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老石 編輯:馮曉暉
本系列發(fā)布九江文史類研究文章。歡迎投稿,稿件要求及聯(lián)系方式見自動回復(fù)。
鮑照,字明遠,東海人,今屬山東郯城(此說采自余冠英,《辭?!纷鳌敖裆綎|蒼山南人”。郯城正處蒼山之南,余說更為具體,竊以為余冠英所考更為具體,故從之)。生于晉安帝義熙十年(公元414年),卒于宋明帝泰始二年(公元466年),其主要生活經(jīng)歷均在南朝宋時,系南朝的文學(xué)家。
因曾任臨海王劉子頊的前軍參軍,故又稱鮑參軍,著有《鮑參軍集》傳世。齊梁時沈約修撰的《宋史》和唐代李延壽修撰的《南史》,都有關(guān)于鮑照的記載,但又都未為他單獨立傳,只是附在別傳之后。

狩野常信繪鮑照像 圖源:維基百科
鮑照的一生與九江有著極深的淵源,九江是鮑照初次出仕的地點,是他步入仕途的第一站。九江又是鮑照殞命的地點,是他人生的終點站。
最初提攜鮑照為官的人是劉義慶。劉義慶是南朝劉宋的皇室成員,被封為臨川王;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學(xué)家,著有《世說新語》傳世。在宋文帝元嘉十六至十七年(439~440年),宋文帝劉義隆命劉義慶為江州刺史,出鎮(zhèn)江州,治所在尋陽,即今九江市七里湖一帶。
出鎮(zhèn)江州的劉義慶,當(dāng)時已是很負盛名的大文學(xué)家。鮑照曾經(jīng)因為出自對于一個大文豪的景仰,拜謁過劉義慶,但沒有引起劉對他的注意和重視。他便思忖:簡單的拜謁不如用作品去叩門。于是苦心孤詣,寫詩述志,打算以此進呈臨川王。
對于他的舉動,有人奉勸他,“你地位卑賤,不可如此輕浮的去輕慢郡王。”鮑照聽后憤然答道:“千萬年來,具有真才而被埋沒無聞的飽學(xué)之士豈在少數(shù)!大丈夫豈可自隱才智,使蘭花和野艾相糾一處,莨莠不分,碌碌無為而終此一生!”于是帶著詩作,來到江州,奏呈臨川王。劉義慶讀詩后,大為驚嘆,深贊鮑的才華,旋即便授他為國侍郎。鮑照就這樣踏上了仕途。
元嘉十七年(440年)十一月,劉義慶被授于南兗刺史,由江州移鎮(zhèn)南兗州(治所在廣陵,即今揚州),鮑照隨行同往。南兗州為東晉元帝時僑置,轄境相當(dāng)于淮河以南長江以北的地區(qū),六朝時此地被認(rèn)為是拱衛(wèi)京畿的重地。
此后的一段時期里,鮑照的官一直都做得比較平穩(wěn),并被宋文帝授為中書舍人。宋文帝劉義隆喜歡附庸風(fēng)雅,也愛寫一點文章,曾揚言他的文章世人莫及。鮑照聽到這話,很乖巧,凡是皇帝派給他寫作的任務(wù),便故意寫得較差,有時連辭章都故意弄得有欠通順,讓皇帝糾謬,他便乘機說道:“臣下實在不及皇上!”這話讓宋文帝感到很受聽。后來鮑照被授為臨海王劉子頊的前軍參軍,掌書記之任,拿現(xiàn)在的話來說,也就相當(dāng)于文秘之類。然而這次的工作調(diào)動,是他人生悲劇的開始。
宋孝武帝大明六年(462年),臨海王劉子頊被授為荊州刺史,出鎮(zhèn)江陵(今湖北沙市),鮑照隨之同赴荊州。這期間,朝中出現(xiàn)了一些不穩(wěn),特別是當(dāng)孝武帝劉駿于大明八年(464年)五月駕崩之后,政局更為動蕩。465年這一年,前廢帝劉子業(yè)與顧命大臣及各郡王之間矛盾尖銳,京師殺戮不斷,最后劉子業(yè)自己也被殺。劉宋朝在一年多的時間里換了三個皇帝(孝武帝、前廢帝、明帝),在465年這一年里便換了三個年號(永光、景和、泰始),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罕見的現(xiàn)象。

