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遼寧省一個不起眼的小山村里,曹茜拿著父母東拼西湊借來的7萬元學費,頭也不回地消失在機場安檢口。
她的內(nèi)心只有一個念頭:終于可以逃離這個令她窒息的家了。
父母站在原地,目送女兒遠去的背影,不知道這一別,竟是生死兩隔的開始。
誰能想到,這個山村女孩會憑借自己的努力成為德國大學的一名教授,而她的父母卻在有生之年再也沒能見到她一面。
二十一年后,當媒體終于找到曹茜時,她的父母已經(jīng)雙雙臥病在床,生命即將走到盡頭。

曹茜從小在嚴苛的環(huán)境中長大。
父母不允許她像其他孩子一樣有玩耍的時間,總是把她拽回家學習。
"家里沒錢,你必須好好讀書才能出人頭地。"這句話成了曹茜童年的背景音。
雖然成績始終名列前茅,但曹茜內(nèi)心卻充滿了壓抑與不甘。
高考成了她擺脫父母控制的最好機會。
滿懷期待地等待著去南方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卻發(fā)現(xiàn)父母私自將她的志愿改成了離家更近的遼寧師范大學。
憤怒的曹茜和父母大吵一架,父親不但沒有安慰她,反而怒吼著威脅:"不聽話就別花我的錢讀書!"
就這樣,曹茜對父母的怨恨越發(fā)深重。
機會總是垂青有準備的人。
當遼寧師范大學推舉曹茜到德國留學時,她決心牢牢抓住這次機會,徹底擺脫家庭的桎梏。
令曹茜意外的是,一向吝嗇的父母竟然輕易同意了她的留學計劃,甚至不惜借貸七萬元支付她的學費。
抵達德國后,曹茜面臨著巨大的學業(yè)壓力和生活困難。
半工半讀的生活依然無法滿足基本支出,在走投無路之際,她只好撥通了父親的電話求助。
電話那頭,父親尖酸刻薄的話語如刀般刺入她的心:"如果不是要錢,我還以為我 這通電話成了壓垮曹茜的最后一根稻草,她決心徹底切斷與父母的聯(lián)系,甚至更換了手機號碼。 從此,溝通的橋梁被徹底摧毀。 曹茜不知道的是,父母借給她的七萬元全是向親友四處湊集而來的。 為了償還債務(wù),年邁的兩位老人沒日沒夜地勞作,生活變得更加節(jié)儉,連咸菜都舍不得多吃一口。 他們曾多次嘗試聯(lián)系曹茜,但女兒早已將他們的電話拉入黑名單。 在德國,曹茜憑借自己的聰明才智和不懈努力,逐漸在學術(shù)領(lǐng)域嶄露頭角。 她不僅獲得了教授職位,還在德國結(jié)婚生子,組建了自己的家庭。 回望過去,她依然認為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只有遠離父母的控制,她才能獲得這樣的成就。 與此同時,在遼寧的小山村,曹茜的父母身體每況愈下。 常年的辛苦勞作掏空了他們的身體,兩人先后被診斷出患有癌癥。 面對死亡的威脅,曹茜的母親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再見女兒一面。 她四處托人尋找女兒的下落,求助媒體幫忙聯(lián)系。 功夫不負有心人,媒體終于找到了德國的曹茜。 然而,當媒體傳達了父母臨終前想見她一面的請求時,曹茜卻冷漠地拒絕了。 沒有人知道她心中真實的想法,不管媒體如何勸說,她始終保持著沉默。 最終,曹茜的父母帶著遺憾離開了人世,也沒能見到女兒最后一面。 當一切已成定局,生命無法重來,留給曹茜的只有無盡的沉默與無人知曉的內(nèi)心掙扎。 曹茜成功地飛出了山窩窩,卻也飛離了親情的羈絆。 她得到了事業(yè)和家庭,卻永遠失去了與生養(yǎng)之人和解的機會。 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我們做出的每一個選擇都會引領(lǐng)我們走向不同的方向,但無論走到哪里,血濃于水的親情始終是我們內(nèi)心最深的牽掛,即使我們極力否認。 也許多年后,當曹茜看著自己的孩子漸漸長大,才會明白父母當年的良苦用心,才會體會到那份割舍不斷的親情,只是一切都已經(jīng)太晚了。 溝通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夠消除誤會,修復關(guān)系,而缺乏溝通則會導致誤解越來越深,最終釀成無法挽回的遺憾。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