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納米結構材料

強金屬-載體相互作用(SMSI)

強金屬-載體相互作用一詞是指金屬氧化物被低價氧化物所覆蓋,其低氧化物是在還原條件下由載體產生的。該現(xiàn)象是由于“可移動”的載體亞氧化物將金屬NP的高表面能降至最低所致。能夠活化H的高表面能金屬很容易被封裝,因此還原性載體對于生成低價氧化物是必不可少的。覆蓋納米粒子的亞氧化物由幾個原子層組成,這些原子層可能具有非晶態(tài)特征,并且在不同的氣體氣氛下具有動態(tài)結構,圖1所示。由于表面活性位堵塞,NP的廣泛覆蓋不利于催化性能。但是,這些低價氧化物可以改變金屬表面的(局部)電子結構并充當路易斯酸,從而促進反應物的活化并改善催化性能。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圖1.不同類型的金屬載體相互作用現(xiàn)象和SMSI(包覆現(xiàn)象)示意圖。

Atom-resolved imaging of dynamic shape changes in supported copper nanocrystals. Science (80).295, 2053–2055 (2002).

覆蓋納米粒子的亞氧化物由幾個原子層組成,可能具有非晶態(tài)性質,在不同的氣體氣氛下具有動態(tài)結構。由于堵塞,NP的廣泛覆蓋對催化性能有活性位7。然而,這些亞氧化物可以改變金屬表面的(局部)電子結構,起到路易斯酸的作用,從而促進反應物的活化,提高催化性能。

昆明理工大學王飛Angew:揭示強金屬-載體相互作用形成的原因:金屬納米顆粒錨定機制的差異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第一作者:Yuxuan Xie, Xiongyi Liang

通訊作者: Kai Li, Ken-ichi Shimizu, Xiao Cheng Zeng, Fei Wang

通訊地址:昆明理工大學,香港城市大學

研究背景

強金屬-載體相互作用(SMSI)在多相催化中具有重要作用,它通常由金屬納米顆粒與載體之間的表面自由能差異引起。SMSI可以導致金屬納米顆粒被載體包裹,從而影響催化劑的活性和選擇性。然而,以往的研究通常忽略了金屬錨定過程對載體表面性質(如氧空位和羥基含量)的影響,這可能導致對SMSI的誤解。

創(chuàng)新點

  1. 金屬錨定行為的差異:文章首次揭示了Pt和Pd原子在TiO?載體上的錨定行為差異對SMSI的影響。Pt原子更傾向于錨定在氧空位(Ov)上,而Pd原子對Ov位點的偏好較弱,導致Pd催化劑的載體上保留更多的氧空位。

  2. SMSI的調控:通過調節(jié)金屬原子的錨定傾向,可以控制SMSI的程度。文章提出了一種通過預占據(jù)缺陷位點來調控SMSI的新方法。

  3. 理論與實驗相結合:文章通過密度泛函理論(DFT)計算和實驗驗證,深入探討了金屬原子與載體之間的相互作用機制。

圖文要點
  1. 圖1:展示了不同Pt和Pd負載量的TiO?催化劑在RWGS反應中的CO?轉化率和CO選擇性。結果顯示,隨著金屬負載量的增加,Pt/TiO?的活性顯著提高,而Pd/TiO?的活性變化不大。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2. 圖2:通過STEM圖像和EDS線掃描分析了Pt和Pd納米顆粒在TiO?載體上的分布。結果顯示,Pd納米顆粒在H?處理后更容易被TiO?包裹,而Pt納米顆粒則相對穩(wěn)定。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3. 圖3:通過EPR和VFTIR光譜分析了Pt和Pd原子在TiO?載體上的錨定行為。結果顯示,Pt原子更傾向于占據(jù)氧空位,而Pd原子則更傾向于消耗羥基。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4. 圖4:通過DFT計算和AIMD模擬,進一步揭示了Pt和Pd原子在TiO?載體上的錨定能量和遷移行為。結果顯示,Pd原子在TiO?載體上的遷移能力更強,導致更強的SMSI。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5. 圖5:通過XPS、UV-vis光譜和H?-TPD分析了Pt和Pd/TiO?催化劑的表面化學性質。結果顯示,Pt/TiO?在H?處理后表現(xiàn)出更強的H?解離和溢流能力。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6. 圖6:通過Operando IR光譜研究了Pt和Pd/TiO?催化劑在RWGS反應中的關鍵中間體形成。結果顯示,Pt/TiO?催化劑在反應中表現(xiàn)出更強的CO?活化能力。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總結與展望

