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9年9月中旬的一天,河南省項城縣袁寨的大紳士袁保中家里,傳出了一陣嬰兒的啼哭聲,丫鬟趕緊跑到書房向袁保中報告,說妾室劉氏產(chǎn)下一子。
由于這是劉氏生下的第三個兒子,家中又有許多孩子,袁保中早已體會過了當(dāng)父親的感覺,所以對這個孩子的到來并沒有太多欣喜,丫鬟來報時,他依舊悠閑地逗弄籠中的鳥兒。

然而一封家書的到來,讓袁保中徹底改變了對這個孩子的態(tài)度。
就在丫鬟剛剛匯報離開后,管家拿著一封信匆匆跑了進來,袁保中接過信一看,大喜。原來,他擔(dān)任漕運總督的叔叔袁甲三與捻軍作戰(zhàn)大獲全勝。
得此喜報,袁保中高興不已,他忽地想起家中今天還有一樁喜事,可謂雙喜臨門,不覺高興得直拍大腿。原本對剛出生的兒子不感興趣的袁保中,忽然興致大發(fā),竟親自到劉氏屋中探望。
劉氏見丈夫來,心里高興不已,連忙讓丫鬟把孩子從乳娘懷中抱出給袁保中。讓劉氏更加驚奇的是,丈夫竟破天荒地抱起了孩子,還親昵地摸了摸孩子的臉蛋兒。

看著孩子安詳?shù)乃?,袁保中沉吟片刻,給孩子取名為“凱”,意為勝利,并按照家族“保世克家,企文紹武”的排行,最終給孩子命名“世凱”。
至此,一個影響中國歷史的人物出現(xiàn)了。
一家歡喜一家愁,就在袁世凱出生的同一天,他的叔父、父親袁保中的弟弟袁保慶也喜得貴子。但可惜的是,這個孩子剛出生不久就夭折了。為此,袁保慶和妻子牛氏悲痛了很長一段時間。
可巧,劉氏生完袁世凱后沒有奶水,牛氏的奶水卻極其充足,為了讓孩子吃飽,也為了緩解袁保慶夫婦的悲痛,袁保中將袁世凱送到了弟弟家,讓弟妹喂養(yǎng)。

后來,袁保慶的妻妾都沒有再生育,袁保中干脆做主將袁世凱過繼給了弟弟。因此,袁世凱是在兩個母親的疼愛下長大的。
1867年,袁世凱8歲,嗣父袁保慶到山東候補,他也跟著離開了家鄉(xiāng)住到了濟南。從這個時候開始,袁世凱正式入私塾啟蒙,后來嗣父又調(diào)任江南鹽法道,他和嗣母又去了南京。
袁世凱有個非常聰明的大腦,愛動腦筋,學(xué)習(xí)東西也特別快,但他并不將天賦用到正經(jīng)事上,不肯好好念書,經(jīng)常外出玩耍,跟隨富家子弟打拳、騎馬、下棋、賭博。他最愛的是騎馬,南京的著名勝地都被他馳騁了個遍。

那時候,袁保慶對袁世凱的功課還是非常注意的,不過袁世凱的不務(wù)正業(yè)卻從來沒有受到過嗣父的責(zé)罵,原因是他有兩個替他說好話的“母親”。
第一位母親自然是牛氏,自從袁世凱讓她喂養(yǎng)時,她就將他當(dāng)作了自己的兒子。第二位“母親”則是嗣父一個很得寵的姨太太,名叫金玉。
牛氏和金玉不合,整日爭風(fēng)吃醋,當(dāng)時袁世凱年齡小,卻能夠在兩人中間設(shè)法調(diào)和,因此牛氏和金玉都非常喜歡他,也愿意在丈夫面前掩蓋他不好好讀書的行為。

