳朵原本可能并不十分難看,可自從它成了安娜心目中丈夫的種種不可愛之處,即虛偽、枯燥、冷淡和一本正經(jīng)等性格特征的象征物之后,安娜就再也無法忍受這對耳朵及其主人了。
除此之外,卡列寧的另一個習慣動作也讓安娜忍無可忍,這就是掰手指??吹狡拮釉谕頃吓c渥倫斯基當著眾人的面躲在角落的小桌子旁長時間私聊,卡列寧提前回家,并決定等妻子回家后好好與她談一談。這時,“他把兩手的手指交叉在一起,掌心朝下,使勁一抻,手指的關節(jié)就噼啪作響起來”,“這個動作,這個不好的習慣,也就是十指交叉并讓指頭噼啪作響的動作,總能讓他鎮(zhèn)靜下來”。
聽到安娜上樓的腳步聲,卡列寧“站在那里,掰一掰交叉的手指,想看看還有什么地方會發(fā)出響聲來”,結果,“只有一個關節(jié)發(fā)出了噼啪聲”。在與安娜談話期間,卡列寧再次掰響指頭,這響聲與卡列寧那些“諄諄教誨”一樣令安娜厭惡,她忍不住喊道:“哎呀,請你別再掰響指頭了,我實在是不喜歡。”之后,每逢遇到什么棘手的事情,卡列寧依舊會掰指頭。但隨著小說情節(jié)的發(fā)展,他的這個“怪習慣”卻似乎逐漸變得有底氣了。
比如,在安娜請求卡列寧讓她見渥倫斯基最后一面時,卡列寧“掰了兩下指頭,垂下了頭”。這一次,安娜沒有再表示反對。比如,面對十分欣賞卡列寧的麗季婭伯爵夫人,卡列寧掰起指頭來也很放松,甚至像在炫耀:“卡列寧皺起眉頭,彎起胳膊,噼啪作響地掰著指頭。”
03
托爾斯泰的心理描寫,
體現(xiàn)為人物對外部細節(jié)做出的心理反應
與一些電影和戲劇舞臺上的渥倫斯基形象不同,也與許多《安娜·卡列尼娜》的讀者想象中的渥倫斯基形象不同,托爾斯泰筆下的渥倫斯基其實并非一個十足的美男子,這是“一個身材不高、身體強壯的黑發(fā)男子”,還早早地有些“謝頂”。但是,渥倫斯基外貌上的兩個細節(jié)卻在小說中被反復提及,即他“整齊密實的牙齒”和“筆挺的身體”。
筆挺的身體來自他的軍人身份,他畢業(yè)于武備學校,又是宮廷侍衛(wèi),終日戎裝,自然有此身姿,但作者一次又一次寫到他的牙齒,則讓人有些不解。在第一部第三十四章結尾,渥倫斯基聽戰(zhàn)友講了一個笑話,他笑得前仰后合,之后很久,一想起這個笑話,“他就會露出一嘴密實而又整齊的牙齒,哈哈大笑起來”。

讓人意外的是,在小說結尾,當列文的哥哥柯茲內(nèi)舍夫在站臺上遇見以志愿兵身份前往塞爾維亞戰(zhàn)場的渥倫斯基時,卻發(fā)現(xiàn)后者正被牙痛所折磨,“他那結實的牙齒的劇痛使他嘴里充滿口水,他無法說話了”。渥倫斯基一口密實的白牙最終成為他的痛苦之源,這無疑也是某種暗示。
如果說渥倫斯基的牙齒所具有的寓意還比較隱蔽,那么小說中在描寫列文外貌時反復出現(xiàn)的一個細節(jié),其含義則比較明顯。小說中的列文,無論是在城市還是鄉(xiāng)村,無論是在晚會還是舞會,無論是與人交談還是獨自思想,都會一次又一次地“臉紅”,這個俄語動詞數(shù)十次地出現(xiàn)在關于列文的描述中。
