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學作為C9高校之一,是莘莘學子的“夢中情校”,浙大學科種類豐富,綜合實力強勁,在不少高校排名榜單中都能斬獲第三名的好成績,在不少家長的心目中,其學歷的含金量和知名度也是僅次于清華北大這樣的學校。
也正因如此,家長們對于浙大的關注度和期望值都很高,自從浙大的前校長卸任后,不少家長都在期待浙大迎來一位更加出色的新校長,可當新校長真的來了之后,非議之聲不絕于耳,似乎大家對這位新校長都不太滿意。
浙大的新校長是曾任吉林大學副校長的馬院士,從個人履歷和學術貢獻上來看,馬院士擔任985學校的校長是綽綽有余的,為何大家對新校長如此不滿呢?翻閱網(wǎng)上評論,筆者發(fā)現(xiàn)這些不滿主要源于新校長的出身和學歷。

浙大換校長引發(fā)爭議:學歷偏見要不得,這場“出身審判”該停止了
馬院士的本科和碩士均畢業(yè)于延邊大學,也就是東北地區(qū),不少網(wǎng)友堅持認為,第一學歷反映了一個人的智力水平,一個本碩階段就讀于延邊大學的人,如何有能力管理好浙大?延邊大學這種水平的高校又如何能培養(yǎng)出頂尖人才?
除了學歷之外,出身也成了新校長引發(fā)爭議的原因之一,出身于東北地區(qū)的新校長,在浙江當?shù)丶议L的眼中,根本沒資格擔任浙大的校長,因為往屆的浙大校長要么來自清北,要么也是浙大的“嫡出”,更有網(wǎng)友認為,東北戶籍自帶經(jīng)濟落后的病毒!這已經(jīng)不是理想評判了,而是妥妥的個人偏見和歧視。

由浙大換校長引發(fā)的學歷偏見令人發(fā)指,這場“出身審判”該停止了!當自家孩子找工作被學歷歧視時,他們說應該打破學歷歧視,維系就業(yè)公平;當自家孩子入職因為出身被區(qū)別對待時,他們呼吁“不拘一格降人才”。
可當學歷偏見和出身審判影響的不是自身利益時,他們卻比任何人都要刻薄和殘酷,公平不止是說說而已,更應該一視同仁,同樣對于新任校長的選擇,相信決策者自有依據(jù),高校管理者的人才流動性,對于整體教育水平的發(fā)展有利無害,不該因為個人偏見忽視大局觀,更不該在不了解馬院士的全部履歷之前,就因為其本科院校和出身戶籍就先入為主的判斷他是否合適做浙大的校長。

浙大換校長的變動,揭開了中國教育界長期存在的地域歧視和學歷偏見,可學術成就和治校能力不應與第一學歷畫上等號,我們必須肯定教育管理者的人才流動是打破傳統(tǒng)壁壘的重要途徑,追求“嫡出校長”,無疑是在曾經(jīng)的用人壁壘上再壘高強,更是給破壞公平晉升再添一把火。
人才的評價標準應突破地域限制、學歷門檻等固有思維
新時代的人才評價標準需要突破地域限制、學歷門檻等固有思維,而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歷史一流問題,需要通過人才合理流動來促進教育均衡發(fā)展,打破地域壁壘,才能讓優(yōu)秀人才在不同區(qū)域發(fā)揮作用。

高等教育的發(fā)展離不開新思維,一流大學建設不能局限于地域觀念,要著眼于學術創(chuàng)新和人才培養(yǎng),管理者的視野和格局比出身更重要。
馬院士38歲獲得國家杰出青年基金,51歲當選院士,這樣的成就足以證明學術價值。至于一個人是否適合做某所學校的校長,關鍵要看其成長歷程和實際貢,過分看重第一學歷、出身學校才是對人才評價標準的扭曲。

今日話題:你如何看待這件事呢?
(所有圖片均來源于網(wǎng)絡,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