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梅斯醫(yī)學 撰文|木白
已授權《臨床營養(yǎng)網(wǎng)》轉載
當你發(fā)現(xiàn)衣柜里那條曾經(jīng)寬松的牛仔褲,已經(jīng)變成“緊身褲”時,不要太驚訝——你并不孤單。全球肥胖問題正以超速的趨勢增長,世界總人口的八分之一已經(jīng)陷入了“肥胖困局”!
肥胖不僅僅是“多一圈腰圍”的問題,更是“生命長度的縮減”。面對肥胖,體重管理顯得尤為重要。然而,減重的過程是一場“持久戰(zhàn)”,需要耐心和科學的策略。許多人在成功減肥后,發(fā)現(xiàn)體重像“有記性”一樣迅速反彈。這種現(xiàn)象在科學界有個專業(yè)術語,叫“溜溜球效應”(Yo-Yo Effect)。很多人感慨:“我好不容易打跑的脂肪細胞,怎么總是死灰復燃?”

(圖片來自微信公眾平臺公共圖片庫)
去年底,國際頂級學術期刊Nature上發(fā)表的最新研究揭示了一個有趣又令人頭疼的現(xiàn)象:肥胖的“分子記憶”。即使成功減掉了體重,脂肪細胞卻像一個固執(zhí)的檔案管理員,牢牢記住了曾經(jīng)的肥胖狀態(tài)。研究發(fā)現(xiàn),無論在人類還是小鼠的脂肪組織中,與肥胖相關的基因表達和表觀遺傳變化在減肥后依然頑強地存在。

DOI: 10.1 038/s41586-024-08165-7
減肥手術后的脂肪細胞:
研究者如何破解它們的“記憶”?
這項研究通過收集來自三項獨立臨床研究的脂肪組織樣本,全面揭示了減肥手術對脂肪細胞的影響 。這些樣本就像一段關于肥胖和減肥的“分子日記”,幫助研究者深入挖掘脂肪細胞的“記憶”機制。
其中,兩組樣本來自MTSS 和 LTSS 研究,參與者均為接受兩步減肥手術的患者,分別經(jīng)歷了袖狀胃切除術(T0)和胃旁路手術(T1)。這些樣本包括皮下脂肪(scAT)和網(wǎng)膜脂肪(omAT) 。 為了確保樣本的科學性,參與者需體重至少減輕25%,且無糖尿病史以及未使用降糖藥物。
第三組樣本來自NEFA研究,聚焦于減肥手術前后脂肪細胞的長期變化,研究通過對比手術前(T0)和兩年后(T1)的脂肪組織,展示了減肥如何重塑脂肪細胞的基因表達與代謝特性 。 為了增強數(shù)據(jù)的可靠性,同時,研究者還采集了一組健康對照者的脂肪樣本,用于對比分析。同樣,參與者也需符合身體質量指數(shù)(BMI)下降25%以上,且無糖尿病史以及未使用降糖藥物。
這些樣本不僅展現(xiàn)了減肥術后脂肪細胞的轉錄變化,還為揭示減肥能否抹去“肥胖記憶”提供了獨特視角。具體來看,研究者通過單核RNA測序(snRNA-seq)共識別出18個細胞簇,包括脂肪細胞、脂肪前體細胞、巨噬細胞等。其中,促炎性巨噬細胞(LAMs)在T0顯著增加,是肥胖引發(fā)慢性炎癥的“主謀”,擾亂了脂肪組織的正常代謝環(huán)境;而在T1,這些促炎細胞比例雖有所下降,但未完全恢復至健康狀態(tài),慢性炎癥依然存在。
同時,減肥對脂肪細胞的基因表達也產(chǎn)生了顯著影響,但遠未達到“完全復原”。T0的差異表達基因(DEG)在減肥后仍有大量遺留。例如,與炎癥相關的基因(如 TNF 和 IL6)雖然在減肥后有所下降,但水平依然高于健康狀態(tài),顯示出慢性炎癥難以徹底消退。此外,與脂肪儲存和分解相關的代謝基因(如 FABP4 和 PLIN1)僅部分恢復,脂肪細胞的代謝功能仍受影響。而纖維化相關基因(如 COL1A1 和 MMP9)在減肥后依然保持較高的表達水平,這也說明脂肪組織存在纖維化問題。

