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攝影:又心
書接上文
浚遒縣城究竟在哪兒?
關于漢晉時期浚(逡)遒縣的地理區(qū)位,歷代古籍多有闡釋。諸如,西晉杜預《春秋釋例》:“淮南逡遒縣東南橐皋亭”;北魏酈道元注《水經》:“滁水出浚遒縣也”,閻澗水“上承施水于合肥縣,北流逕浚遒縣西”;唐《十道四蕃志》《元和郡縣圖志》:“慎縣,本漢浚遒縣”,等等。隋唐以后常引用之。

· 滁河 ·
▲ 來源:周培松
唐章懷太子李賢注《后漢書》首次提到浚遒縣“故城”:“在今廬州慎縣南。”杜佑則在《通典》中稱:“故城在東南?!薄对涂たh圖志》繼而補充一項史實:“魏武伐吳,頓重兵于此,重更修筑,故曰‘曹城’,又名浚遒城?!彼巍短藉居钣洝吩凇翱h南”的基礎上增添了“二十五里”,《輿地紀勝》則稱“三十里”。

· 唐李賢注 ·
▲ 來源:明刊本《后漢書》
至明后期,關于“浚遒城”的論述發(fā)生了微妙變化。萬歷《合肥縣志》稱:“在梁縣西三十里,地名清水橋?!庇伞吧骺h南”到“梁縣西”,除避宋孝宗趙眘諱改慎縣為梁縣外,方向問題可能系謄抄筆誤。清嘉慶《廬州府志》對此考證稱:“逡遒蓋得今合肥東、巢縣西北地,其故城當在合肥東界,與巢縣相接?!?/p>
· 明代方志關于“逡遒城”記載一覽表 ·
▲ 制表:又心
又據嘉慶《合肥縣志·山水志》:“其城當今舊梁縣西北四十里”,但在其《古跡志》中卻話鋒一轉:“按今龍城寺北有古城遺址,寺在龍城集,去城東偏北五十余里”,二者有自相矛盾之嫌。實際上自嘉慶以后,諸志不再提“梁縣西三十里”,僅保留“地名清水橋”。今人又將“清水橋”釋讀為即白龍鎮(zhèn)清水社區(qū)。

· “清水橋”(《梁鄉(xiāng)圖》) ·
▲ 來源:清《(嘉慶)合肥縣志》
從唐宋及以前的史料中不難發(fā)現,“浚遒縣故城”其實并不存在“謎團”或“爭議”,具體位置也是十分清晰的。以慎縣(治今安徽肥東梁園鎮(zhèn))為中心,其南25至30里即浚遒縣城所在地,按今龍城位于梁園鎮(zhèn)東南,兩地距離10多公里,情況基本是符合的。之所以稱“地名清水橋”,可能取城內“金水橋”的諧音。
· 龍城遺址位置示意圖 ·
▲ 制圖:又心
從浚遒縣城到龍城遺址
關于“龍城”之得名,當地流傳著兩個版本的傳說:一說龍城是楚國妙莊王的登基之地,王亦建都于此;二說此地曾坐落著淮南王劉安的府邸,該府按宮廷制式修建,富麗堂皇?!懊钋f王”系中原地區(qū)對歷史上楚莊王的稱呼,但究其一生,甚至都沒有來過此地,又怎會在此登基然后建都?而那時此地尚屬群舒范圍。

· 莊王出征(2021年) ·
▲ 攝影:童漢芳
至于淮南王劉安,是很有可能的。漢文帝十六年(前164),劉邦之孫、劉長之子劉安被封為淮南王,浚遒縣即屬淮南國的管轄范圍。景帝三年(前154),劉安欲發(fā)兵參與吳楚兵變,被其相用計阻止,拒吳守城,得以保國。建元二年(前139年),劉安入朝,暗中結交賓客,安撫百姓,謀劃叛逆之事。