時時處處的臉紅,無疑是列文淳樸善良的天性之自然流露,也是他倔強執(zhí)拗的性格在面對現(xiàn)實環(huán)境時所做出的激烈反應,同時也象征作為鄉(xiāng)村烏托邦之代表的列文在都市文明中的尷尬處境。第三部第二十六章寫列文前往縣首席貴族斯維亞日斯基家做客時的一個場景,就特別傳神地寫出了列文的性格。斯維亞日斯基很想撮合自己的姨妹和列文,列文對此心知肚明,當晚,賓主在一起喝茶聊天:
列文挨著女主人坐在茶桌旁,他應該和女主人以及坐在他對面的姨妹說話。女主人是一個圓面孔、金頭發(fā)、身材不高的女子,臉上一直帶著兩個酒窩和微笑。列文竭力想通過她探索出她丈夫這個謎的謎底;但是,列文卻失去了思想的自由,因為他感到很不自在。
他很不自在,是因為他覺得坐在對面的姨妹特意為他穿了一件連衣裙,特意開了梯形的領口,露出白皙的胸口。這個四邊形的領口,盡管她的胸口非常白,或者說恰好因為她的胸口非常白,卻剝奪了列文的思想自由。
他想,他以為這領口是為他開的,這也許錯了,所以他認為自己無權看這胸口,于是就盡量不看;可是他又感覺到,單單因為開了這樣的領口,他就有過錯。列文覺得,他好像欺騙了誰,他應該做一些解釋,可是又覺得無論如何也無法解釋,因此,他一直紅著臉,感到不安,感到很不自在。
“您親自在教書嗎?”列文問道,竭力不去看那領口,可是他覺得,無論朝哪個方向看,他都會看到那個領口。
斯維亞日斯基姨妹白皙的胸口和列文漲紅的臉龐,構成了一個鮮明的比照。
就這樣,安娜閃亮的眼睛、黑色的鬈發(fā)和輕盈的步態(tài),卡列寧支棱著的耳朵和掰手指的動作,渥倫斯基密實的牙齒,以及列文漲紅的臉龐,都是托爾斯泰在人物肖像描寫、動作描寫上的點睛之筆,這些細節(jié)在小說中始終伴隨著四個主人公,構成他們醒目的識別符號和個性名片。
車爾尼雪夫斯基曾將托爾斯泰的創(chuàng)作手法命名為“心靈辯證法”,作為小說家的托爾斯泰的確是一位人物心理描寫的大師,而托爾斯泰的心理描寫,首先就體現(xiàn)為人物對外部細節(jié)做出的心理反應。
《安娜·卡列尼娜》中最典型的心理細節(jié)描寫,無疑就是對安娜臥軌前四次乘車時的內(nèi)心感受之再現(xiàn)。安娜三次乘坐馬車,兩次是去與嫂子陀麗告別時的往返,一次是去火車站,而在火車車廂里的幾十分鐘,則是安娜人生中最后的旅程。

在乘坐馬車去哥嫂家的前夜,安娜與渥倫斯基爆發(fā)了激烈爭吵,她一夜沒睡好,還服用了鴉片。早晨,她從窗口看到渥倫斯基與索羅金娜公爵小姐在門前交談,那是渥倫斯基母親托索羅金娜公爵小姐給渥倫斯基捎來文件,但安娜知道渥倫斯基的母親試圖讓渥倫斯基娶這位公爵小姐,隨后,渥倫斯基去了離莫斯科數(shù)十公里遠的他母親的莊園。
