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幾內亞西部黑猩猩受到采礦活動的威脅。蘇黎世大學的研究人員和一個國際團隊收集了這一瀕危物種的種群數量和群落結構信息。這些數據為評估采礦的影響提供了重要的基準。

西部黑猩猩在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被列為“極度瀕危”物種。位于西非幾內亞、利比里亞和科特迪瓦交界處的寧巴山嚴格自然保護區(qū)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這里是這一亞種黑猩猩獨特種群的棲息地。

黑猩猩,攝影:Nick Riley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黑猩猩,攝影:Nick Riley

蘇黎世大學進化人類學系教授Kathelijne Koops說:“該地區(qū)目前正受到緊鄰其邊界采礦活動的威脅。幾內亞礦產豐富,擁有世界上品位最高的鐵礦石礦藏。因此,建立監(jiān)測這一瀕危黑猩猩種群的工具并評估采礦的潛在影響至關重要。”

用15年時間收集糞便樣本

為此,Koops和她的同事利用基因普查估算了幾內亞山丘西側的黑猩猩種群數量、群落組成和分布邊界。該國際團隊包括來自蘇黎世大學、肯特大學、哥本哈根動物園、哥本哈根大學、得克薩斯A&M大學和幾內亞環(huán)境研究所的研究人員。

Koops說:“我們的研究,是首次如此大規(guī)模地利用遺傳學來估算西非極度瀕危黑猩猩種群的數量和種群結構”。在實地工作中,研究人員在2003年至2018年間收集了近千份黑猩猩糞便樣本。他們利用26顆微衛(wèi)星(DNA短片)分析了這些樣本中包含的遺傳物質,這些微衛(wèi)星可以識別動物個體以及它們之間的親緣關系。

基因揭示了家庭聯(lián)系和遷移

分析結果表明,共有136只黑猩猩生活在四個不同的社區(qū)或社會群體中。該地區(qū)黑猩猩的實際數量可能大大超過這一最低估計值。哥本哈根動物園保護遺傳學家Christina Hvilsom博士說:“嬰兒和幼年黑猩猩并不能可靠地納入糞便采樣,而且山脈的某些地區(qū)仍然采樣不足?!?/p>

研究小組還發(fā)現了一些遷徙事件,以及高水平的共同祖先和遺傳多樣性。共同作者、哥本哈根動物園的Peter Frandsen博士補充說:“這些發(fā)現,凸顯了基因普查在對猿類豐度進行時間監(jiān)測、捕捉遷徙事件、衡量遺傳多樣性和種群生存能力方面的作用?!?/p>

例如,通過這些數據可以預測筑路和采掘活動可能會如何影響黑猩猩在不同社區(qū)之間的活動,或減少黑猩猩獲取食物和筑巢的機會。

基因技術成為保護類人猿的新工具

這項研究無可否認地證實了寧巴山嚴格自然保護區(qū)是保護極度瀕危的西部黑猩猩的優(yōu)先地點。它還證明了采用非侵入性基因技術獲取有關種群數量、結構和基因健康狀況的重要數據的價值。

Koops說:“對于未來的影響評估,我們建議采用基因采樣和相機誘捕相結合的方法,因為這些方法可以為生物監(jiān)測和保護管理提供可靠的基線。這不僅適用于西部黑猩猩,也適用于其他瀕危類人猿物種。”

本文僅代表資訊,不代表平臺觀點

文 | Maggie

審核 | YJ、橡樹

排版 | 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