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賣軍火,咱們就想到了美國。美國的軍火商,是非常出名的,他們向全世界輸送各種武器,發(fā)家致富的同時,也讓世界戰(zhàn)亂不斷。
其實在美蘇爭霸的冷戰(zhàn)時期,蘇聯的軍火生意,也如火如荼,做到了世界各地。蘇式武器的影響力,一點兒也不比美國差,甚至從影響人口的角度來看,蘇式武器的影響范圍更廣。
哪怕是蘇聯解體以后,俄羅斯的武器,在國際上同樣有很大的市場。所以說,俄羅斯才有和北約叫板的底氣。

蘇聯在中東,支持過以色列、埃及、敘利亞等國
中東地區(qū)有石油,這是這一地區(qū)不斷爆發(fā)戰(zhàn)爭的根源。這地方要是沒有創(chuàng)造財富的東西,誰愿意投入大筆資金到這里呢?是看上了這里的沙子,還是看上了這里的駱駝?
最早來中東地區(qū)的,其實是英法兩國,他們早在一戰(zhàn)之前,就已經在中東部署各自的勢力了。一戰(zhàn)以后,統(tǒng)治中東地區(qū)的奧斯曼帝國崩了,英法正式瓜分了中東。
不過二戰(zhàn)改變了世界格局,英法被打殘了,美蘇兩國成了新的世界霸主。中東這塊地盤,他們當然也要分一杯羹。
當時沙特、伊朗這兩個中東大國,都跟著美國混。蘇聯要想在這里打開市場,難度不是一般的大。
二戰(zhàn)后,蘇聯要求在伊斯坦布爾駐軍,表面上是為了蘇聯海軍自由出入黑海,實際上就是為了控制土耳其。這嚇得土耳其直接倒向了西方,蘇聯染指中東的第一步就失算了。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建立,第二天阿拉伯聯軍便發(fā)動了對以色列的進攻。眼看著以色列就要就地滅亡了,這個時候蘇聯和美國紛紛伸出了援手。
美國支持以色列,那是不用說的,畢竟美國境內有很多舉足輕重的猶太人。蘇聯意識到,以色列是其打開中東市場的關鍵。

所以蘇聯不僅在以色列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支持雙方休戰(zhàn),為以色列爭取時間,而且還通過捷克斯洛伐克,為以色列運送了大量蘇式武器。
以色列得到武器以后,果然打了個翻身仗。不過以色列在蘇聯和美國之間,選擇了美國,最終導致蘇聯馬失前蹄。
為此,蘇聯開始支持以色列的競爭對手埃及。在蘇聯的大力支持下,納塞爾推翻了法魯克王朝。此后蘇聯一直在支持埃及的軍事建設,為他們提供了大量的武器。
不過即便如此,埃及依舊不是以色列的對手。蘇聯給埃及武器的目的,是為了換取地中海的港口。這事兒直接被埃及方面給拒絕了。最終埃及在1970年以后,徹底與蘇聯決裂。
此后蘇聯又開始集中力量支持敘利亞,當時恰好阿薩德家族掌權,其理念與蘇聯不謀而合。阿薩德為了得到蘇聯的武器支持,將塔爾圖斯港租借給了蘇聯當軍事港口。一直到蘇聯解體,雙關系都非常不錯。
由此可見,蘇聯在中東地區(qū),還是有很大影響力的。尤其是1979年伊朗推翻巴列維王朝以后,與伊拉克爆發(fā)了兩伊戰(zhàn)爭。蘇聯兩邊賣武器,賺了個底朝天。不過相對而言,蘇聯更傾向于伊朗。