· 吳楚七國叛亂前諸侯形勢示意圖 ·
▲ 來源:《中國行政區(qū)劃通史·秦漢卷》
元朔五年(前124),雷被因與其子劉遷有隙,狀告劉遷阻止自己從軍抗匈奴。百官欲以此事罷免淮南王,武帝寬赦,削兩縣為論罪。六年(前123),其庶孫劉建告發(fā)“淮南國事”,武帝派廷尉前來淮南治罪,劉安欲反而休。最后,伍被向廷尉自首并交代謀反情形。元狩元年(前122),劉安自殺身亡。

· 漢淮南王墓(2019年) ·
▲ 攝影:又心
近年,阜陽一位收藏家收有“浚遒虎符”。上書文曰: “甲兵之符,右才王,左才浚遒,凡興士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會王符,乃敢行之,燔燧事,雖毋會符,行殹?!彼坪跤∽C了《漢書》中“淮南王盜寫虎符,陰聘名士”的記載,或表明劉安為隱藏實力,防止相與二千石知曉,故意藏兵于浚遒縣一帶。

· 浚遒虎符 ·
▲ 來源:資料圖片
今人考察,此城東西長400余米,南北寬600余米,面積約24萬平方米。東、西、北殘存部分土壟,高約3、4米,寬約10米,是城垣倒塌后形成的。城南土壟已遭平毀。土壟以外有數口水塘,當地稱“龍池”,系護城河。土壟及城內遍地是磚瓦、陶器的殘留碎片,以梳妝臺、東門、大楊家和龍城小學西最多。

· 龍城遺址之護城河(2019年) ·
▲ 攝影:晴空一鶴

· 龍城遺址之土城垣(2020年) ·
▲ 攝影:又心
城池周圍還分布有多處古墓群。城東東份梁古墓群位于東份梁、龍城余、龍城楊等自然村之間。1958年,挖掘出石棺槨、磚棺槨、木棺槨墓多座,出土青銅件九枝燈、鼎、爵、釉陶等較多的漢代遺物。城西、喻沖古墓群也出土了眾多漢代遺物,如虎子、陶灶、青釉罐、銅鏡等。足見兩漢時期浚遒縣城的繁榮。

· 龍城古墓群發(fā)掘現場(2007年) ·
▲ 攝影:張魁
此外,在龍城集的地下,亦有大量的漢晉南北朝遺物,如青銅劍、鐵劍、箭鏃、戈、陶井欄、陶罐、陶盆、銅碗等等,周邊村民在田間勞作時有發(fā)現。值得一提的還有梳妝臺遺址,據傳妙莊王妻妾每天早上在此梳妝打扮。臺高一丈余,臺面一丈見方,臺北面有緩坡可登城垣。由其形態(tài)推測可能為街道遺址。

· 龍城遺址之梳妝臺(2020年) ·
▲ 攝影:又心
宋建的龍城寺(舊址在今龍城糧站)便位于這條“街道”旁。由衛(wèi)星影像可知,以龍城寺為中心,四周又有一道呈“口”字狀的環(huán)形水系,冥冥之中將城內劃分為——內城和外城兩個區(qū)域。若是如此,龍城寺很可能建立在漢晉官署遺址上,加之寺前有古井,曾跨一“金水橋”,甚至或為傳聞中的“淮南王府”,有待后續(xù)考證。

· 龍城遺址之古井(2020年) ·
▲ 攝影:又心

· 龍城遺址(2024年) ·
▲ 來源:安徽省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
千年古城“趕大集”
此城自東晉被廢后,沉寂了千年。直到明初,梁、楊等家族陸續(xù)遷居于此。清乾隆九年(1744),梁氏合族在龍城首建宗祠。隨后沒過多久,譚氏在其斜對面興建宗祠,而殷氏則在譚氏宗祠南側建了座公房。緊接著,丁、楊、殷等族人紛紛在周圍蓋上住宅和商鋪,龍城寺以南逐漸形成集市,即“龍城集”。