劉宋帝王譜系圖 圖源:維基百科
政局的動蕩讓一些懷有野心的人異常激動,都想趁勢而起。宋明帝泰始二年(466年)正月,時為江州刺史的晉安王劉子勛在尋陽(今九江)稱帝,改元義嘉,舉兵抗宋,正式與朝廷分庭抗禮。荊州刺史臨海王劉子頊立即舉兵響應(yīng),擁立劉子勛(子頊系子勛的親弟弟),并派鮑照立即趕往新蔡(今湖北黃梅)策應(yīng)尋陽。這時的鮑照不知是錯誤的估計了形勢還是人在子頊的麾下身不由己,聽從了子頊的調(diào)度。
宋明帝劉彧當(dāng)然不能聽任這種“另立中央”的叛亂行為肆意胡行,便拜沈攸之為大將,率軍西討。沈攸之率軍沿長江西進,與劉子勛軍大戰(zhàn)于鵲州灣(今安徽繁昌縣北部長江段),沈軍勝,繼續(xù)西進,八月,兵鋒直逼尋陽。劉子頊急派鮑照渡江,支援子勛。然而沈攸之代表的是朝廷,以正統(tǒng)號令天下,其勢自然占優(yōu)。在中國歷來對抗正統(tǒng)都是心虛的。尋陽之戰(zhàn),江州軍敗,劉子勛被殺,劉子頊被賜死。鮑照在這場戰(zhàn)亂中被亂軍所殺,他的人生歷程在九江被畫上了句號。

《四庫全書·宋書》卷八十
鮑照的遺骸被荊州士卒運到黃梅,葬在縣城西郊。當(dāng)時這些善良的士卒只是想,人死需入土為安,而黃梅是鮑照最后的駐地,將他葬于黃梅,也算魂歸故地吧。后來鮑照墓成了黃梅縣境的一個名勝。《黃梅舊志》載:“縣城西半里許,有水曰西池,池西有古墓,為南朝宋參軍鮑照墓。道光二十五年,知縣俞昌烈重修鮑墓,立碑志之?!比缃瘢涣粲杏峥h令重修鮑墓時所刻的石碑,作為黃梅縣重點文物予以保存,其地聽說已用于開發(fā)建房了。
今人不是很喜歡搶名勝嗎!鮑照與九江有著這么深厚的淵源,也是九江旅游開發(fā)的一大文化資源,那些熱衷于搶占旅游開發(fā)灘頭的商賈們,為什么不在九江打造鮑照牌呢?比如在八里湖建個“迎鮑亭”,即是當(dāng)年劉義慶迎見鮑照處;造個“絕命灘”,可設(shè)計在江邊,立個石碑搞個石圍什么的,即是當(dāng)年鮑照為亂軍所殺處。再讓搖著小旗的導(dǎo)游小姐把這些故事向游客們娓娓道來,不但可創(chuàng)收,同時不也豐富了九江的文化嗎!
本文參讀資料:沈約《宋書》、李延壽《南史》、余冠英《六朝詩選注》

老石(作者像)
【編后記】
歷史上曾有兩個被史書承認(rèn)的短命王朝在九江建都。其一發(fā)生在南朝宋時期,劉子勛在江州稱帝;其二則是元末,陳友諒定都江州。關(guān)于劉子勛的故事,可參見編者所撰《九江影像志:歷史上的今天 · 2月7日 · 尋陽稱帝》。
鮑照與謝靈運、顏延之并稱“元嘉三大家”。他的文風(fēng)質(zhì)樸雄渾,與同時代的奢靡文風(fēng)相左,后人譽其為“李、杜先鞭”,視為盛唐詩風(fēng)的先導(dǎo)。
鮑照在尋陽死于非命,也并不令人意外。在南朝宋那個動蕩不安的年代,士大夫鮮有能得善終者。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