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浩瀚的歷史面前,個體似乎是微不足道的,我們總想從歷史中找尋一條道路,通向未來,卻時常迷失在歷史的盤根錯節(jié)中,失去方向。但北大歷史學教授羅新提醒我們:“歷史會影響我們的未來,但是真正決定未來的,是我們的現(xiàn)實,是我們當前的立場、意志和選擇,以及我們的行動?!?/p>
羅新的作品讓我們看到一位歷史學者在看待、解釋歷史時的專業(yè)態(tài)度與方法,我們得以重新認清歷史與現(xiàn)實的關系,確認人類的“批判、懷疑和想象力”對于研讀歷史的必要性。在其作品中,羅新從未將歷史抽象化,相反,他擅于以小見大、見微知著地講述歷史,將視線投向歷史中的個體乃至那些弱者的聲音與目光,拾起被歲月遺忘和被權力遮蔽的歷史碎片,它們同樣構成歷史、反映人性,而人性是歷史的血肉,是我們學習、了解歷史的通道。
羅新老師親簽書籍
有所不為的反叛者

此書是羅新十多年來對歷史、歷史學和史學工作的思考結(jié)晶。書中使用諸多個案討論了歷史學家的美德、歷史的記憶與遺忘、史料的運用、歷史敘述的多樣及其背后的原因、華夏文明西部邊界的進退、帝國體制的內(nèi)外輕重等問題,以歷史學家的方式質(zhì)疑傳統(tǒng)歷史論述,示范了一種健康地看待和解釋歷史的態(tài)度和方法。
·今天我們必須知道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的,堅決不做。作為一個 rebel,一個反叛者,有所不為是一條原則。
·學習和研究歷史,不是為了預測未來,而是為了擴大人類的視野,理解我們現(xiàn)在所處的情況既不是自然的,也不是不可避免的。我們必須知道,我們的過去有非常豐富的可能,而不是如今天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特別是呈現(xiàn)在某些敘述中的那樣單一和絕對。
·記憶取決于遺忘,遺忘造成物理時間的斷裂與破碎,使得記憶呈現(xiàn)出生命時間的意義。富內(nèi)斯的悲劇在于他喪失了遺忘的能力,因此他的生命時間被置換成了物理時間,而他所說的普通人“視而不見、聽而不聞”(looking without seeing, listening without hearing),才是揭示生命本質(zhì)的秘道之一。
·遺忘研究給歷史學帶來的重要啟示之一,就是用新的眼光看歷史:原來我們所能了解的歷史史實,不過是被種種力量篩選過的、幸存下來的碎片,另外那巨量的史實,都已被屏蔽和排斥在我們的記憶庫之外了。我們無法了解的那些,有相當一部分是前人認為不應該或不值得為后人所了解的。
·在我看來,承認歷史的不確定性不一定使我們陷入相對主義的泥潭,相反,也許會把我們從一些舊觀念的桎梏中解放出來。既然我們面對的全部史料都是遺忘競爭的結(jié)果,那么在使用這些史料進行論證之前,為什么我們不對它們仔細端詳,以了解那些競爭的緣由、參與者和競爭過程呢?
·歷史是揭示人性的,但不是通過抽象的哲學方式,而是通過讓我們經(jīng)歷他人的經(jīng)歷,認識我們共有的人性。
《黑氈上的北魏皇帝》

本書用內(nèi)亞視角重新閱讀歷史,從北魏皇帝即位儀式的代北因素入手,推及北魏的祭天儀式、遼初的權力傳承危機、清代的堂子祭天等,一方面觀察拓跋鮮卑政治傳統(tǒng)與華夏傳統(tǒng)的遭遇、碰撞及變異,另一方面考察鮮卑舊俗(代都舊制)與內(nèi)亞政治傳統(tǒng)間的聯(lián)系,賦予孤立史料以新的意義和歷史縱深感。
·任何政治體的領導權更替都會有一定的儀式性表達。在一種文化傳統(tǒng)之內(nèi),這類儀式通常是相對穩(wěn)定的,與該文化傳統(tǒng)內(nèi)各政治體的歷史、信仰與權力結(jié)構密切相關。儀式的展開過程,也就是一整套富于文化內(nèi)涵的多重符號的獨特組合過程。對這一組合過程及其變化的觀察、分析與揭示,對于理解相關政治體的政治文化至關重要。
·事實上,歷史上幾乎所有的所謂“民族”,都首先是政治組織,是政治體,是以政治關系和政治權力為紐帶構建起來的社會團體,盡管這種團體總是要把自己打扮成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具有生物學意義上緊密聯(lián)系的社會群體。政治體是實質(zhì),血緣聯(lián)系通常是出于政治目的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歷史敘述。
《漫長的余生:一個北魏宮女和她的時代》

公元466年,宋明帝劉彧與在尋陽稱帝的侄子劉子勛二帝并立,內(nèi)戰(zhàn)幾乎波及劉宋全境,繼而演變?yōu)榕c北魏之間的戰(zhàn)爭。生于南朝中層官僚家庭的王鐘兒被迫卷入,家破人亡,兩年后被掠為平城宮的普通宮女,時年三十歲。可是,她的命運卻偶然地與“子貴母死”制度發(fā)生了聯(lián)系,意外卷入權力斗爭的漩渦,先后以宮女和比丘尼的身份成為撫育兩代皇帝的關鍵人物,竟在北魏宮廷生活了五十六年之久。羅新教授利用墓志等史料生動講述了王鐘兒跌宕起伏的一生,以她的視角去看她身處的時代與時代中的個體,看他們面對權力時的喜悅、疑懼、張狂與絕望。
·我們關注遙遠時代的普通人,是因為他們是真實歷史的一部分,沒有他們,歷史就是不完整、不真切的。我們還應該看到,對普通人的遮蔽或無視,是傳統(tǒng)歷史學系統(tǒng)性缺陷的一部分,是古代社會強烈而僵硬的不平等體制決定的。
·歷史就要發(fā)生重大轉(zhuǎn)折了,可是,沒有誰可以意識得到。這時的洛陽,上自太后皇帝王公大人,下至兵卒商販奴婢僧尼,人人都還在舊有的生活世界里。
歷史和故事不同:故事有主人公,有開始,有結(jié)束,歷史沒有。故事是江河,有源頭有終端。歷史是海洋,沒有起點,也沒有終點。
對于本書講述的王鐘兒/慈慶來說,她是歷史的一部分,但她個人的生命有清晰的開始與結(jié)束。神龜二年之后,她還有五年的余生。這五年里,洛陽宮換了另一番景象,胡太后被軟禁在北宮,小皇帝被控制在中宮,一條永巷隔開了母子,也隔開了權力。這也許給了慈慶某些機會看望小皇帝。同時,她熟悉的人,和她一起分享過奚官奴人生的人,也都一個一個離開了。比如曾一起在高照容宮中服務的宮內(nèi)司楊氏,于正光二年去世,那時慈慶八十三歲。這樣的人走得越多,慈慶的生命萎縮得越嚴重,仿佛每一個逝者都會帶走她的一部分生命。我們不知道到最后,正光五年的四五月間,當她躺在昭儀寺等待遷神的那個最后時刻,她是否會回想起汝水環(huán)抱的懸瓠城,以及那些許多年許多年前的人和事。
對于我們的故事來說,時間到此就該休止了。
盡管歷史還會繼續(xù)。
最后,請允許我引用杜法真墓志的一句銘辭,來獻給本書提到過的所有人——
魂兮永逝,名舉風旋。
讀歷史,識人性
北大歷史學教授羅新親簽著作
保持對歷史的批判、懷疑和想象力 ? ? ? ?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