文章通過實驗和理論計算相結合的方法,揭示了Pt和Pd原子在TiO?載體上的錨定行為差異對SMSI的影響。Pt原子更傾向于錨定在氧空位上,而Pd原子對氧空位的偏好較弱,導致Pd催化劑的載體上保留更多的氧空位。這種差異導致了Pt和Pd催化劑在RWGS反應中表現(xiàn)出不同的活性和選擇性。文章提出了一種通過調節(jié)金屬原子的錨定傾向來控制SMSI的新方法,為設計高性能催化劑提供了新的思路。未來的研究可以進一步探索其他金屬與載體的組合,以及SMSI在其他反應中的作用。

關鍵結論

  • Pt和Pd原子在TiO?載體上的錨定行為差異導致了不同的SMSI程度。

  • Pt原子更傾向于錨定在氧空位上,而Pd原子對氧空位的偏好較弱。

  • 通過調節(jié)金屬原子的錨定傾向,可以控制SMSI的程度,從而優(yōu)化催化劑的性能。

  • Pt/TiO?催化劑在RWGS反應中表現(xiàn)出更高的活性和選擇性,歸因于其更強的H?解離和溢流能力,以及CO?活化能力。


https://doi.org/10.1002/anie.202505820

金屬-載體相互作用(MSIs):重大突破!中國科大Science!AM高效MSIs!

“金屬-載體”相互作用(MSI):基本分類

隨著金屬(納米粒子、納米團簇和單原子)尺寸的減小,負載金屬對各種化學轉化的催化行為發(fā)生顯著變化。金屬-載體相互作用(MSI)通常被認為在調節(jié)載體金屬的催化行為中起著關鍵作用。MSI對金屬催化劑的幾何結構和電子性質有重要影響,是催化領域一個非常重要的研究課題。

張濤院士和喬伯濤教授根據(jù)作用方式和應用條件的不同,將MSI分為共價金屬-載體相互作用(CMSI)氧化強金屬-載體相互作用(OMSI)、電子金屬-載體相互作用(EMSI)強金屬-載體相互作用(SMSI)四類(見圖1D)。其中,SMSI是最早也是最經典的MSI,其特點是金屬構件與支架之間的電子結構變化和幾何界面移動(形成新的核殼界面結構)。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圖1:(A) Types of atomic interfaces [96], (B) size-dependent interfaces [97], (C) component-dependent interfaces [98], (D) metal-support interaction (MSI) [99], (E) I-Bi2O2CO3-g-C3N4 heterojunction [109], (F) Au-Bi2O2CO3-α-Bi2O3 heterojunction [73], (G) Bi-g-C3N4- Bi2O3 heterojunction [110], (H) Ag2CO3-Ag2O heterojunction [85], (I) in-situ phase-transformation synthesis of phase junctions [86].

(1)SMSI:SMSI最早由Tauster等人在20世紀70年代末提出,用于解釋在還原條件下高溫 H2處理后Pt/TiO2催化劑對H2和CO的化學吸附能力顯著降低。由于還原性載體與金屬之間的強相互作用,載體將一些電子轉移到金屬上,從而降低了H2的化學吸附能力。Philips Christopher報道了一種通過吸附劑(HCOx)調節(jié)SMSI的新方法。吸附劑(A)誘導在載體上形成氧空位,從而在Rh納米晶體上形成A- smsi覆蓋層。覆蓋的核殼界面是多孔的,有利于襯底接觸活性中心Rh納米晶體,提高催化劑的穩(wěn)定性。本研究為SMSI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動力。金屬-金屬鍵、核-殼界面形態(tài)、界面電荷轉移和質量輸運是SMSI機制最常見的解釋。從本質上講,相互作用是一種電子轉移效應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的流行解釋是,金屬與載體之間的“單向”電子轉移數(shù)多于通常的電子轉移數(shù),因此“相互作用”強。

