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三月的書單好像也被賦予了一種春日回暖的氣質(zhì),細微的生命力從犄角旮旯涌現(xiàn),季節(jié)的轉(zhuǎn)換描繪出一種新的可能——

《星期五不上班》發(fā)出一種誘人的倡導與召喚,如書封上所寫——星期五不上班之于21世紀,就像雙休日之于20世紀;《跟著人類學家漫游》或可帶著生活在大都市“繭房”中的人,探尋一個個屬于遠方的故事與文化;《遺物整理師》則以死之平等照見生之可貴:“我希望不再把當下的今日視為理所當然,而是珍惜每個今日活下去”。

本月書單類型也稍顯豐富,喜歡電影的讀者可以關(guān)注《偉大的電影:終章》《黑色銀幕》;漫畫愛好者可以嘗試一下日本漫畫家原田千秋的《手上有毒的貓》《我很可愛,絕對可愛》,她將那些不可名狀的悲傷以高飽和的色彩落于紙上,敏銳的觀察與表達形成了一種反向的治愈。

下滑此文解鎖三月份推薦的新書13本及其推薦理由。也歡迎在評論區(qū)留言推薦你近期讀到的新書。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星期五不上班》

作者:[英]威爾·斯特朗 / [英]凱爾·劉易斯

出品方:拜德雅

出版社:上海文藝出版社

出版年:2025-3

推薦人:思郁

我們生活在一個工作至上的世界,失業(yè)或者無業(yè),曾經(jīng)是一個嚴重的罪名,我能想到最佳例證,諾獎詩人布羅茨基就曾因為“不勞而獲罪”被流放。我們被告知只有不停地工作,才能促進社會和諧,家庭幸福,經(jīng)濟增長。在這種理念之下,人的一生大部分都被困在工作的角斗場里,不停加班加班加班,但是這本書的基本觀點都寫在了副標題里:我們需要更短的工作周。從一周工作五天,減少到四天。

聽起來像是不太可能實現(xiàn),尤其是不發(fā)達的國家和勞動力飽和地區(qū),這點更是天方夜譚。但是本書兩位作者提醒我們,工作時間的長短從來不是自然的,而是工人和工會努力爭取到的,只有敢于提出訴求和斗爭,才可能獲得自由。

這本書很薄,但是論證了一個大問題:我們?yōu)槭裁匆獱幦「痰墓ぷ鲿r間。首要的原因是,努力工作可能也并不能保證改善你的生活,在過去幾十年里,工資在國民收入中的比例是不斷下降的,資本的比例上升,繼承財產(chǎn),擁有股票和住房等資產(chǎn)才是獲得成功的捷徑。

工作時間的延長曾經(jīng)是提升資本主義利潤的最佳手段,資本家恨不得將工人24小時都按在流水線上,但是新時代技術(shù)的發(fā)展,工作時間與利潤之間的關(guān)系變得非正相關(guān),人們完全可以在更短的時間里完成工作。一味加班,不顧人們的健康和心理狀況,只會大大就降低工作效率。只有合理安排員工的時間,讓人獲得尊嚴感,足夠的生活美好體驗,工作才能產(chǎn)生更多的意義。

看到新聞?wù)f,日本東京四月份即將推行四天工作制,為的是改善職場環(huán)境,緩解低生育壓力,幫助員工更好兼顧育兒與工作。這也是書中的一個重要觀點,補充女性主義視角,女性經(jīng)常處于勞動力市場的弱勢地位,另外,工作從來不單單存在于職場,還有家庭和生活當中。減少工作時間,可以讓男性和女性更公平地分配家務(wù)勞動,照顧孩子等等。

書中還提到了縮短工作時間對環(huán)境的影響,減少工作時間來降低碳足跡,提到了去增長的經(jīng)濟指標的轉(zhuǎn)變,不能用經(jīng)濟發(fā)展衡量社會的幸福指數(shù),我們需要一個全新的經(jīng)濟發(fā)展目標,比如一個“建立在環(huán)境正義和社會正義之上的經(jīng)濟體”。

雖然有點理想化,但是理想總要提出來,才能接近實現(xiàn)它。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手上有毒的貓》

