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2733字,預計閱讀時間3分鐘
隨著科技進步,尤其是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技術的迅猛發(fā)展,我們站在了一個新時代的門檻上。
未來,人類與機器人如何優(yōu)雅共處?DeepSeek這樣回答到:晨光中,藤蔓纏繞的生態(tài)建筑與銀色數據流共舞,清潔能源驅動的街道上,服務機器人穿梭遞送包裹,而人類在街角咖啡館與AI詩人探討俳句的韻腳;醫(yī)療艙內納米機器人修復細胞時,醫(yī)生正握著患者的手解讀情緒波動,校園里導師型機器人講解量子物理,而孩子們在露天劇場排演莎士比亞......

預計到2035年,全球城市中將有超過3000萬臺服務機器人滲透進人類生活的毛細血管。它們不僅是快遞員、清潔工、護理員,更是城市神經網絡的末梢細胞。騰訊研究院《人機友好空間導則》揭示:機器人正在成為城市的“新住民”,而人類與機器的共處模式,將重塑城市文明的底層邏輯。
城市的競爭力,正從“鋼筋水泥的密度”轉向“人機協(xié)同的精度”。這樣的未來圖景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
01
空間重構:從“人類專屬”到“人機友好”
未來的建筑和城市空間將變得更加“人機友好”。
想象一下,紐約的會議室能夠在幾分鐘內切換不同的布局,而上海的人行道在早晚高峰時段能夠自動拓寬2.4米。這種變化使得建筑如同樂高積木一般模塊化。
如成都高新區(qū)新川創(chuàng)新科技園就計劃在2030年完成的公共空間改造中,就有機器人全場景無障礙通行的規(guī)劃,如優(yōu)化機器人專用電梯、充電樁布局,構建“地面—空中”一體化通行網絡,并利用數字孿生平臺整合5G、北斗高精定位等技術,打通數據壁壘。
騰訊Robotics X實驗室的研究表明,適老化改造措施如樓梯坡道、門框寬度等意外成為了提高人形機器人研發(fā)成功率的關鍵因素之一。傳統(tǒng)城市中90厘米寬的門檻對輪式機器人來說是一個挑戰(zhàn),而“逆向友好”策略,如首爾商圈采用步態(tài)識別完成無感支付,新加坡氣動垃圾網絡使處理能耗降低72%,都顯示了城市如何適應并優(yōu)化機器人的運作環(huán)境。
02
情感投射:陪伴型“電子寵物”
在AI的大潮下,市面上出現(xiàn)許多類型的AI電子寵物,它們憑借萌態(tài)可掬的外表和智能化的互動,成為不少人情感寄托的新寵。日本的Moflin、LOVOT,以及國產的宇樹 Unitree Go2、Cupboo咘咘、Fuzzoo等這些機器人在外觀、功能和交互方式上各有特色,滿足了不同消費者的需求。

圖源網絡
如日本Groove X公司推出的情感陪伴機器人LOVOT,圓滾滾像個小企鵝,能夠通過肢體動作、面部表情、聲音與主人互動,利用溫度模擬、擁抱感應和自適應學習強化用戶的“被需要感”。
除了寵物,養(yǎng)老賽道也是人形機器人涉足的熱門賽道。