(2)EMSI:EMSI最早由Rodriguez及其同事在2012年提出,作為Pt簇- CeO2支撐體系中一類新的強金屬-載流子相互作用。當Pt團簇分散在CeO2載體上時,在Pt團簇與襯底之間的界面處,相應的電子擾動被記為EMSI,這極大地調節(jié)了活性位點的d波段中心。相應地,唐興福教授(2014)也在多種SACs上觀察到了EMSI效應,調節(jié)了孤立金屬中心的電荷狀態(tài)。與SMSI(高溫和還原性條件)不同,EMSI可以應用于廣泛的條件(從低溫到中等溫度),EMSI既適用于還原性氣氛,也適用于氧化性氣氛。值得一提的是,EMSI往往不涉及新的幾何原子界面的形成,而是更多地關注金屬和載體之間的電子相互作用。

(3)OMSI:OMSI工作(適用于氧化氣氛的SMSI突破性工作)來自于牟某課題組2012年的工作。他們在Au/ZnO催化劑中發(fā)現(xiàn)了氧誘導的SMSI現(xiàn)象。在300℃氧化后,Au納米粒子將被ZnO包裹,并伴隨著電子從Au向載體的轉移。本工作首次擴展了SMSI的激發(fā)條件(從還原條件擴展到氧化條件)。2016年,Tang等人在非氧化物(羥基磷灰石和磷酸鹽)負載的Au催化劑中發(fā)現(xiàn)了類似的氧化SMSI現(xiàn)象。此外,2018年,Tang等人證實了非氧化物和負載ZnO的Pt族金屬也適用于這種氧化性SMSI,并正式提出了“氧化性強金屬-支撐相互作用(OMSI)”的概念,以區(qū)別于由還原條件觸發(fā)的經典SMSI。通常,OMSI應用于中高溫和氧化氣氛條件下,這極大地擴展了催化劑(如氧化或選擇性氧化)的應用范圍。

(4)CMSI:喬鉑濤、張濤團隊一直致力于氧化物負載原子催化劑的開發(fā),先后開發(fā)出氧化鐵、氧化鈦、氧化鈰等氧化物負載的Pt、Au、Rh等原子催化劑。這些研究成果不僅有助于原子催化劑的精確合成,而且為研究催化活性中心和調節(jié)催化性能提供了新的思路。基于在該領域的長期探索,2015年,Qiao和Zhang首次揭示了Au1/FeOx單原子催化體系中可以發(fā)生共價金屬-載體相互作用(CMSI)。研究發(fā)現(xiàn),CMSI所形成的帶正電且表面錨定的Au1原子具有高價態(tài)(共價鍵比例高),從而提供了超穩(wěn)定性和顯著的催化活性。近年來CMSI的發(fā)展不僅促進了對SMSI的新的更深入的認識,而且為開發(fā)性能更好的負載型多相催化劑開辟了另一種途徑。

一般來說,增強MSI對于活性金屬原子的內部穩(wěn)定性(或活性)是非常重要的。到目前為止,各種MSI已被用于提高負載金屬催化劑的穩(wěn)定性(或活性)。然而,對這些功能的理解和充分利用還遠遠不夠。此外,強相互作用往往導致結合支持過強,可能導致活性降低。因此,如何解決這一悖論,或者如何更好地平衡這兩個方面,仍然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Li, Z., & Yu, C. (2023). Nanostructured Materials: Physicochemical Fundamentals for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Applications. Elsevier.

https://doi.org/10.1016/B978-0-443-19256-2.00006-5

由于公眾號改版,為防錯過更多資源,給我們加個星標

說明:來源:納米結構材料,如需轉載,請在開頭注明來源。僅供學習交流分享使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只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公眾號立場。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Hilib oy)刪除,感謝支持!也歡迎有興趣的朋友分享、投稿、申請轉載、互開長白。

了解更多信息

↓↓↓歡迎點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