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的黑龍江,戰(zhàn)火紛飛,硝煙彌漫。

江橋之戰(zhàn)的戰(zhàn)場上,馬占山帶著他的部隊,憑著手中的槍支和僅剩的糧草,硬生生擋住了日軍的狂攻。

他們拼到最后,彈盡糧絕,仍死守不退。

然而,遠在錦州的張學良,卻始終沒有派出援軍。

馬占山一次次發(fā)出求援電報,換來的卻只是“死守勿退”四個字。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戰(zhàn)士們餓著肚子,拖著疲憊的身軀,在槍林彈雨中拼殺,而援軍卻始終不見蹤影。

最終,黑龍江軍力竭而敗,齊齊哈爾淪陷。

為什么張學良不救?

東北的局勢,從“九一八事變”開始,就已經(jīng)岌岌可危。

日軍的鐵蹄迅速碾過遼寧、吉林,黑龍江成了最后的屏障。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馬占山?jīng)]有退縮,他破壞嫩江大橋,意圖阻止日軍推進。

然而,戰(zhàn)火還是燒到了江橋。

日軍以修橋為名,實則蓄謀進攻。

馬占山只能率部迎戰(zhàn),2700名士兵在江橋擺開陣勢,誓死守衛(wèi)這片土地。

日軍的飛機、坦克、大炮輪番上陣,而黑龍江軍只有步槍和大刀。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戰(zhàn)況慘烈,日軍一次次進攻,一次次被擊退。

可他們的援軍不斷到來,而黑龍江軍的彈藥和糧草卻越來越少。

他們能撐到什么時候?

張學良手里是有兵的,錦州一帶的東北軍足足有十幾萬。

按道理,只要他愿意出手,黑龍江軍至少不會孤軍奮戰(zhàn)。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可問題是,他不動。

馬占山孤立無援,戰(zhàn)士們只能靠意志硬扛著。

到了最后,連飯都吃不上了,戰(zhàn)士們餓得眼冒金星,依然握緊武器沖鋒。

即便如此,張學良依然沒有派兵。

馬占山再度求援,得到的回復還是那句“死守勿退”。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四個字,像一塊沉重的石頭,壓在所有人的心頭。

張學良不是不知道局勢危急,他有自己的考量。

他認為,日本不會吞并整個中國,東北已經(jīng)丟了,再打下去,只會讓局勢更糟。

所以,他選擇了“戰(zhàn)略忍讓”。

可問題是,忍讓的代價,是無數(shù)戰(zhàn)士的生命,是大片國土的淪陷。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馬占山和他的士兵流血戰(zhàn)斗,而張學良卻在錦州按兵不動,這樣的對比,實在讓人心寒。

再者,張學良的處境也不容樂觀。

名義上,他是東北的統(tǒng)帥,可實際上,他要聽命于南京政府。

南京政府的態(tài)度,決定了他的行動。

而南京那邊,根本不想和日本正面沖突。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當時的國民政府,面對日本的步步緊逼,采取的是不抵抗政策。

張學良若是貿(mào)然出兵,可能不僅救不了馬占山,自己也會陷入更大的麻煩。

于是,他選擇了觀望,選擇了等待,最終,等來了東北的徹底淪陷。

馬占山?jīng)]有等來援軍,他的部隊戰(zhàn)至最后,傷亡慘重。

江橋失守,齊齊哈爾淪陷,而他只能帶著殘部撤退。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后來,他又試圖反攻,想要收復失地,可終究寡不敵眾。

最終,他不得不退入蘇聯(lián),結(jié)束了這場慘烈的抗戰(zhàn)。

而張學良,雖未直接參與這場戰(zhàn)斗,卻因袖手旁觀,背負了沉重的罵名。

多年后,張學良回憶起這段歷史,說自己當時沒認清日本的真正意圖。

他以為日本只是想占領(lǐng)東北,并不會繼續(xù)擴張,所以不想刺激他們,不愿擴大沖突。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但歷史證明,他的判斷錯了。

日本的野心遠不止東北,他們的目標,是整個中國。

張學良的忍讓,換來的不是和平,而是更大的侵略。

有人說,歷史沒有如果,但如果當年張學良出兵,東北的局勢會不會有所不同?如果他選擇了抵抗,馬占山會不會不用孤軍奮戰(zhàn)?這些問題,或許永遠沒有答案。

但可以肯定的是,在那場戰(zhàn)火紛飛的歲月里,馬占山和他的士兵,用血肉之軀,證明了中國人并不是不戰(zhàn)而降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