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陣換將”,向來是兵家大忌,可是,為什么中國志愿軍卻沒有受到影響呢?
而且,中國志愿軍還不只是一次“臨陣換將”,而是好幾次。

在志愿軍司令上面,就換了兩次,本來毛主席的第一人選是粟裕,但因為粟裕身體不好,無法出征,毛主席只好換成了林彪。
本來,林彪是最適合的人選,因為第一批出征的部隊就是他的老部下,而且朝鮮跟東北的地理和氣候也都有相似之處,林彪去了不需要重新適應,但可惜的是,林彪的身體也不好,而且對這場戰(zhàn)爭也不是很支持,毛主席就只好改派彭德懷掛帥。
另外,在第一批入朝部隊的將領上面,也做了一次“臨陣換將”。
本來,第13兵團司令是黃永勝,也是一位能征善戰(zhàn)的猛將,但這個人生活作風不好,缺乏政治性和大局觀,去了朝鮮可能會造成負面影響,因此,中央就把第15兵團司令部與13兵團司令部對調(diào),讓軍政雙優(yōu)的鄧華率領13兵團出征。

如果按照傳統(tǒng)的軍事思想,這幾次“臨陣換將”都是非常錯誤的,因為兵不知將、將不知兵,很容易出現(xiàn)指揮不暢的后果,但是,為什么志愿軍卻沒有受到這些影響呢?
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毛主席創(chuàng)造的“黨指揮槍”的建軍思想。
“臨陣換將”之所以是兵家大忌,就是因為一名將軍對部隊的影響太大,甚至成了他的私人武裝,將士們只對他忠心,如果換一個人來指揮,很可能會被排擠走,自然就無法打勝仗了。
但是,毛主席卻提出了“黨指揮槍”的建軍思想,任何一支部隊都要聽從黨的指揮,最大程度地避免了一支部隊成為某個人的私人武裝。
我們可以看看國共兩黨的部隊的區(qū)別,在國民黨的部隊,軍長、師長一般都是長期擔任,即使有變動也是從部隊中挑選,外面的人很難插進來,而共產(chǎn)黨的部隊,將領卻可以經(jīng)常變動,這個軍的軍長可以到另一個軍去當軍長,甚至這個方面軍的人可以直接派到另一個方面軍指揮部隊。
比如陳賡,既是紅一方面軍的人,又在紅四方面軍當過師長,甚至還當過紅四方面軍參謀長;還有陳伯鈞,既在紅一方面軍當過軍長,又在紅二方面軍當過軍團長,還在紅四方面軍當過軍參謀長。

所以,中國志愿軍的幾次“臨陣換將”,在外人看來是“兵家大忌”,但在我軍看來卻是很正常的事,沒有什么不合適的。
后來的歷史也已經(jīng)證明,無論是13兵團司令從黃永勝換成鄧華,還是志愿軍司令從粟裕、林彪換成彭德懷,后來又換成鄧華、楊得志、楊勇,都對志愿軍沒有造成什么影響,該打勝仗還打勝仗,該團結一致還團結一致,沒有出現(xiàn)任何被“排擠”的現(xiàn)象,最終取得了抗美援朝的偉大勝利。
這就是毛主席的偉大之處,用一個“黨指揮槍”的建軍思想,徹底改變了軍隊的性質,也極大地提高了軍隊的凝聚力、戰(zhàn)斗力,成為一支戰(zhàn)無不勝的人民軍隊!
正如羅榮桓元帥所說:“三灣改編實際上是我軍的新生,正是從這時開始,確立了黨對軍隊的領導。如果不是這樣,紅軍即使不被強大的敵人消滅,也只能變成流寇。”
(參考資料:《朝鮮戰(zhàn)爭》《歷史選擇了毛澤東》)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