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三萬里》的票房18.24億,在動畫電影里也是佼佼者。
為什么他比不上《哪吒2》,在我看來,和故事與作品的面向觀眾不同。
一部電影想讓所有的人都走進(jìn)電影院,他必須給所有進(jìn)電影院的人都提供情緒價值。
就拿《哪吒2》說事,雖然他脫胎于《封神演義》,但他沒有描述封神那龐大的世界觀,只圍繞陳塘關(guān)和哪吒、敖丙這一對CP展開,情節(jié)簡單,對小孩子來說,很容易接受。

面對小孩子,哪吒的說法,還有一些高等人看不慣的“屎尿屁”梗,收獲了大量兒童的好感,他們跟著模仿,這也是成功的一部分。
屎尿屁雖然三俗,但對于所有層次的人來說,都是可以理解的玩笑。
對于帶孩子的家長來說,申公豹的角色轉(zhuǎn)變,從一個一昧的壞人,就因為了因為不受重視而黑化的小鎮(zhèn)作題家,這個設(shè)定和《人民的名義》里的祁同偉一樣,增加了人物的立體度,給這個角度也增加了一些討論度,更重要的是,小題作題家的身份,對應(yīng)了社會上大多數(shù)的職場打工人。
階級固化,有人出生在羅馬,而有人一生都是牛馬。這種感同身受描述,讓好多人哪怕討厭申公豹,也有點理解他的黑化。

而敖光、敖閆兄妹四人的出場,又引了一波話題。敖光長相帥氣,收獲了一群腐女的小心心。
而敖閆雖然是壞人,但妖媚的長相,更是讓人過目不望。
這一下,腐女的情緒也照顧到了。

而故事里,溢得滿滿的母愛,哪吒敖丙出發(fā)前,殷夫人追著叮囑的樣子,像不像我們出遠(yuǎn)門時,媽媽追著我們說的“一系列廢話”?這一幕哪一個人代入不了?
哪吒中了穿心咒,殷夫人不顧骨針穿破身體的劇痛,也要擁抱哪吒,是不是讓所有人都流了不少的淚?

有感動的地方,有人性的閃光點,再加上土撥鼠、石磯娘娘等一系列搞笑的場面。
可以說,《哪吒2》的爆火,因為他抓住了能進(jìn)電影院的幾代人的痛點,給他們提供了足夠的情緒價值。
而精工細(xì)作,處處的隱喻,又暗合了當(dāng)今的國際形勢。
這樣的片子不爆,他合理嗎?
相對于《哪吒2》,《長安三萬里》在這一方面就有點不夠了。
《長安三萬里》的立意很不錯,故事卻有點成人向。家長們一聽有李白、杜甫、高適,講的是唐代詩人的故事,覺得對孩子的學(xué)習(xí)有益,就帶他們進(jìn)了電影院。
結(jié)果一開局,高適在講故事,高適是誰?貌似他的詩主要是邊塞詩,上課本的并不多,遠(yuǎn)遠(yuǎn)比李杜的知名度。
隨著故事的展開,小孩子會發(fā)現(xiàn),李白就這?杜甫就這?劇情?看不懂啊。
成人向的東西,太多了成人的思考,這對小孩子來說是超綱的。

說不好看吧,長安好漂亮的樣子,柘枝舞跳得很好,但和我又有什么關(guān)系?
李白,喝酒、玩樂,貌似他的人生價值觀也不對啊。
對于一些女性來說,這里面的角色都小眼睛,上身長,小短腿,想粉吧,就這?
這部劇最奇葩的是,處處在描寫李白的偉大,通過劇中視角高適,天天都在夸李白。
但是李白本尊出場,卻是莽撞,將高適當(dāng)成了匪人,如果高適不會武功,開局的一劍就能要了他的命。李白自命不凡,要在黃鶴樓“一鳴驚人”,結(jié)果看到崔大詩人的詩,當(dāng)場被打臉。
高適歷經(jīng)挫折而始終如一,而李白呢?為了向上爬,入贅豪門,在揚州強搶歌女,醉生夢死。
高適看不慣軍中惡習(xí),憤而離開,寫詩諷刺,而李白呢?多年后變成了圓滾滾,后來因為失意又入了道門,一個入道門的儀式,讓我們看到了李白的油膩與笨拙。

杜甫成了李白的無腦粉,李白又自命才高,卻不肯沉下頭做事。雖然李白的形象和歷史上的差距不大,但幾個片段的選擇,還有與高適的強烈對比,卻讓李白成為配角,丑角。
試問這樣的形象,怎么讓小觀眾們對李白的形象認(rèn)可,并認(rèn)真學(xué)習(xí)他們的詩句呢。
在文中,為了配合李白的《將進(jìn)酒》,導(dǎo)演創(chuàng)造了一個個綺麗的大場面,但大場面的落地,卻是幾個“詩人”在那里醉生死生,一片狼籍?
李白因為支持永王被關(guān),明明是郭子儀搭救的,在片中卻成了高適的功勞,還派了一個童子斥責(zé)李白!關(guān)鍵是李白還唯唯諾諾的認(rèn)可了。滑天下之大稽!
長安三萬里,終成廢墟一片;煌煌盛唐,因為皇帝不作為,奸臣遍地,最終落下歷史的帷幕。
我們印象里那個光芒萬千的詩仙,現(xiàn)實卻是一個醉生夢死,只留下了一篇篇巨作,卻與國與民無益的酒瘋子。
本來可以濃墨描寫的杜甫,卻是一個只混了三次出場的小配角。
相反在歷史上各種鉆營的高適,卻成了甘于平淡,又不忘憂國憂民,還立下大功的英雄。
嚴(yán)武表示:我的功勞呢?怎么被搶了!
郭子儀表示:我才是安史之亂的主角好不!李白是我救的。
作者的移花接木,表面上描寫了一個輝煌、龐大的長安,實際上呢?
這個片子與其叫《長安三萬里》,還不如叫《高十五郎》呢!

總之,這個片子太過成人向,講了太多成人的故事,適合有一些文史知識的藝術(shù)青年,而講的故事卻是在兜售私貨,三觀不能說不正確,至少與主題思想觀是有一定的偏離的。
對于小觀眾來說,講的什么故事?看不懂。
對于普通家長來說,講的什么故事,這些人物和課本里的作者都對得上,但哪一個是?迷迷糊糊,許多本來在詩壇,在歷史上留下濃重一筆的,卻草草而過。
對女性而言,講的是什么?看不懂,有什么有趣的情節(jié)嗎?不知道。
除了貢獻(xiàn)一段柘枝舞,讓網(wǎng)紅們一比一還原之外,也就是那一段充滿奇幻色彩的《將進(jìn)酒》了。
總之,這一部電影是導(dǎo)演和編劇的自我表現(xiàn),通過這一部劇,滿足了他們對歷史的重塑,滿足了他們的“藝術(shù)”感,卻唯獨沒有照顧到觀眾。
這樣的片子,能拿到18億,還是和他講述的那個時代,里面出現(xiàn)的一系列歷史人物有關(guān)。
至于故事本身?不好意思,亮點真G不到。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