當地時間2018年2月2日,人形機器人Pepper帶日本東京的Shin-tomi療養(yǎng)院的老人們進行午后鍛煉。攝影師:Kim Kyung-Hoon
多年前,日本養(yǎng)老院引入PARO治療海豹機器人后,老人會為其“擔心沒電”,甚至爭相擁抱,這種情感投射超越了機械本質。
人形機器人公司達闥的機器人已在成都花鄉(xiāng)錦欣養(yǎng)老院、南京仙林湖養(yǎng)老院、武漢市樂頤軒等頤養(yǎng)中心、社區(qū)養(yǎng)老中心應用,負責日常的查房、呼叫等服務。
騰訊Robotics X實驗室還推出一款名叫“小五”的類人形機器人。“小五”首秀視頻中,側重展示了其在養(yǎng)老院場景下的作業(yè)技能:“小五”借助搭載的激光雷達和RGBD相機等傳感器的數據,在推輪椅過程中自主避讓障礙物。張開雙臂,“小五”還能抱扶輔助老人起身,其雙臂抱扶承重達50kg。
03
社會契約:人機文明的“新法典”
“誰為機器人的錯誤買單?”一直是人工智能行業(yè)發(fā)展中被熱議的問題。
面對日益增多的服務機器人,法律和社會倫理問題也隨之而來。舊金山要求服務機器人投保第三者責任險,歐盟新增了“數據遺產繼承條款”。當保潔機器人因過勞導致系統(tǒng)崩潰,或者仿生人議員參與立法辯論時,我們需要重新審視《民法典》中關于“人”的定義,并探討機器人在社會中的角色與責任。
為了平衡智能化帶來的影響,多倫多規(guī)定保留15%的非智能通道,悉尼因AI招聘系統(tǒng)的隱性歧視被罰款230萬澳元。研究表明,每增加10萬個智能終端,就需要創(chuàng)造1.2個“遲鈍空間”來維持人類的認知平衡。這些空間可以是咖啡館的手沖儀式區(qū),也可以是公園里的長椅休息區(qū),它們成為數字時代的“精神綠洲”,讓人們有機會遠離信息洪流,享受片刻寧靜。

盡管存在過度依賴機器的風險,但也有積極的一面。東京出現(xiàn)了首例AR導航依賴癥患者,而在阿姆斯特丹,“數字排毒中心”的年客流量激增340%。然而,神經學家發(fā)現(xiàn),這種依賴反而激發(fā)了人類的“直覺計算”能力。例如,在算法交易時代,股票交易員的模糊決策準確率有所提升,這表明人類智慧在與機器互動的過程中得到了新的發(fā)展。
04
未來場景:人機共舞的十二幕劇
結合騰訊研究院發(fā)布的《未來城市說明書》的內容,我們可以展望未來城市中的一天:
晨間7:15
當你穿上外骨骼設備準備晨跑時,它會自動匹配社區(qū)步道的最佳阻尼參數。與此同時,你的跑步路線也會被記錄下來,用以優(yōu)化物流機器人的能耗管理。
上午9:00
在智能辦公環(huán)境中,機器人助手根據你的日程安排會議,同時調整室內的溫度、光線和濕度,確保最佳的工作環(huán)境。借助AI驅動的城市交通管理系統(tǒng),通勤時間大大縮短,減少了擁堵和污染。
午間12:30
在一家模塊化的餐廳里,機械臂會根據你的腸道菌群數據定制午餐,餐盤內置的納米傳感器實時監(jiān)測營養(yǎng)攝入情況,確保每一口食物都能最大限度地滿足身體需求。
下午14:00
城市規(guī)劃師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進行模擬預測,分析不同方案對未來城市的影響,從而制定更加科學合理的規(guī)劃決策。市民可以通過VR技術參與到城市規(guī)劃過程中,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
傍晚18:00
數字孿生系統(tǒng)為獨居老人生成虛擬家庭聚餐,陪伴機器人通過腦機接口捕捉情緒波動,提供個性化的心理支持。這一過程不僅加強了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也為他們提供了更多社交機會。
晚間20:00
在智能家居環(huán)境中,機器人管家?guī)椭阃瓿扇粘<覄?,同時通過語音交互了解你的喜好,推薦適合的休閑活動。家庭影院系統(tǒng)可以根據個人偏好自動生成觀影清單,提供沉浸式的娛樂體驗。
子夜23:45
城市修復機器人進入“禪修模式”,在深度學習當天收集的數據后自主更新算法版本,以便更好地服務于第二天的工作任務。這體現(xiàn)了人工智能自我學習和進化的強大能力。
正如《未來城市說明書》所言:“最好的城市,是能讓清潔工和科學家在同一個公園獲得尊嚴?!?strong>在這場人機共生的革命中,每個人都是參與者,共同書寫著人機彼此成就的文明篇章。
原創(chuàng)作者:“上海轉型發(fā)布”特約撰稿人
責任編輯:胡珊毓
策劃審核:夏 雨

READ MORE
誰是中國機器人產業(yè)“第一城”?
3-27
人工智能行業(yè)“后生可畏”,曾經的“AI四小龍”之首如今“廉頗老矣”
3-26
為什么地方政府都搶著與一家大模型公司聯(lián)手?
3-25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