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視機《大決戰(zhàn)》里,讓杜聿明手指著衛(wèi)立煌的鼻子怒斥,只能說高導高見。
衛(wèi)立煌在國軍中的輩分還是比較高的,也是所謂的國軍五虎將之一,指揮能力在各個階段都有不錯的表現(xiàn),無論是十年內(nèi)戰(zhàn)時期圍攻鄂豫皖蘇區(qū),還是抗戰(zhàn)時期擔任遠征軍總司令,在國軍中都很不錯。
他之所以被派去東北接替陳誠,就是因為他指揮過遠征軍,而在東北的國軍部隊主要就是遠征軍為主體的部隊。他擔任遠征軍總司令,就是接替的陳誠,去東北也是接替陳誠。
這個很正常,不光在國軍中是這樣,解放軍這邊其實也是一樣的。在給一個部隊派高級指揮員的時候,都需要考慮資歷、過往經(jīng)歷中是否和這個部隊有聯(lián)系等等,不太直接空降一個高級將領來指揮他完全不熟悉的部隊。
就算是被派去指揮完全不熟悉的部隊,有條件的情況下,也會帶一些自己熟悉的將領,關鍵時刻能頂?shù)蒙稀?/p>
比如長征一方面軍和四方面軍會師之后,就曾考慮過派劉伯承和徐向前換一下工作,雖然后來沒有換,但后來組建援西軍的時候,部隊是原四方面軍的部隊為主,指揮就是劉伯承。后來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劉伯承也就直接出任129師師長了。
杜聿明的資歷不僅不如衛(wèi)立煌,比羅卓英也是要差一截的。遠征軍第一期出征緬甸的時候,派的總司令就是羅卓英,杜聿明是副總司令,但實際上是他負責指揮,這也是因為當時預定的主力作戰(zhàn)部隊是第五軍,而第五軍是在杜聿明手上組建起來的,所以他比較合適。
也是因為杜聿明資歷尚淺,不能獨擋方面,所以在解放戰(zhàn)爭剛開始搶占東北的時候,他只擔任東北保安司令,負責軍事指揮,但行政上另派了熊式輝。陳誠到東北之后就是黨政軍一把抓了,衛(wèi)立煌到東北也是直接就當東北剿總司令,也是黨政軍一把抓。
在出遼西的問題上,廖耀湘不肯出遼西,其實問題也不在衛(wèi)立煌身上,如果廖耀湘愿意出遼西,衛(wèi)立煌下不下令都會出,如果廖耀湘不肯去,衛(wèi)立煌就算是下命令,也沒什么用。廖耀湘從遠征軍開始,跟杜聿明的關系要比跟衛(wèi)立煌密切多了。
衛(wèi)立煌只是在拒絕出遼西的問題上,支持了廖耀湘的意見,但倆人的想法并不一樣。衛(wèi)立煌想的是固守沈陽待變,而廖耀湘想的是出營口,方便隨時從海上逃走。所以,廖耀湘兵團在遼西走廊被打亂之后,下面的部隊聯(lián)系到衛(wèi)立煌,衛(wèi)立煌給的命令也是直接往沈陽撤退。
杜聿明最多也就是跟衛(wèi)立煌商量,看能不能一起勸廖耀湘出遼西,衛(wèi)立煌不同意也就算了。就算衛(wèi)立煌不同意,杜聿明也不會很強硬地要求衛(wèi)立煌這么做,他也沒這個權限,資歷上更不用說。
更何況,杜聿明的性格也沒有這么強勢,極少與上級直接發(fā)生沖突,除了在緬甸和史迪威沖突之外,這還是因為有常公的親自指示。
杜聿明被臨時抓差去東北的時候,東北已經(jīng)成了死局,杜聿明其實也并不強求廖耀湘兵團直接出遼西去反攻錦州,所以他也沒有必要和衛(wèi)立煌當面吵架。
這和他到徐州之后的第一個想法被劉峙否決之后,他也沒有堅持是一樣的。他認為應該暫時不去增援黃百韜兵團,而應該讓邱清泉和李彌兩個兵團尾追中野,但劉峙認為不增援黃百韜兵團無法對上面交代,他也就放棄了。
因為當時國軍的情報已經(jīng)非常差,他自己也無法從這些情報里判斷解放軍的主要意圖到底是什么,只是從常識出發(fā),覺得不可能到處都是解放軍主力。他自己也覺得,如果去追中野沒追上,黃百韜兵團也完了,他對上面也沒法交代。
所以,讓杜聿明去和衛(wèi)立煌吵架,雖然看著好像有點戲劇沖突,但其實是反映出了高導這個團隊完全沒有常識,就硬上了。就像他之前拍三國,編劇朱蘇進說他沒看過《三國演義》卻安排了關羽張飛懷疑諸葛亮一樣,都是自作聰明。
這個劇里類似的牛頭不對馬嘴的事情還有不少,比如安排杜聿明把傅作義稱呼為宜生兄,就是很滑稽的。
當然,類似的情況也很多,比如《大明風華》其實還不錯,但給朱棣手下的將領安排的名字特別搞笑,是平安盛庸,還讓這倆以靖難老臣的身份去勸朱棣,不要釋放靖難遺孤,也不知道編劇咋想的,是不是沒看過這倆人的基本事跡?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