妒火中燒的安娜接連給渥倫斯基送去一張便條,發(fā)去一封電報,要他立即回家,但渥倫斯基沒有接到便條。在此之前,安娜已得知卡列寧最終拒絕離婚的消息。在這些因素的綜合作用下,安娜陷入絕望,她就是在這種狀態(tài)下乘馬車去哥嫂家的。安娜坐在馬車的角落里,望著窗外不斷變換的景物,她看到的每個細節(jié)都會在她心中激起劇烈的心理波動。
菲里波夫面包鋪:她想到他們會把面發(fā)好之后送往彼得堡,因為莫斯科的水好,安娜是從莫斯科嫁到彼得堡去的,她由此回憶起自己無憂無慮的少女時代。油漆的味道:他們?yōu)楹卫鲜遣煌5赜推崮??氣味真難聞。一個男子向她鞠躬致意:是她的女仆安努什卡的丈夫,丈夫一詞讓她想起渥倫斯基,又進而想到卡列寧。街上有兩個姑娘在笑:她們大概是想到愛情了吧?她們還不知道愛情有多么無聊。三個男孩在跑:安娜想到了謝廖沙,想到她會永久地失去兒子……
離開哥嫂家的返程路上,安娜的心情比來的時候更糟,在痛苦之上又添加了屈辱。路上有兩個行人在說話:難道一個人能把自己的感覺說給另一個人聽嗎?她感覺到陀麗和吉蒂都會看不起她的。迎面駛來的馬車上有一個胖胖的、臉色通紅的先生,他錯把安娜當成熟人,脫帽致敬,露出閃亮的光頭,安娜心想:他以為他認識我,可是他不認識我,天下沒有誰認識我,我自己也不認識我自己。
兩個男孩在買冰激凌:我們都喜歡吃甜的、香的東西,沒有糖果吃,就吃這臟兮兮的冰激凌,吉蒂就是這樣,沒有渥倫斯基,就要列文。邱特金理發(fā)店:我常在這里做頭發(fā),我要把這告訴渥倫斯基,不過,現(xiàn)在沒有誰可以告訴了。晚禱的鐘聲響了,一個商人在認真地畫十字:這鐘聲和這裝模作樣的動作有什么意思呢?只是為了掩飾我們相互間的仇恨,就像這些破口大罵的車夫……
安娜眼中這些相互之間毫無關聯(lián)的細節(jié),在她近乎崩潰的意識中串聯(lián)在一起,交織在一起,構成最終壓倒她的一根又一根稻草。這一組組密實的細節(jié)蒙太奇,為她的臥軌自殺做了充分的心理鋪墊。
除了與人物相關的外貌細節(jié)、動作細節(jié)和心理細節(jié)之外,《安娜·卡列尼娜》中的細節(jié)也體現(xiàn)為物的細節(jié)。物的細節(jié)有大有小,有虛有實,有的一閃而過,有的反復再現(xiàn),有的是簡單的象征,有的則是復雜的隱喻。
第三部第十二章,割了一天草的列文躺在草垛上過夜,快到黎明時,一切都安靜下來,只能聽到沼澤地里的蛙鳴和草地上的馬在晨霧中打響鼻的聲音,列文仰望星空,他把自己這一夜的思緒歸結為三種:一是拋棄過去的生活,拋棄他過去所接受的無益的教育和無用的知識;二是過他現(xiàn)在所希望過的生活,也就是像農(nóng)民那樣純樸、正當?shù)纳?;三是如何從原來的生活過渡到新的生活,這一點他雖然還沒想清楚,但毫無疑問,就是這一夜把他的人生道路決定了。
“多美?。 彼T谔炜罩醒胨念^頂上的貝殼般的奇形怪狀的朵朵白云,想道,“這美好的夜晚的一切多么美好??!什么時候一下子就出現(xiàn)了這么多的貝殼呢?剛才我仰望天空,天空還什么都沒有,只有兩片白云。是啊,我對人生的看法也就這樣在不知不覺間改變了!”
