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槽青年出品
摘要:相比“當食堂阿姨的北大碩士需要輿論理解”,似乎輿論更需要一個“當食堂阿姨的北大碩士”供自己來理解,在理解中裝進某個熟悉的意義閉環(huán),澆自己的胸中塊壘,形成一種“社會自洽”:或者是“連北大畢業(yè)的研究生都當食堂阿姨了”,或者是“不執(zhí)著于編制和上岸”,或者是“勇敢追求不一樣的生活”,或者是“在體力勞動中擺脫社會內(nèi)卷”。那個北大碩士早就“自洽”了,不自洽的是這個社會,是無數(shù)在“努力理解北大碩士”中渴望自己被理解的人,把她的選擇當成自己某種無奈的投射!

選擇當“食堂阿姨”的北大新傳碩士小黃,一句“自洽贏過一切體面”“我更想吃體力的苦”,在內(nèi)卷內(nèi)耗糾纏著年輕人的當下,引起諸多討論。人們努力去理解“北大碩士當食堂阿姨”并建構(gòu)一種類似“勇敢追求生活”“人生沒有標準答案”“勞動最光榮”的意義機制,但我總覺得,北大碩士自洽了,但社會遠沒有自洽。自洽是自己的事,想在別人的自洽選擇中建立自身的自洽意義,強行自洽,強行理解,終究是很擰巴的。
簡單敘述一下這個故事:凌晨四點起床備餐,開設(shè)健康餐窗口踐行專業(yè)理想,從管培生輪崗做起探索新事業(yè),被親切地稱為“黃媽”。她表示,自洽贏過一切體面。雖然食堂工作很累很辛苦,但不用腦力勞動,多休息就好。自己也去過互聯(lián)網(wǎng)大廠實習,可每天被KPI推著走的滋味并不好受,“我本來就抗壓能力一般,更想吃體力的苦”。如今她已離職。
眾多聲音中,很多人都努力表達對她的“理解”。但說實話,這種“理解”更多是一種置身事外與自己無關(guān)時“表演包容”的圣母視角。你能接受一個北大碩士畢業(yè)后當食堂阿姨嗎?最好的答案并不是“接不接受”,而是:這是一個錯位的問題,別人的選擇,不需要你接不接受。她自洽就行了,不需要別人的理解。真正的理解不是擺出一副“怎么都行”的泛愛多元姿態(tài),不面臨那種選擇,不身處當事人的情境,那種理解總是輕飄的廉價的。你愿意捐一千萬嗎?愿意!你愿意捐一輛車嗎?不愿意,因為真有一輛車。
不需要別人理解,別人可能也理解不了,這更多是一種個體選擇,個人在自身特殊情境、特殊心境、特殊價值追求下的選擇,并在選擇之后形成了自己一套自洽的認知。她的情境,跟別人不一樣,她的選擇,也是不可復制的。種種理解,總隱含著一種將個體選擇“普遍化”、將個人事務(wù)納入到一種可復制的普遍框架中建構(gòu)一種普遍意義機制的企圖。不是說人與人之間不可能有真理的理解,而是說,在“無須他人理解的事情”上強行去理解,這種過度闡釋,可能變成一種“意義的強制與別扭”,將自我意義強加在他人身上,“自洽”扭曲為一種“他洽”。
也正因為此,在兩年前這件事引發(fā)社會過多脫離其本人想法之“意義延伸”時,她在朋友圈中回應(yīng)說:評論已逐漸走偏,與我說的背道而馳了。北大研究生不是做食堂的充分必要條件,工次和食堂效益也沒有太大關(guān)系,我做好這份工作是出于對我事業(yè)的尊重。每個人都有具體的人生,而不是僅僅順著軌道向前。
