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丁香護士 (轉載已獲授權)

話題再現

在小紅薯上看到一則護士因三查七對環(huán)節(jié)出錯,導致門診患者輸錯藥的話題貼: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從發(fā)貼內容可見,護士在輸液前核對了患者姓名,但拿的卻是其他病人的液體,幸好被家屬發(fā)現及時關停,輸的藥物也正好相同。第二天患者問了醫(yī)生,醫(yī)生說:「給你輸的是一樣的藥物,沒事。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盡管護理人員在操作前每天都在三查七對,但發(fā)錯藥打錯針的事件還時有發(fā)生。

這次幸好輸的是同一種藥物,并未對患者身體造成直接的傷害,但給患者的心理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就如患者說言,這件事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可現在網絡發(fā)達,手機一上傳就是一條吸引眼球的新聞。

在留言中,幸好有一位@開***包的護士給發(fā)帖的博主做了詳盡的解釋,免去了博主的擔憂,也給網友們做了科普。

以下是留言的內容:

  • 首先,核對出問題肯定是他們的責任,這點沒得說。我現在還是習慣直接問病人「叫什么名字」。有的護士喜歡直接念名字讓病人確認,但我總擔心有些人迷迷糊糊的,可能聽錯名字還稀里糊涂答應。

  • 要是碰上輸液病人多、手忙腳亂的時候,確實容易搞混。說到底還是得增加人手,護士根本顧不過來。不過這個肯定是他們工作沒做到位,你遇到的情況應該算虛驚一場。醫(yī)生表現得比較淡定,估計也是不想讓你太焦慮。

  • 畢竟大多數人都會看臉色。要是醫(yī)生也慌慌張張板著臉,病人肯定要胡思亂想:「完了!這肯定是重大事故!我咋這么倒霉?該不會留下后遺癥吧?」

  • 生病的人本來精神就比較脆弱,所以醫(yī)護人員有時候會故意表現得很輕松,其實就是想讓病人安心,讓病人覺得「看他這么淡定,應該沒啥大問題」。

  • 真要是輸錯藥的話,醫(yī)院肯定有補救措施,這點不用懷疑。其實有些小差錯可以理解,不過基本上都在能控制的范圍內。

  • 他們的疏忽就是他們的問題,我不幫他們找借口,就是想讓你別太緊張。放心吧,真要是什么要命的大問題,整個科室早該炸開鍋了。

事件性質與潛在風險

針對上述因護士核對姓名環(huán)節(jié)出錯導致的護理不良事件,雖然未給患者造成直接傷害,但仍屬于醫(yī)療差錯,需引起護理管理者及臨床護理人員的高度重視。

表面看似無害的事件背后,實則隱藏著重大安全隱患。如果此次輸注的是抗生素、化療藥等特殊藥物,可能引發(fā)過敏反應、毒性反應等嚴重后果。

醫(yī)院在身份識別、三查七對制度、藥品管理等環(huán)節(jié)存在系統(tǒng)性缺陷,必須警惕僥幸心理掩蓋深層問題。

原因分析

分析原因,核對流程執(zhí)行不嚴格是首要因素:

1. 護士僅核對姓名未核查其他信息(如住院號、出生日期),疊加疲勞、高強度工作導致的注意力分散,直接增加了出錯概率。

2. 另外,醫(yī)院若未采用二維碼腕帶等唯一標識系統(tǒng),同名或口音相似患者易混淆;同種藥物未按患者單獨分裝、集中存放的管理方式,也可能增加拿錯風險。

如何改進

1. 患者方面

發(fā)現問題立即向護士長反饋并要求記錄調查,條件允許時拍攝藥品包裝留存證據,每次輸液前主動要求核對藥品信息及個人住院號 / 身份證號。

2. 醫(yī)院層面

嚴格執(zhí)行「三查七對」 并擴展核對內容至姓名 + 出生日期,特殊藥物實施雙人簽名確認;

引入條碼掃描系統(tǒng)和電子輸液泵綁定報警功能,同時,也要優(yōu)化藥品管理方式,按患者單獨分裝并分區(qū)域存放。醫(yī)院應該分析流程漏洞,而非簡單歸咎個人失誤。

您對上述事件有何看法?歡迎留言參與討論。

大家一直在問的密押提分卷來了!?考點全?押得準?提分快!

往年收獲大量好評,提分過考!?拿證必做!聯(lián)系老師立即開通!

想一次通關?

用考試寶典

有件事麻煩您:

微信規(guī)則有變

按照以下步驟操作

“護視”公眾號設為“星標”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