· “龍城集”(《北鄉(xiāng)圖》) ·
▲ 來源:清《(嘉慶)合肥縣志》
龍城初開集時,坐商不足20戶。主要是面坊、油坊、豆腐坊、糖坊、白肉鋪、紡織鋪、成衣鋪、鐵匠鋪、木匠鋪、石匠鋪、篾匠鋪等,還有流動的攤販、行商,后來逐步添加了糧油行、家禽行等。由地方望族帶動,聲名逐漸遠揚,商戶也多了起來,甚至吸引了徽商來此經營茶葉、竹木,以及中醫(yī)中藥鋪等。

· “龍城”(1920年) ·
▲ 來源:“中研院”人社中心
龍城農歷每月二、四、七、九逢集。民國時期,受長期匪患及抗戰(zhàn)的影響,龍城集商業(yè)發(fā)展緩慢,手工業(yè)繼續(xù)維持,僅滿足周邊百姓的日常需求。二十一年(1932),設立龍城鄉(xiāng),屬合肥縣石塘區(qū)。新中國成立后,屬肥東縣。1975年到1990年,在老街東側又形成一條平行的新大街,新農貿市場坐落其間。

· 龍城遺址之龍城集(2020年) ·
▲ 攝影:又心

· 龍城遺址之新大街(2020年) ·
▲ 攝影:又心
札記
1956年11月,龍城遺址被安徽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時隔25年后——1981年9月8日,再度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謂首批“省?!薄蓧K新老文保碑迄今仍矗立在龍城遺址上,靜靜地訴說著歲月的故事,默默守護這片古老的熱土。

· 龍城遺址之文保碑(2019年) ·
▲ 攝影:我的晴空一鶴
又逢春暖花開時,油菜花海為這座千年古城增添了一抹亮麗的色彩,不妨趁此氣清景明、萬物皆顯,馳車前來游賞——這處自然與人文交織的詩畫之境,感受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周末踏青之旅,趕緊行動起來吧!

· 龍城遺址之內城河(2024年) ·
▲ 攝影:又心
由于篇幅有限,難以面面俱到,僅供參考交流。個人才疏學淺,還請看官指教,歡迎提出寶貴意見和建議!

· 航拍龍城遺址 ·
▲ 攝影:李忠斌
導航
合肥城市地理
- 特別企劃 -
- 廬陽八景 -
- 山河湖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城門水關 -
| | |
- 官署衙門 -
| |
- 學宮書院-
| | |
- 樓臺亭閣 -
| | |
| | |
| | |
| | |
- 宅邸花園 -
| | |
- 壇廟寺觀 -
| |
| | |
| | |
| |
| | |
| | |
| |
- 街巷里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地標商圈 -
| | |
| | |
| | |
- 老 字 號 -
| |
| |
- 城市風俗 -
- 區(qū)縣地名 -
注:以上為“合肥城市地理”系列文章的關鍵詞合集,部分文章存在同時觸發(fā)多個關鍵詞的情況。各欄目及鏈接將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動態(tài)調整和更新?!昂戏食鞘械乩怼币嚅_通了原創(chuàng)圖文合集,歡迎大家訂閱!
· ENJOY ·
編輯 | 淝南居士
? 素材來源 | 《漢書》《后漢書》《春秋釋例》《水經注》《通典》《十道四蕃志》《元和郡縣圖志》《太平寰宇記》《輿地紀勝》《方輿勝覽》《寰宇通志》《大明一統(tǒng)志》《三才廣志》《大明一統(tǒng)名勝志》《南畿志》《廬州府志》《合肥縣志》《大清一統(tǒng)志》《江南通志》《安徽通志》《中國行政區(qū)劃通史》《合肥市志》《肥東縣志》《肥東簡明史話》及中新社、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基本古籍庫、中國方志庫、“中研院”人社中心、日本內閣文庫、猶他家譜學會、湖北省圖書館、安徽省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合肥市圖書館、合肥日報、合肥晚報、肥東縣人民政府、華夏古跡圖、往期文章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