作者:[日] 原田千秋

譯者:馬文赫

出品方:未讀

出版社:四川美術(shù)出版社

出版年:2025-3

《我很可愛,絕對可愛》

作者:[日] 原田千秋

譯者:夏殷

出品方:野spring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2025-3

推薦人:渡水崖

原田千秋的漫畫有奇妙的戲劇張力?;谌母唢柡团渖矍?,角色塑造和故事基調(diào)卻是邊緣和傷感的;繪制的線條粗黑,拋出的話語氣堅定,觀點強烈,很硬朗,但都指向背后細膩的情感和敏銳的覺察;有昭和美學和妖怪傳說元素,世界觀又構(gòu)建于現(xiàn)代都市。這都似乎映射出創(chuàng)作者矛盾重重的性格和生命狀態(tài),才有作品里獨一無二的個性和豐沛的情感能量。本月有兩個她筆下的故事引入了國內(nèi)出版(將按原作出版時間先后介紹),主角分別是貓和人。

《手上有毒的貓》主角是一只披著床單行走在人類世界的“有毒”小貓。它對社會規(guī)則和生命消亡還不太理解,忍受排擠、侮辱和異樣眼光,和各類人、動物互動的同時渴望被接納和平等對待?!段液芸蓯?,絕對可愛》主角是流著淚的女孩們,像“病嬌”的具像化,每當想起原生創(chuàng)傷和經(jīng)歷挫折后總能想辦法哄好自己,也披露了很多原田千秋以往創(chuàng)作哭泣女孩的靈感和想法。

總的來說,她的畫不走傳統(tǒng)的“正能量”治愈路線,而是告訴我們有些幽暗的小心思、不可名狀的悲傷是正常的,接納它們,且無論如何先對自己認可和贊賞,發(fā)生過的壞事中也有利于自己發(fā)展的角度。痛苦不是只能咀嚼的,也可以用來變魔術(shù),看畫時感受到作者強大的精神內(nèi)核。兩本書也都配有貼畫、骰子、徽章(吧唧)等文創(chuàng),帶來驚喜感,也瞥見二次元生態(tài)的一角。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阿包》

作者:阿包

出品方:樂府文化 / 果麥文化

出版社:廣東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25-1

推薦人:渡水崖

如果你知道《秋園》,那么也推薦《阿包》,這是它的同系列新書?!肚飯@》主人公是八旬老人,故事被稱為女性版《活著》,《阿包》作者是七零年代人(68年生),寫下的女性個體處境與改開四十年出現(xiàn)與解決的社會命題掛鉤:城鄉(xiāng)差距、計劃生育、人口拐賣、職業(yè)教育改革……同樣不可忽視的,還有當下、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痕跡。阿包不識字,寫書是用微信語音轉(zhuǎn)文字再騰到本子上,可見今天的環(huán)境對普通人發(fā)聲還是相對有利和友好。她是貴州苗族,在新書活動現(xiàn)場唱山歌,這種凸顯個性和生命力的方式也是對作品極好的注解。

阿包的一生,她自己概括為“命苦”“眼淚泡飯吃”。童年喪母,遭繼母虐待,青年為糊口嫁給大自己很多的男人,連生兩個女兒,出門賺錢被騙到很遠的地方當媳婦,逃到收容所,回家時丈夫已經(jīng)和前妻生活在一起,卻還是回歸家庭,把孩子送進大學,丈夫患癌后照顧他、給他送終,差點為哥哥捐腎,再嫁的丈夫又進了監(jiān)獄。這些故事最終以她的名字命名,沉甸甸也近似千萬個女人的一生,與命運的捉弄有關(guān),也與沒機會受教育、認知能力受限難以進行自我再教育有關(guān),以及,在基本生存、愛面前,太多往事無可追究,最好的方式也許就是尊重和看見親歷者,耐下心來聽她們講話,用自己的語言講述自己身上發(fā)生過的一切。