蘇聯對印度、越南的支持力度也很大
二戰(zhàn)中,蘇聯在亞洲并沒怎么出力,盡管他們絕大多數領土都在亞洲部分。所以蘇聯無法像在歐洲那樣,在亞洲瓜分勢力范圍。
不過蘇聯自然也想在亞洲擁有足夠的影響力,最起碼身邊的鄰居和自己擁有共同的理念。所以蘇聯最初是比較支持中國、朝鮮、越南等國的。
1960年以后,中蘇交惡。這個時候蘇聯并沒有放棄亞洲市場,他們開始瘋狂扶持印度。大量蘇式武器運送到印度,以此支持印度入侵藏區(qū),從而在1962年爆發(fā)了中印邊境戰(zhàn)爭。什么叫拱火遞刀子?這是最典型的案例。
這一仗過后,蘇聯對印度的支持并沒有減少,反而加大了力度。他們知道,印度是一顆掣肘中國的棋子,非常重要。哪怕蘇聯解體了,俄羅斯和印度的關系都非同一般,最先進的武器,俄軍自己還沒普及,就得先供應印度,哪怕最先進的防空系統(tǒng),印度拿到手的也不是閹割版的。
越南和中國的關系,過去一直都比較好。中國在幫助越南統(tǒng)一、抗擊美國的過程中,付出了非常多的人力物力。但是從1975年開始,大量華僑被趕出了越南,到了1978年,越南開始不斷挑釁,雙方最終爆發(fā)了戰(zhàn)爭。
越南之所以有這個底氣,那是因為金蘭灣駐扎著大量的蘇聯軍隊,數不清的蘇聯武器,被蘇聯運送到了越南??梢哉f,沒有蘇聯的支持,越南絕不敢如此猖狂。

東歐國家普遍采用蘇式武器
二戰(zhàn)以后,蘇聯的勢力范圍擴張到了東歐絕大多數國家。沒辦法,沒有蘇軍擊敗德軍,這些國家還在德國的控制之下。
二戰(zhàn)后劃分勢力范圍,基本就是按照各自軍隊打下的范圍來確定的。畢竟人家軍隊來了,再想讓他們走,是很困難的事情,這事兒在當時沒道理可講。要不是礙于國際輿論,蘇聯把整個東歐都吃了,也不是沒可能。
所以說,東歐的一系列國家,諸如波蘭、東德、捷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等,所采用的武器,基本都是蘇式武器。
蘇聯解體以后,波羅的海三國、白俄羅斯、烏克蘭、摩爾多瓦等東歐國家,作為蘇聯的加盟國,自然采用的也是蘇式武器。
除此以外,蘇聯在非洲也有市場。
非洲至今都是一塊亟待開發(fā)的寶地,蘇聯時期,這里同樣受到了蘇聯的重視。阿爾及利亞、蘇丹、埃塞俄比亞、剛果等國,都采用蘇式武器。
由此可見,蘇聯的軍火在國際上是相當有市場的。所以蘇聯可不是光靠能源過日子的,軍火也是主要進項之一。

不打仗,軍火的實力怎么體現
很多人指責美國一直在全世界打仗。其實美國是一臺機器,組成這臺機器的零部件實在是太多了,其中比較關鍵的一個零部件,就是軍火商。
他們國家本來就是槍械開放的國家,這使得軍火商有了足夠的國內市場。即便如此依舊不夠,他們還得對外輸出武器,才能滿足他們的欲望。
但如果世界上沒有戰(zhàn)爭,武器哪來的銷路呢?所以說,只有發(fā)動戰(zhàn)爭,這些軍火商才有利可圖。因此,如果哪個美國總統(tǒng)說自己不會發(fā)動戰(zhàn)爭,那肯定是謊言。因為這不是他所能決定的,那些軍火大佬可不允許這樣的事情發(fā)生。
同樣的道理,蘇聯號稱造導彈和生產香腸一樣方便,二戰(zhàn)時又全民備戰(zhàn),生產了大量的武器裝備。這些東西生產出來不用掉,那就是浪費,畢竟更新換代太快。
所以蘇聯必須要不斷挑起其他國家之間的戰(zhàn)爭,只有這樣,他們的軍火才有市場。實在不行就自己上,比如說長達10年的阿富汗戰(zhàn)爭。
俄羅斯繼承了蘇聯絕大多數軍事遺產,所以他們在面對北約時,壓根就不慌。武器一點點拿出來用,而且站在蘇式武器的肩膀上,俄羅斯的俄式武器還在不斷推陳出新,這些才是他們面對這場戰(zhàn)爭最大的底氣。你讓他們搞經濟,他們或許沒主意,但是你讓他們打仗,那他們可就不困了。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