人類脂肪組織(AT)在減肥手術(BaS)誘導體重減輕(WL)后仍保留細胞轉錄變化
這些基因和細胞簇的變化說明,“肥胖記憶”不僅在轉錄層面留下深刻痕跡,還通過慢性炎癥和代謝紊亂持續(xù)影響脂肪組織健康。
減肥后,脂肪細胞的“記憶”還在作怪?
看小鼠實驗如何揭示真相!
研究團隊用高脂飲食(HFD)成功讓小鼠變胖,同時用低脂飲食(LFD)作為對照組。在12-25周的肥胖狀態(tài)后,部分小鼠通過切換攝入低脂飲食實現(xiàn)減肥(WL) 。
研究者通過檢測了小鼠的多項代謝指標,發(fā)現(xiàn)即使小鼠減肥成功,但仍有些指標水平未恢復到健康水平:
※ 葡萄糖代謝“受損”: 肥胖小鼠的葡萄糖耐受能力顯著下降,表現(xiàn)為血糖升高和胰島素抵抗。雖然減肥后有所改善,但仍然沒有恢復到健康水平。
※ 脂肪分布“部分修復”: 減肥小鼠的脂肪質量大幅減少,但瘦體質量基本保持穩(wěn)定,這說明減肥主要消耗了脂肪,而不是肌肉。
※ 肝臟的“脂肪問題”: 肥胖小鼠的肝臟堆積了大量脂肪(脂肪肝),減肥后雖然有所改善,但肝臟脂質含量仍高于健康小鼠。
此外,在肥胖狀態(tài)下,附睪脂肪(epiAT)中的促炎性巨噬細胞也顯著增加,炎癥相關基因(如TNF 和 IL6)及纖維化相關基因(如 COL1A1 和 MMP9)被高度激活,即使在減肥后仍難以完全恢復。
表觀遺傳分析也進一步佐證該結果:
※ 染色質結構的“持久開放”: 肥胖讓脂肪細胞中一些與炎癥和代謝相關的基因區(qū)域更容易被激活。這種染色質開放性,即使減肥后,也沒有完全關閉。
※ 組蛋白修飾的“固化記憶”: 與肥胖相關的組蛋白修飾(如H3K4me3和H3K27me3)發(fā)生了持久改變,影響了基因表達的開關狀態(tài),尤其是在控制炎癥和代謝信號的基因上。

減肥后脂肪組織(epiAT)的轉錄變化仍然存在,導致部分重塑
有趣的是,當減肥成功的小鼠重新接觸高脂飲食時,脂肪細胞的肥胖記憶迅速“蘇醒”,這些小鼠的體重反彈速度甚至快于從未減肥的小鼠。如上所述,脂肪組織的炎癥惡化,肝臟也出現(xiàn)了脂肪堆積和功能障礙。所有這些代謝異常都與肥胖時期的表觀遺傳標記高度相關,說明肥胖記憶為體重反彈埋下了深層“地雷”。
綜上,減肥是一場艱苦的戰(zhàn)斗,但更大的挑戰(zhàn)往往在于如何避免體重反彈。 這項研究從分子層面揭示了減肥反彈的深層原因——脂肪細胞的“肥胖記憶”。 研究團隊發(fā)現(xiàn), 肥胖不僅讓脂肪細胞在體積上膨脹,還在基因和表觀遺傳層面留下了持久的痕跡,讓這些細胞即使在減肥后也“忘不掉胖的日子”。
這項研究提供了直接證據(jù)表明, 體重反彈不僅僅是生活方式的問題,還有深刻的分子和遺傳機制在背后推波助瀾。 這一發(fā)現(xiàn)為體重管理提供了全新的視角:減肥不僅要關注短期體重下降,還要思考如何從分子層面幫助脂肪細胞“忘記胖”。
同時,研究也暗示,靶向表觀遺傳的干預手段(如基因編輯或藥物)可能幫助脂肪細胞擺脫“過去的陰影”,實現(xiàn)“穩(wěn)穩(wěn)的瘦”,在此之前,我們還是得對抗“肥胖記憶”哦。
封面圖片來源:微信公眾平臺公共圖片庫
參考資料:
[1]NCD Risk Factor Collaboration (NCD-RisC) (2024). Worldwide trends in underweight and obesity from 1990 to 2022: a pooled analysis of 3663 population-representative studies with 222 million children, adolescents, and adults.Lancet (London, England), 403(10431), 1027–1050.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23)02750-2.
[2]Hinte, L.C., Castellano-Castillo, D., Ghosh, A.et al. Adipose tissue retains an epigenetic memory of obesity after weight loss. Nature (2024).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4-08165-7.
《臨床營養(yǎng)網(wǎng)》編輯部
本站動態(tài)欄:
截止到 2025 年 3 月 30 號上午 8:00 時,本平臺關注人數(shù)為:394881 名。更多信息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查看。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