以此為代表的素人寫作,一個魅力是總有樸素的療愈和鼓舞人的力量。由于是口述體,語氣自然讀來有趣,坦誠地面對人性復雜也很勇敢,比如阿包丈夫臨終前痛苦、常罵她,她會想人沒了就好了,看到他瘦成皮包骨也害怕,當育兒嫂時對壓榨自己、不陪伴自己孩子成長的有錢雇主的吐槽,最后阿包和自己姐姐的前夫結(jié)緣,對方是大學教授,也遭非議和自我質(zhì)疑。但這都在告訴我們真實的人生就是不必追求道德完美和理想,但要看到愛是好的滋養(yǎng)、性啟蒙的重要性、正確面對錢權(quán)誘惑、好的環(huán)境會給人制度的保護,等等。此外,巴掌大的開本和口述延續(xù)了形式上的輕便,對今天忙碌疲憊的讀者友好,當我們愿意把陌生人的一生和自己的時間一起把握在手上,也就回答了作者阿包在書里發(fā)問的“會對別人有用嗎?會對社會有用嗎?”當然。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學壞》

作者:戴濰娜

出版社:上海文藝出版社

出版年:2025-1-1

推薦人:蕭軼

對于傳統(tǒng)觀念而言,沖擊日常秩序的英雄,通過反思日常生活的意識形態(tài),不斷詰問過分正常的生活秩序,試圖從自我的個體出發(fā),從日常的秩序出發(fā),去實踐另一種生活的可能性,卻往往因為個人的叛逆精神與異軌行為而成為大眾眼中的撒旦角色。但對于生活的可能性而言,這種撒旦式的“學壞”精神是在習焉不察的生活形態(tài)中重新?lián)肀ё晕抑黧w,將個體從泥淖中拯救出來,重獲自我與日常的主動性,在公共政治、道德價值、倫理秩序中重新建構(gòu)生活的想象。

《學壞》所書寫的,正是這種略帶撒旦式色彩的日常生活英雄之側(cè)寫:鮑勃·迪倫、喬伊斯、普希金、赫胥黎、伊藤詩織、林奕含等。無論是書寫墮落的先鋒文體,還是吟唱調(diào)戲世界的引誘詩行,抑或挖掘看似矯情的日常隱憂,甚至是在自我裹尸布上爭奪闡釋權(quán)的幸存者話語與殉道者回憶,都希冀通過自我行為來撬開日常生活的奧斯維辛鐵絲網(wǎng)。他們從自我出發(fā),用“文字和肉身一道,碰撞撥弄自身命運的軌跡和時代精神的前戲”,在日常的幻覺中重獲疼痛的感受,療愈自我感知的匱乏。用戴濰娜的話來說:“疼痛是真理之母,是真理他親媽?!?/p>

在演講中,戴濰娜說她一直困惑的問題是如何去書寫自身與時代的匱乏,并通過書寫來打破匱乏狀態(tài),進而重新獲得一種真正強盛健朗的文化基因?;蛟S,正是面對時代所感受到的種種匱乏,讓她投向書中那些天才的叛逆之舉和異軌之道,并將這些叛逆的言行舉止與異軌的精神活動轉(zhuǎn)化成人與時代的互動創(chuàng)造關(guān)系,進而建構(gòu)出某種抵抗精神無能的生存之道。值得一說的是,戴濰娜總是能夠?qū)⒃娦耘c思辨輕松結(jié)合,獨特自如地呈現(xiàn)了語言表達的性感狀態(tài),形成了別具一格的評論風格。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陳寅恪四書》

《馀生流轉(zhuǎn)》《古調(diào)猶彈》《世外文章》《爾爾區(qū)區(qū)》

作者:張求會

出版社:廣東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25-1-1

推薦人:
蕭軼

陳寅恪四書》包括《馀生流轉(zhuǎn):陳寅恪的生前身后事》《古調(diào)猶彈:六位學人日記中的陳寅恪》《世外文章:陳寅恪集外文鉤沉》《爾爾區(qū)區(qū):“陳寅恪研究”之再研究》,之所以列舉書名,便在于內(nèi)容一目了然。在這套書中,張求會可能因為一則疑惑而反復撰寫三篇考證文章,甚至為了一本簽名本的幾行題詞而展現(xiàn)陳寅恪生前身后的交往網(wǎng)絡(luò)。從人生信史到他人目光,從生前著述到后世評述,乃至考證陳氏照片拍攝的來龍去脈,張求會以集腋成裘的打補丁方式,不斷修復著一代史家的真實肉身。