這個場景很容易使人聯(lián)想到《戰(zhàn)爭與和平》中安德烈負傷之后仰望天空、內(nèi)心突然產(chǎn)生頓悟的那個著名段落。
在《安娜·卡列尼娜》的結尾,列文再一次仰望天空:
他沒有去人聲笑語不斷的客廳,卻在露臺上站著,倚著欄桿,仰望天空。
天已經(jīng)完全黑下來,在他眺望的南方已經(jīng)沒有云了。烏云停留在相反的一方。那邊電光閃閃,還有很遠的雷聲。列文傾聽著花園里椴樹上均勻的滴水聲,仰望著他熟悉的三角形星群和從其中心穿過的銀河及其支流。電光一閃,不僅銀河,而且所有燦爛的星星都消失了,但只要閃電一熄滅,所有的星星就好像被一只萬無一失的手拋出來,立刻又出現(xiàn)在原處。
這夜晚的星空讓列文最終意識到,這就是“上帝對整個蒼茫人世的普遍顯現(xiàn)”,如果不能理解善,不能理解永遠可以在我們自己心中找到的善,如果不能以這種理解為基礎,生活就將是毫無意義的。列文的所思所想,無疑也是托爾斯泰自己的“天問”之結果。
04
“沒有細節(jié),物就沒有生命”
《安娜·卡列尼娜》中布滿許多貫穿整部小說的細節(jié), 小說中的物的細節(jié)大多具有某種象征意義或隱喻色彩,而《安娜·卡列尼娜》中讓人印象深刻的隱喻細節(jié),可能要數(shù)暴風雪和蠟燭。
安娜在舞會之后逃離莫斯科,列車開動時,她發(fā)現(xiàn)雪花擊打著車窗,并沾在窗玻璃上,一位列車員在窗外閃過,他衣服裹得緊緊的,半邊身子都落滿了雪。緊接著,這場暴風雪就在她的心里翻卷起來,手邊的那本英國小說再也讀不下去了,因為,“跟蹤別人的生活足跡并不愉快,她太想親身經(jīng)歷一番了”。她像是自己走進小說,走進了“羅曼史”(俄語中的“小說”和“羅曼史”是同一個詞),然后又從小說回到現(xiàn)實,回憶起舞會上的渥倫斯基,感到有些害臊,又不知這害臊自何而來。

漸漸地,她陷入一種幻想狀態(tài),感到喜悅和激動,感到顫抖,感到喘不過氣來。她感覺有個男人在啃墻壁,感覺坐在對面的老太太的腿有整節(jié)車廂那么長,感覺那個身上落滿雪花的人對著她的耳朵喊了一聲……原來是到站了,到了位于莫斯科和彼得堡兩地中間點上的博洛戈耶站。安娜走出車廂透透氣,“狂風和暴雪迎面朝她撲來,跟她爭奪車門,她覺得這也很快活……那風好像就在等著她呢,這時高興地呼嘯起來,想把她卷起來,把她刮走”。
就是在這個站臺上,就是在這場暴風雪中,渥倫斯基突然出現(xiàn)在安娜面前:“您到哪兒,我就到哪兒。我沒辦法不這樣做?!庇谑?,“暴風雪的恐怖景象,安娜此時覺得更加壯美了”。
暴風雪是俄國文學中的???,常被作為一種具有破壞力的自然因素,一種摧枯拉朽的原始力量。在普希金的短篇小說《暴風雪》中,一場風雪暫時阻礙了兩個有情人的教堂婚禮。但是在《安娜·卡列尼娜》中,暴風雪卻是安娜內(nèi)心激情的外化,它既象征著一場滌蕩一切的情感風暴,也預示著一種吞噬一切的欲望之火,就像勃洛克在他的組詩《雪面具》中把愛情形容為“雪篝火”一樣。值得一提的是,小說中緊接著這場暴風雪之后的場景,就是安娜在彼得堡車站與丈夫的見面,也就是說,在這場暴風雪之后,卡列寧的耳朵就在安娜的目光中變形了,變得難看了。
在具有東正教信仰的俄國,蠟燭常被視為光明的象征,信仰的象征,生命的象征,靈魂的象征。列文因為“襯衫事件”而遲到,在他走進教堂時,斯吉瓦·奧勃朗斯基跑過來,半開玩笑地問他用什么樣的蠟燭,是用點燃過的還是沒點燃過的蠟燭,因為價錢不一樣,列文堅定地說:“對!對!用沒點燃過的!”