是的,每個人跟其他人不一樣,有每個人具體的人生:這個北大碩士身上,有太多的特別性與個體性,可能與很多人的處境并不一樣,不具“自洽”的可復制性。首先,她在畢業(yè)時有不少其他選擇,可以進大廠,也能進編制,擁有其他offer,并非沒有選擇的“無奈自洽”。其二,食堂工作只是她暫時的選擇,而且是主動的,輪崗,真切體驗師傅們的工作,更切實地做自己真正熱愛的事情。其三,她能賦予這份暫時的“體力工作”以意義,獲得一種不被KPI所卷、可以睡安穩(wěn)覺的松弛愉悅。其四,她對自己的長遠和未來有清晰的認知,掌握著選擇的主動性。外界種種所謂的“理解”,過多聚焦于“北大碩士”和“食堂阿姨”這兩個反差標簽,已經(jīng)脫離了當事人的選擇邏輯。
相比“當食堂阿姨的北大碩士需要輿論理解”,似乎輿論更需要一個“當食堂阿姨的北大碩士”供自己來理解,在理解中裝進某個熟悉的意義閉環(huán),澆自己的胸中塊壘,形成一種“社會自洽”:或者是“連北大畢業(yè)的研究生都當食堂阿姨了”,或者是“不執(zhí)著于編制和上岸”,或者是“勇敢追求不一樣的生活”,或者是“在體力勞動中擺脫社會內(nèi)卷”。那個北大碩士早就“自洽”了,不自洽的是這個社會,是無數(shù)在“努力理解北大碩士”中渴望自己被理解的人,把她的選擇當成自己某種無奈的投射!
這個北大碩士一直在強調(diào)“自洽”:體力勞動中的自洽,自洽贏過一切體面?!?strong>自洽意味著什么?意味著對“渴求他人理解”的阻斷,這個自洽,是自己有一個意義閉環(huán),而不是期待通過外界的理解進入他人的意義閉環(huán)。內(nèi)卷和內(nèi)耗,就是活在“他人理解”的魔咒中,由他者凝視的目光主導自己的選擇和塑造自己的人設(shè),這是一種順從性的“他洽”,囚禁主體的閉環(huán)。體面,風光,就預(yù)設(shè)著那個他者目光。自洽贏過一切體面,翻譯一下就是:我自己快樂就行,不需要別人的理解。所以,種種所謂“理解”的社會邏輯,其實都是在與這種“自洽”背道而馳,人們太追求被他人所“理解”了!
每種自洽,其實都是在迷茫和選擇之后形成的,不可能先有自洽再有選擇;每種自洽,主體都是自己,意味著與那個“主導性社會閉環(huán)”的切割,與“他人理解”的斷舍離。不要嘗試在別人的自洽中尋找安慰自己的“自洽”,也不要用“自以為包容的廉價理解”去度量他人,如果盯著別人的北大碩士身份,盯著“食堂阿姨”這樣的字眼,而看不到一個完整的人,活在“被人理解”的目光渴求中,可能永遠無法抵達真正的自洽、自主、自由之境。
(聲明,本公號排斥任何AI,絕不會以AI生成文字。敬惜文字和思想,保持寫作自信,從拒絕機器做起。)
這本《時評中國5:用批判性思維阻斷庸常》,如書名所呈現(xiàn),就是分享深度觀點表達的一些思維方法: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接受了太多“理所當然”,太多“理所當然”凍結(jié)在絲滑的判斷中,讓我們的很多寫作停留于膚淺的表面,在觀點的“自由市場”中缺乏競爭力。相比前面幾本“時評中國”,本書更重視閱讀積累和思維方法的訓練,如何有效率地閱讀,如何在閱讀中形成積累,如何在日常養(yǎng)成批判性思維方法,如何找到有競爭力的角度,如何讓表達既有深度又有美感,讓時評和議論文能在競爭中脫穎而出。本書每一章前特別增加了“10個閱讀與積累技巧”“10種讓角度與眾不同的方法”“增加語言感染力的10個途徑”“迅速提升寫作流暢感的10個步驟”等方法卡片,提升快思、快寫、快傳的寫作實操力。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