從《陳寅恪家史》到《陳寅恪四書》,張求會的陳氏研究著作,皆以腳注為最顯著特色,有時甚至腳注內(nèi)容的豐富程度超過正文部分,除去稽考史實之外,還展現(xiàn)了張求會運用材料的來龍去脈,或者呈現(xiàn)某則史料流傳的接受史,還能從中看到陳寅恪研究學界的互動八卦。有意思的是,有些腳注內(nèi)容,不僅是陳氏身世的生前命運,還向讀者呈現(xiàn)了陳氏研究的身后命運。

但書寫陳氏者甚多,能稱信史者寡, 張求會力求每一言皆有出處,細稽密核,糾謬勘誤,補公道于先賢,訂俗訛予后人,真正做到不誣前賢、不誤后人,誠乃信史。隨意翻開任何一頁,皆如耳提面命之呵:以言必有據(jù)為憲,以絕不掠美為德。張氏對陳氏的研究,不僅呈現(xiàn)了歷史研究應(yīng)該抱持的態(tài)度,也展現(xiàn)了學術(shù)公器應(yīng)當秉持的德行。有時,對于研究過程中某些現(xiàn)象的敘述,雖簡略卻盡現(xiàn)研究者本人接續(xù)“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有力寫照。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偉大的電影:終章》

作者:羅杰·伊伯特

譯者:李尚

出品方:后浪

出版社:貴州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25-2

推薦人:思郁

我寫書評,也寫影評,但我深知,影評和書評充其量是溝通的媒介,是速朽的文章,要允許別人讀過就忘了它。書評能引發(fā)人們閱讀的興趣,影評能引發(fā)別人觀影的興趣,已經(jīng)是很大的成功,就不要奢望文字本身可以流傳下去。

當然,凡事都有例外,比如我很喜歡美國影評人羅杰·伊伯特的影評,尤其是《偉大的電影》系列,是我觀影的必備讀物。這是伊伯特從影史眾多影片當中,精選出來的400部,100篇影評一本書,已經(jīng)出到了最后一部,但是因為伊伯特的癌癥復發(fā),最后一本《終章》只有62篇。

好的影評是什么標準?簡單說,沒有看過電影,對劇情一無所知的情況下,還是被影評所吸引,這就是好影評。偉大電影系列的影評就是其中的典范。伊伯特雖然觀影數(shù)量驚人,寫影評也有四十多年,還是唯一拿過普利策獎的影評人,但是他的影評都是通俗易懂的文章,沒有高深的專業(yè)術(shù)語,沒有學術(shù)腔,以情動人,他總能抓住一部影片中最核心的那個點,以點帶面,讓你對影片感興趣。

《終章》中介紹的62部影片,有三分之二是我沒看過的,涵蓋了默片,黑白片,很多老影片,當然還有商業(yè)大片等等,無所不包,但是就算沒看過這些電影,也不妨礙我慢慢欣賞文章之美,之思。

對伊伯特來說,電影只有好壞,沒有類型之分。但是他承認,他對黑白片,默片有種偏愛,想分享這種逐漸被人遺忘的電影類型。某種程度上,他的分享就是捍衛(wèi)自己電影品味。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黑色銀幕》

副標題:黑幫、好萊塢與美國社會

作者:李洋

出品方:新思文化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年:2025-1-1

推薦人:把噗

《黑色銀幕》之好讀,很出乎意料。最初得知這本書,以為李洋教授又寫了一本學術(shù)性強的專業(yè)著作,但閱讀過程中這種預(yù)期不斷被打破。他用平實生動的語言帶領(lǐng)讀者走入黑幫電影的世界,讓人獲得比直接觀看電影更全面的感受和認知。比如在講完年輕的科波拉拍攝《教父》的決心和用心后,作者寫道:“一個人能成功,絕不是所有條件準備就緒了,萬事俱備才成功,永遠是跟隨世界情況,隨時做好準備,抓住機會竭盡全力?!痹谡劦?a class="keyword-search" >科波拉為了讓白蘭度出演,對當時的派拉蒙總裁突然“犯了癲癇”,用了這樣的過渡句:“但是,話要看怎么說,事兒要看誰來做。換了別人,可能就要妥協(xié)了。但這是科波拉,他早有準備……”在我看來,這類口語化的表達著實有“說書”的風采,非常吸引人。