婚禮開始時,“教堂里一片肅穆,就連一滴蠟燭油落下來的聲音都能聽見”。然后,“教堂司祭點燃兩支雕花蠟燭”,交給了列文和吉蒂,兩位新人手持蠟燭,接受神父的祝福,“吉蒂那拿著蠟燭、戴著長手套的手顫抖起來”?;槎Y上的蠟燭給列文和吉蒂帶來了希望和幸福,照亮了他倆之后的生活道路,而陪伴安娜生命最后一夜的蠟燭,卻成了她生命之火熄滅的象征。
“她睜著眼睛躺在床上,在一支殘燭的微光中望著天花板的雕花檐板和屏風投上去的一片陰影”,想象著她死后渥倫斯基會有怎樣的反應?!巴蝗唬溜L的陰影晃動起來,把所有的檐板、整個天花板全都遮住,另有一些陰影從另一邊朝她涌來;有一剎那所有的陰影都散了開去,可是后來又飛快地涌上來,晃晃悠悠,融成一片,于是又是一片黑暗?!郎瘢 氲?。
她害怕得不得了,老半天都不明白她是在什么地方;原來是那支蠟燭點完了,滅了,她想再點燃一支,可是兩只手哆哆嗦嗦,老半天都摸不到火柴?!钡鹊浇K于點燃蠟燭,她舉著蠟燭走進渥倫斯基的書房,用燭光照亮熟睡中的渥倫斯基的臉,“忍不住流下了深情的熱淚”。
細節(jié)作為小說中最重要的構成因素之一,卻似乎一直沒有獲得小說理論家們的足夠重視。對于小說的敘事結構、人物形象、情節(jié)、語言等范疇,人們的論述汗牛充棟,而關于小說細節(jié)的理論闡述卻很少見,這或許是因為小說細節(jié)的呈現(xiàn)過于龐雜、多樣和分散,難以定性和歸類,難以進行理論上的把握和概括。福斯特在他的《小說面面觀》中分別探討了小說的故事、人物、情節(jié)、幻想、預言、模式和節(jié)奏,卻未論及細節(jié)。
帕烏斯托夫斯基在他的隨筆《車站小吃部里的老人》中引用了契訶夫的一句名言:“沒有細節(jié),物就沒有生命?!彼谶@篇隨筆里還寫道,文學作品中的細節(jié)是精挑細選的結果,而且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此類選擇都是借助藝術直覺完成的。
善于“發(fā)見和把玩細節(jié)”,也被納博科夫視為優(yōu)秀讀者的秘訣之一。閱讀一部小說,說到底就是閱讀其中的細節(jié)。對細節(jié)的感悟和闡釋,就是讀者與作者彼此心照不宣的交流過程,就這一意義而言,或許存在著某種細節(jié)的接受美學。
小說中好的細節(jié)都是“能說話的細節(jié)”,其中蘊含著無盡的內(nèi)涵和寓意,面對這樣的細節(jié),每一個讀者都必須獨自做出自己的理解和闡釋,解碼或填充。
細節(jié)運用上的優(yōu)劣,也是衡量一位作家創(chuàng)作水準的最醒目標準之一。一句當代俗語或許也可以很貼切地用在小說寫作上:“細節(jié)決定成敗?!毙≌f中的細節(jié)絕非可有可無的零件和配件,而是小說鮮活的肌體本身,可以說,沒有細節(jié)就沒有敘事,沒有細節(jié)就沒有小說。如果說一部小說是一棵參天大樹,那么細節(jié)就是它不可或缺的“細枝末節(jié)”。
本文摘編自

《讀與被讀》
作者:劉文飛
出版社:浙江文藝出版社
出版年: 2023-3
編輯 | 輕濁
圖片來源 | 《安娜·卡列尼娜》(2012)《安娜·卡列尼娜》(2013)
主編 | 魏冰心
知識 | 思想 鳳 凰 讀 書 文學 | 趣味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