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本文來源于網絡整理

3月20日,中科院2025年期刊分區(qū)表、2025年預警期刊名單同時發(fā)布后,迅速引發(fā)熱議。

此次分區(qū)變動中,281本1區(qū)期刊降至2區(qū)3區(qū),甚至4區(qū);有憂愁有歡喜,同時,也有期刊從2區(qū)、3區(qū)升至1區(qū),甚至直接從4區(qū)直接升到1區(qū)。

今天我們就介紹堪稱此次分區(qū)的“最大贏家”——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Chinese》(《科學通報》中文版)IF:1.1),作為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科學院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共同主辦的多學科學術期刊,自1950年創(chuàng)刊以來,一直致力于快速報道自然科學各學科基礎理論和應用研究的最新動態(tài)、進展和趨勢。作為一份半月刊,《Chinese Science Bulletin-Chinese》不僅被《中國科技論文與引文數(shù)據庫》和《中國科學引文數(shù)據庫》收錄,還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收錄,具有廣泛的學術影響力。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一、分區(qū)情況

中科院分區(qū):

  • 大類分區(qū):綜合性期刊 1區(qū)

  • 小類分區(qū):綜合性期刊 1區(qū)

  • TOP期刊:是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JCR分區(qū):

  • MULTIDISCIPLINARY SCIENCES(多學科科學):1區(qū)

二、影響因子、發(fā)文量

據最新數(shù)據顯示,《Chinese Science Bulletin-Chinese》期刊的最新影響因子為1.1。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據最新數(shù)據顯示,《Chinese Science Bulletin-Chinese》期刊的最新發(fā)文量為396?!禖hinese Science Bulletin-Chinese》期刊近年發(fā)文量呈現(xiàn)波動上升趨勢,2022年OA轉型和審稿流程改革后增速顯著。盡管存在“灌水”爭議,但其高被引論文比例和穩(wěn)定的拒稿率表明質量未明顯下滑。未來若能通過子刊分拆和學科深耕維持增速,有望成為國內綜合類期刊的標桿。


審稿周期:平均 1—2 個月

版面費:每個黑白頁面的頁面費用為 600 元人民幣或 100 美元;彩色頁面的費用取決于頁面總數(shù)(每頁 800-1000 人民幣)。當頁碼小于 3 或等于 3 時,一頁費用為 1000 人民幣或 150 美元;當頁碼大于 3 以上時,一頁費用為 800 人民幣或 100 美元

自引率:18.2%

國人發(fā)文狀況:占比 96.21%


發(fā)文量變化趨勢分析

  1. 總體波動上升

  • 2019–2020年小幅下降

    可能與疫情初期全球科研活動放緩有關,2020年非中國作者投稿量減少12%。

  • 2021年后快速反彈

    2021年恢復至疫情前水平,2022年OA轉型后發(fā)文量增長12%,反映政策吸引力。

  • 2023年持續(xù)增長

    預計突破1,200篇,主要得益于“雙盲審+快速通道”政策(2022年實施)。

國內外對比

  • 國內同類期刊

    如《Science China》系列年均發(fā)文量約800–900篇,增速普遍低于3%。

  • 國際綜合期刊

    如《Nature Communications》年均發(fā)文量1,500–1,800篇,但《中國科學通報》聚焦本土研究,差異化明顯。

結構性變化

  • 跨學科論文占比提升

    2023年“人工智能與科學”專欄發(fā)文量同比增長200%,占總量15%。

  • 短篇論文比例增加

    2022年推出“快訊(Letters)”板塊,篇幅縮短至3,000字以內,占比從5%升至18%。

  • 國際合作論文增長

    2023年非中國作者聯(lián)合署名論文占比達35%(2019年為22%)。

三、收稿范圍

1. 收稿范圍

期刊涵蓋自然科學各領域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主要包括(但不限于):

  • 數(shù)理科學(數(shù)學、物理學、力學等)

  • 化學與化工 ? 生命科學(生物學、農學、醫(yī)學等)

  • 地球科學(地質學、地理學、大氣科學等)

  • 材料科學

  • 信息科學(計算機、人工智能等)

  • 工程與技術

特點:

  • 注重原創(chuàng)性、前沿性研究成果,尤其是具有跨學科意義的論文。

  • 中文版(《Chinese Science Bulletin-Chinese》)主要面向中文讀者,而英文版(《Chinese Science Bulletin》)側重國際傳播。

2. 投稿類型 通常包括:

  • 研究論文(Article)

  • 綜述(Review)

  • 快報(Short Communication)

  • 評述(Perspective)

3. 官網與投稿指南

  • 英文版官網:http://www.scichina.com

  • 中文版官網:可通過中國科學院或知網(CNKI)查詢。

  • 投稿系統(tǒng):建議通過期刊官網的“投稿指南”或“Author Instructions”確認具體格式要求。

4. 注意事項

  • 中文版和英文版的收稿范圍類似,但語言和讀者群體不同,需根據目標受眾選擇。

  • 近年來國內綜合性期刊更鼓勵交叉學科或國家重大戰(zhàn)略需求相關的研究(如碳中和、人工智能等)。

四、編委會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Chinese》期刊編委會陣容強大,匯聚了自然科學各領域的頂尖專家學者。他們在各自的專業(yè)領域具有深厚的學術造詣和豐富的科研經驗,能夠為期刊的學術質量把關,確保期刊發(fā)表的文章具有較高的水平和影響力。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 主編:高福

  • 副主編:高原寧、韓布興、陳發(fā)虎、劉忠范、朱冰、王杉

  • 工程科學編委:戴振東、丁漢、傅旭東等 22 人。

  • 化學編委:陳玲、陳擁軍、鄧偉僑等 27 人。

  • 材料科學編委:陳克新、陳立桅、陳學思等 21 人。

  • 理學 / 力學 / 天文學編委:蔡榮根、陳偉球、陳志堅等 21 人。

  • 地球科學編委:柴育成、戴永久、鄧成龍等 22 人。

  • 生命科學與醫(yī)學編委:白永飛、董爾丹、馮友軍等 26 人。

由于公眾號改版,為防錯過更多資源,給我們加個星標

說明:來源:本文來源于網絡整理,如需轉載,請在開頭注明來源。僅供學習交流分享使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只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公眾號立場。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Hilib oy)刪除,感謝支持!也歡迎有興趣的朋友分享、投稿、申請轉載、互開長白。

了解更多信息

↓↓↓歡迎點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