這其實正是我讀這本書的強烈感受:引人入勝。書中提及的電影有不少我都看過,有些電影雖然還未看,但在未觀影的情況下閱讀相關(guān)闡述也是讀得津津有味。這既得益于作者深入淺出的文風——讀完后記才知道該書源于一檔音頻課程,所以表達上更偏口語化,有一種娓娓道來的傾述之感;這也與作者大量查閱資料、挖掘豐富細節(jié)有關(guān),不僅涉及與劇情直接相關(guān)的情節(jié)內(nèi)容,也包括對政治、歷史、文化等宏大敘事的闡釋,還有演員、編劇、制片等在拍攝過程中發(fā)生的逸聞趣事,無形中為電影的鑒賞增加了多重維度,讓讀者更能“走進”黑幫電影。

這本書也讓我認識到,與過去不太關(guān)注電影背景的觀影方式相比,適當了解電影的幕后故事,會讓觀影體驗變得更加深刻、更有收獲。電影時長短則一個半小時,長則三個小時,終究是濃縮的藝術(shù),每一分鐘背后都有創(chuàng)作者的大量心血投入。銀幕只展出 “結(jié)果”,而“過程” 隱藏在背后,《黑色銀幕》這本書就是為觀眾揭開“銀幕”,讓讀者看看銀幕背后的世界。它在某種方式上是另一種“看電影”的方式,無論最先的受眾通過音頻,還是現(xiàn)今的讀者可以借助文字,都為經(jīng)典黑幫電影賦予了堪稱二次方的鑒賞維度。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大清算》

副標題:納粹迫害的遺產(chǎn)與對正義的追尋

作者:[英] 瑪麗·弗爾布魯克

譯者:陶澤慧

出品方:理想國

出版社:民主與建設(shè)出版社

出版年:2025-1

推薦人:蕭軼

對于戰(zhàn)爭罪惡的清算反思,德國往往被稱之為典范。但《大清算》更像是一部祛魅之作,全書不斷反思著正義追尋的種種不足,考察納粹清算的種種遺漏。在這部厚達八百多頁的巨著中,作者意欲全景式觀摩戰(zhàn)后德國為清算罪孽和追尋正義而做出的方方面面,從歷史事實去追問人性的幽暗,從司法行動去考察正義的不足,從記憶的陰影去探討清算不足所帶來的利弊得失及其后代影響。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談?wù)摷{粹機器運轉(zhuǎn)之時,往往容易從極端環(huán)境出發(fā)而著眼于官僚機器的命令執(zhí)行,但作者對于深陷其中的普通民眾進行了有力的反思:盡管有些人不會被稱為行兇者,但他們在整個迫害過程扮演著協(xié)助或合作的微妙角色,甚至他們本身也是受害者角色,但同時又可能成為迫害進程中的受益者乃至行兇者。作者對此反思:“對于參與殺戮的人而言,以下紛繁多樣、互相結(jié)合的原因可能起過作用:追求名利、膽小懦弱、循規(guī)蹈矩、害怕、性欲、殘忍、絕望、渴望獎勵、兩惡擇其輕、單純的履行職責或服從命令,或者融入群體,和大家做一樣的事情。”

這些不同方式所合力助推的言行舉止,甚至還會因為手頭任務(wù)的艱巨困難或命令高壓乃至“惡之平庸”,讓參與行兇之人自我認同為受害者角色,以話語的篡義修辭來完成內(nèi)心的心安理得。當罪惡制度化之時,日常也被涂染成災(zāi),個人必須抱持意義本身,時刻自我警惕與自我反思,否則誰也不能置身事外。在徐賁老師的導讀中得知,作者在2023年還出版了《旁觀者社會:納粹德國和大屠殺中的順從與共謀》,期待出版方家們早日譯介出版,深化這一重要議題的進一步討論。

此外,對于正義的追尋方面,后世對待災(zāi)難往往有輕重緩急之分,但作者警惕與告誡這種想法。災(zāi)難不該分級對待,后世更傾向于看重與討論更為景觀化的災(zāi)難敘事,這就導致其他方面的災(zāi)難被降級或被忽略,而這也是矮化弱化災(zāi)難的選擇性結(jié)果。最終的結(jié)果,便是絕大部分參與其中乃至獲利之人,輕易逃脫歷史的問責而沒能受到正義的審判,給更多弱勢群體帶來不公的待遇與深重的影響。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滑向戰(zhàn)爭》

