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陸修靜整編的南天師道

所謂的南天師道,是相對于北魏寇謙之改革后的北天師道而言的。后世學者指出,在南朝劉宋時期,陸修靜對經(jīng)籍和齋儀進行了統(tǒng)一、規(guī)范和編訂,使得南方天師道在形式和內容上得到了進一步的豐富和提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陸修靜(407—477年),字元德,吳興東遷人(今浙江吳興)。據(jù)傳,棄家入云夢山修道,曾歷游名山,南至衡湘、九嶷、羅浮,西至巫峽、峨嵋。宋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年)在廬山東南瀑布巖下“起觀,名曰簡寂。處所幽深,構造壯異”。元嘉年間(424—52年)末賣藥建康(今南京),應宋文帝劉義隆之召,入內宮講理說法,不舍晝夜。宋明帝即位后,屢詔固請,初辭疾不赴,后于泰始三年(467年),再赴建康。明帝躬親問道,禮遇甚厚,于北郊天印山(即方山)筑崇虛觀以居之。陸修靜居觀十年,史稱:大敝法門,深弘典奧,朝野注意,道俗歸心。道教之興,于斯為盛。'元徽五年(477年)歿,謚曰簡寂先生。

陸修靜曾被茅山上清派尊為第七代宗師,但他撰述《道門科略》,與天師道淵源密切;曾著錄《三皇文》,熟悉葛洪之學?!短隙葱`寶大綱抄》又稱其考訂靈寶經(jīng)真?zhèn)危珜戩`寶齋儀,使“靈寶之教大行于世”。因此,學貫“三洞”是陸修靜的“南天師道”的特色。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首先是編制道教經(jīng)籍目錄:《三洞經(jīng)書目錄》。自東晉中葉至南北朝時期,道教廣泛傳播,并創(chuàng)作了眾多經(jīng)書。陸修靜在云游期間,遍訪各地,對這些經(jīng)書進行了真?zhèn)舞b別。據(jù)史料記載,他著錄了包括道教經(jīng)書、藥方、符圖等在內的共計1228卷文獻,并將經(jīng)書分為洞真、洞玄和洞神三大類。這種分類方式,奠定了后世道教經(jīng)書編目和收藏的基礎。陸修靜的整理工作使得南天師道所用經(jīng)書的界限變得清晰,并有效阻止了偽經(jīng)對道教的進一步影響。

其次,整理和編纂了道教齋醮儀式。陸修靜對齋儀的作用給予了極高的重視,強調它是約束教徒“身口心”的重要手段。并且編撰了“齋謝戒罰之儀,三策(金策、玉篆、黃篆)、九幽、解考、涂炭,三日七日,一時九時,品目雖繁,儀矩則一",據(jù)稱“所著齋法儀范百余卷”。經(jīng)過陸修靜整理規(guī)范的南天師道儀式,舉止得體,進退有序,莊嚴的月齋,規(guī)范嚴謹,弘揚法音,啟迪眾生,使得求道者得以聆聽,來訪者得以見證,其恢弘壯麗,難以盡述。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陸修靜致力于南天師道的復興,力圖重建其組織架構。在其著作《陸先生道門科略》中,他提出了完善三會日制度、整頓道教徒名冊以及優(yōu)化道官晉升體系等系列主張。盡管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這些提議難以付諸實踐,但是他指出當時“明科正教,廢不復宣;法典舊章,于是淪墜。元綱既弛,則萬目亂潰”的根源,這確實觸及了問題的核心。由于制度的松弛和組織的崩潰,導致道門的混亂現(xiàn)象隨處可見。

陸修靜對道教進行的改革與充實,歷史上被稱為南天師道。實際上,它并非一個擁有統(tǒng)一組織結構的道教派別。原因在于,陸修靜生活的時代,江南地區(qū)已經(jīng)存在具有明確傳承關系的上清派和靈寶派等道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