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李川

昨天上午,我順利跑完了自己今年的第一個半程馬拉松賽。

作為一個已經有著十幾年跑齡,參加過幾十場馬拉松賽的愛好者,最近幾年,我越來越強烈地感受到一點:

現(xiàn)在的馬拉松賽,遍地開花,已經近乎泛濫成災了。

這個感受,不僅是我一個人的,我也聽過很多跑友說到了。這樣說的理由是:

支持本地舉辦馬拉松賽,為它叫好地同時,也一定要厘清辦賽成本,看看這個錢究竟花得值不值。

說馬拉松近乎泛濫成災,根據(jù)何在?

舉一個例子,中國現(xiàn)在每年大約有800場左右的馬拉松賽事,大部分集中在上半年春季的三四月份和下半年秋季的九十月份。

據(jù)我不完全的統(tǒng)計,僅僅是昨天(3月30日)就有近20場比賽,上個周日也大約有15個。

這么多賽事,真的有必要嗎?

(有人說國外賽事也很多,有的一年幾千場,但注意觀察會發(fā)現(xiàn)國外有很多賽事都很小型,很商業(yè),不像我們這樣搞得鑼鼓喧天。)

對馬拉松愛好者來說,當然是賽事越多越好,選擇余地大,想跑哪個跑哪個。

但是對舉辦方呢,對當?shù)氐睦习傩漳??未必如此?/p>

其中一個關鍵原因是,舉辦一場馬拉松賽需要巨額的花費,注意看一下,許多地方的贊助商都是國有企業(yè)。換一句話,某種意義上相當于是當?shù)刎斦I單。

有人覺得馬拉松可以帶動當?shù)氐南M、經濟,這是不錯,但真要說,其實這個帶動是非常有限的。

尤其是對一些小比賽來說。在北上廣那些大城市,外地跑友多,關注度高,帶動力量大。辦個賽事,收益很大。

但是對大部分小城市來說,一場1萬人的半程馬拉松賽,里面可能5000是健康跑的愛好者,其他5000是半馬參賽者。這里面大部分都是本地人,并不會在當?shù)叵M多少。

而且,許多人,包括我,都沒有意識到:舉辦一場馬拉松,需要動員的社會力量超乎想象。

我昨天看到一個報道,某地為了舉辦一場1萬人規(guī)模的半馬,動員了1000多個志愿者、3000多個工作人員參與。

這個數(shù)字讓我大吃一驚,這就相當于3個參賽跑者的背后,就要有1個人保障。

且不說封路、醫(yī)療、沿街店鋪生意受影響等等了,這些都是巨額的成本。

所以我常常說,對于我們這些跑馬的人來說,去一個地方參賽,我們不能因為自己跑得爽了,就忘記了誰來買單,一定要包容理解一些賽事不如人意的地方。

說歸說,照我的感受,隨著經濟壓力變大、財政開支的日益偏緊,接下來兩三年,很多小城市的馬拉松賽舉辦了一兩次之后,都會延期,甚至悄無聲息地取消了。

至于原因嗎,關鍵是錢。

本地國企沒錢了,民企又不愿意贊助,廣告商也少,一兩百塊錢的報名費,覆蓋不了這么大的支出。

我說近乎泛濫成災,還有一個原因。

最近幾年不僅是有些城市會舉辦馬拉松賽,甚至到了一年舉辦兩三次,不僅是“市”一級會舉辦,而且下轄的區(qū)、縣也會舉辦。

有些城市上半年辦一個,下半年又辦一個。本地的幾個轄市區(qū),你辦完了我又辦,我辦好了他又來。辦完全民的,又單獨辦男的,緊接著又辦女子的,名頭繁多。一年下來甚至六七次之多。

有必要嗎?一個城市,好好辦一場,辦出特色、辦出影響力,又節(jié)約了經費,又少了擾民不好嗎?為什么會接二連三的一年辦好多場?我是想不通這個道理。

要辦一個賽事,要想吸引人,要想贏得口碑,最主要是辦出特色,辦出水平。

但非常可惜,近幾年來,以我跑過的賽事而言,目前大部分城市的馬拉松賽,都沒有特別亮眼的特色。

很多小城市,強行上馬,結果就是在城市的偏遠郊區(qū)舉辦,幾十公里跑下來,大都是光禿禿的風景,體驗感很一般。

有些地方承辦賽事的公司,還是臨時搭建的草臺班子,一年一換,組織的混亂不堪。本想靠一場比賽吸點眼球、最后卻變成大吐槽,得不償失。

去了一次之后,再也不想去。

其實,我一直隱隱約約地覺得,長跑、馬拉松,很多時候是一項安靜地、孤獨地個人運動,太扎堆,太熱鬧,距離跑步的初衷可能原來越遠。

我是一個馬拉松愛好者,我是真心希望這項運動能夠健康、平穩(wěn)、持續(xù)地發(fā)展。

一定尊重運動的、商業(yè)的規(guī)律,千萬不要一窩蜂地去大干快上,最后又稀里嘩啦地潰散,留下一地雞毛。

帶個貨吧。村上春樹《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么》。村上是個長跑愛好者,每天都跑10公里。這本書就是他對跑步的心得、體驗。我前后看了不下10遍。推薦各位看看。身體跑在路上,靈魂也要跟上。

下面是我的公眾號名片,歡迎點擊關注。

人生飛機稿,是我的原創(chuàng)公眾號。

寫點對生活、時事的觀察,都是大白話。我平時喜歡看歷史書,跑馬拉松,踢球,還有帶娃東逛西逛,翻翻繪本。

迎點擊關注,也歡迎添加我的個人微信號:xgbaba521。長按掃碼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