副標題:決定歷史的交涉與日本的失敗

作者:[日] 加藤陽子

譯者:章霖

出品方:好望角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25-3

推薦人:蕭軼

與《日本人為何選擇了戰(zhàn)爭》一樣,加藤陽子選擇與中學聽眾互動的方式,共同探討日本近代侵略戰(zhàn)爭的歷史抉擇,將問答式的對話講義整理成《滑向戰(zhàn)爭》。本書主要聚焦于太平洋戰(zhàn)爭之前的日本道路分析,圍繞國聯(lián)調(diào)查團的李頓報告書、德意日軍事結(jié)盟與珍珠港前夕的日美交涉這三場重要的外交事件,分析事件前后可能存在哪些選項,進而分析日本為何會選擇我們所知的歷史選項。加藤陽子的歷史分析,除去方向性的主導因素之外,多次呈現(xiàn)了偶然性的人物或事件對歷史進程所施加的影響性推進,進而探尋日本近代的戰(zhàn)爭抉擇。

加藤陽子的互動問答,往往會對某一歷史問題或者讀者提問,進行國際觀察的世界史范疇出發(fā),并將之置放在事件前后的長期分析之中,輔以事件所涉的其他國家視角進行多重審視,“從不同的角度去闡述同一件事”。對于一般讀者而言,這種互動式問答方式的多維度探討,能夠在不斷的提問中不斷強化我們理解歷史的方法論。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加藤陽子面對的是年輕一代的讀者問答,將學術(shù)性的研究借助通俗而又親和的方式為下一代講述日本軍國主義東亞侵略史,并呼吁“讓日本戰(zhàn)敗的記錄成為獻給世界的禮物”。

而她在書中也交代,隨著年輕一代的社會壓力加大,讓年輕人了解過去,尤其是“看清過去的掌權(quán)者與輿論界通過各種誘導,為民眾準備的選項,還原在當時的世界中日本面臨的真正選項的形式與內(nèi)容”,討論“國家與國民的關(guān)系發(fā)生重大變動時,兩者之間的互動問題”,從而能夠幫助當代年輕群體弄清楚日本當年為何會如此選擇。而“過去的歷史,能夠為我們提供方法和策略”,“糾正不公平的游戲規(guī)則,撤換不公正的裁判員”,學會如何做出謹慎而正確的現(xiàn)實抉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跟著人類學家漫游》

副標題:探尋“邊緣”文明

作者:[加]韋德·戴維斯

譯者:高偉豪

出品方:后浪 / 后浪文學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25-2

推薦人:把噗

“失去一種文化,就是失去我們自我的一部分。”在這本書中,作者韋德·戴維斯帶領(lǐng)我們深入古老而神秘的文明,以人類學家的敏銳視角,揭示出“邊緣”文明的獨特價值。從波利尼西亞航海者令人驚嘆的導航術(shù),到南美洲薩滿充滿靈性的精神世界,再到因紐特人對生命與死亡的豁達態(tài)度……書中充斥著令人震撼的文化細節(jié),讀來驚嘆不已。對于現(xiàn)今生活在大都市“繭房”中的人來說,這些從遠方傳來的故事好比天方夜譚,甚至還要稀奇;但它們正是發(fā)生在渺遠之地的現(xiàn)實。

書中既有聞所未聞的奇特民俗風情,也有為了世代傳承留下的寶貴技能,為我們深度了解被現(xiàn)代化遮蔽的心靈地貌提供了某種契機。它們是對現(xiàn)代文明的深刻質(zhì)問:我們是否真的理解了“生活”的意義?是否真正在尊重自然的法則?該書不僅贊美并捍衛(wèi)多元文化,更是對現(xiàn)代社會同質(zhì)化趨勢的警示。

“承認其他文化之美并不代表就要貶低自己的生活方式,而是要帶著一點謙卑去承認其他民族盡管可能同樣不那么完美,卻同樣都對人類的集體文明有所貢獻,從而豐富我們的觀念、信仰、求生技巧?!闭缱髡咚嵝盐覀兊模瑳Q心要改變和改善別人的生活,但結(jié)果卻可能是毀了這些民族與文化,“我們要確保所有民族都能根據(jù)自己的主張去享受現(xiàn)代文明所帶來的好處,并且避免危害各民族”。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遺物整理師》