1873,嗣父袁保慶在南京去世,袁世凱只好隨著嗣母牛氏又回到了項城故鄉(xiāng),這預(yù)示著他悠閑的童年結(jié)束了。
回到項城后的第二年,他的從叔父袁保恒從西北回來,當(dāng)他看到袁世凱的樣貌,聽到袁世凱善于應(yīng)對的口才,非常欣賞。
當(dāng)時,袁保恒正在西北幫助左宗棠辦理軍務(wù),因見袁世凱無人照料,便將其也帶去了西北。后來,袁保恒又調(diào)到北京、河南等地,都讓袁世凱跟著他,一方面是為了讓袁世凱增長見識,另一方面還可以督促袁世凱讀書。

為此在北京的時候,袁保恒請了好幾個名師輔導(dǎo)袁世凱,寫文章、學(xué)作詩、學(xué)寫字。從小玩鬧慣了的袁世凱哪里能受得了如此憋悶的日子,他依然不肯好好讀書,對八股文更是厭惡至極。
1878年,袁保恒在開封病死,袁世凱又失去了一個可以管束他的人,只好再次回到項城。
這年袁世凱19歲,已為人夫的他比上一次回到項城明顯穩(wěn)重了許多,但他依舊好出風(fēng)頭,雖然自己的文章寫得不算好,卻聯(lián)合了一些讀書人組織起一個文社。

袁世凱負責(zé)籌辦文社所需房屋和必需的費用,因而他的名聲傳遍了各縣,就連正在淮寧縣署里當(dāng)塾師的徐世昌都聽聞了他的大名。
徐世昌聽到袁世凱組織文社的消息后,專程前來拜訪,兩人一見如故,特別是對八股文的看法更是出奇一致。后來徐世昌赴應(yīng)天府應(yīng)鄉(xiāng)試路費不足,還是袁世凱資助了他一些錢,在最后,徐世昌就成了袁世凱的軍師。
不久,應(yīng)天府傳來喜訊,徐世昌一次中舉,袁世凱也為好友高興。但反觀袁世凱自己,曾先后應(yīng)過兩次“童子試”,都沒有考中,盛怒之下,他把過去所作詩文全部燒毀。

袁世凱對科舉考試制度異常痛恨,后來他到直隸總督上任,所做第一件事就是聯(lián)合其他官員廢除科舉。
但在當(dāng)時那個環(huán)境下,科舉是讀書人公認的唯一出路,既然不考不上,袁世凱只能將希望寄托在“捐官”上。袁世凱雖已成家立業(yè),但積蓄并不多,捐官這種事光靠他一個人無法完成,他只好求助于自己的兩位母親劉氏和牛氏。
劉氏和牛氏很疼愛袁世凱,便拿出自己的私房錢幫他進京謀干。然而,袁世凱卻辜負了兩位母親的期望。

原來,袁世凱到了北京后就將捐官一事忘了個干干凈凈,一味地胡吃海喝、玩樂,紈绔子弟的本性一下子就露了出來。再加上一些好賭之人的勾引,他直接鉆進了賭坊,直到把錢都輸光之后,才猛然醒悟,卻已經(jīng)來不及了。
既沒有捐官成功,還把錢輸了個精光,連路費都出不起,袁世凱失魂落魄地在街頭度過了好幾日。
這天,已經(jīng)考中進士、做著京官的徐世昌在街上遇到了袁世凱,得知緣由后,念其之前慷慨相助的恩情,便資助其回項城。

這次教訓(xùn)足以讓袁世凱一生都難以忘記,從此袁世凱再也沒有碰過賭博,發(fā)跡后定的第一條家規(guī)也是不允許賭博。
只有一年除夕,全家人聚在一起吃了一頓團圓飯后,袁世凱十分高興,破天荒地解了賭禁,但也只讓玩了五天,就又重新禁賭。不過家規(guī)是一回事,子孫執(zhí)行就是一回事,據(jù)說他的兒子袁克文喝酒、賭博、玩樂一樣不落。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