副標題:再現(xiàn)八個時間停止的房間

作者:【日】小島美羽

譯者:陳柏瑤

出品方:牧神文化

出版社: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

出版年:2025-1-1

推薦人:把噗

與過往從社會學角度探討孤獨死成因、對策的書不同,《遺物整理師》通過展示8件“孤獨死模型屋”,更直觀地向讀者呈現(xiàn)了孤獨死死者生前最后時刻的生活狀況,帶我們走進死亡本身。從死者留下的遺物中,不僅能見出死亡原因、情狀和特征,還能反映他們生前的生活情況乃至人際關(guān)系,等等。

作者無意為解決孤獨死難題給出方案,而是“希望讓每個人都能夠理解孤獨死的現(xiàn)實狀況,進而思考這可能發(fā)生在任何人身上”。這種通過圖片并輔以文字的形式逼近死之情狀,給人一種直擊人心的力量,喚起我們對孤獨死投以關(guān)注,讓我們直面死亡之事實,如作者在書中所言“人皆凡人,無法免于孤獨死”。

談到為何要將死亡現(xiàn)場制成微縮模型屋,作者、“90后”遺物整理師小島美羽表示,“直到每個人都能認識到那并非他人之事,而是真實的現(xiàn)實而已”。正是與生父擦肩而過的經(jīng)歷讓她成為一名遺物整理師,“我希望不再把當下的今日視為理所當然,而是珍惜每個今日活下去”。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舊物錄》

副標題:85個消亡之物的故事

作者:[英]芭芭拉·彭納 等

譯者:丁宇嵐

出品方:后浪

出版社: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出版年:2025-2

推薦人:渡水崖

這本書是“紙上博物館”,85個舊工具、家具和產(chǎn)品濃縮了從前人的奇思妙想、風靡過的社會潮流和被遺落在主流歷史外的事件。比如發(fā)明過燈泡的愛迪生之所以聲名鵲起,乃至今天家喻戶曉的原因之一,是他本來就是個生產(chǎn)力極高的自我宣傳家,有很多可以稱為有噱頭的發(fā)明,實用的多,離譜的也不少,比如反重力內(nèi)衣。

這本書也是“未來劇本”,有些東西當時看來不著調(diào)甚至荒謬,可能是未來世界的藍圖和底稿,在今天以新的方式現(xiàn)實了。比如美國電氣公司做過自動擬人機,讓我聯(lián)想起在今年央視春晚上扭秧歌的機器人,后者在今天也不那么容易被一下子接受。另外,“舊”不代表就是被淘汰的,也有活下來而成為習以為常的事物反被忽略的,比如煙灰缸,它最早是為抽煙的女人設(shè)計出來的,可有多少人會主動搜索關(guān)于它和她的歷史呢。

這樣的書更引人思考和敬畏歷史,它是滾滾向前,還是周期性的循環(huán)往復?是玄學,還是超現(xiàn)實學?總之在打撈、探索微觀歷史的過程中,反而不會那么容易為如何摸清今天的時代脈搏而焦慮。什么樣的東西不都是先做出來就會存在嗎?時間會淘洗一切。

這本書的寫法也有一定的軟性文字,但讀來是為更好地引人入勝和科普,不是傾瀉自我和評判,如介紹蝸牛電報前,先講了世界上最孤獨的蝸牛的故事,浪漫可愛。內(nèi)容的編輯和設(shè)計也有匹配內(nèi)容的精巧,如把小小的字“停用”、“失效”、“過時”、“空想”印在標題旁,不會奪走注意力但又起到必要的提示作用,還留下了一句特別的話在封面——“在物品消亡的進程中,在物品的流轉(zhuǎn)和更替中,有一些東西一直存在著,召喚著某種更加平和、融洽的未來”。

2025

本月書單推薦人

蕭軼媒體人,書評人

思郁書評人

渡水崖讀者,非虛構(gòu)編輯

把噗Festina Lente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編輯 | xuyan

主編 | 魏冰心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知識 | 思想 鳳 凰 讀 書 文學 | 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