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嘍,大家好,我是禾禾媽~

前幾天跟朋友一起帶孩子去春游,她家孩子14歲,我家孩子9歲。

一起玩的時候,我發(fā)現(xiàn)了一個有意思的現(xiàn)象,那就是她家女兒整個游玩的過程中,都不愿意跟她媽媽待在一起。

朋友想拉著女兒與我們一起拍張合照,她也一臉不耐煩,直接躲開了,嘴里還嘟囔著:“別老拉著我,煩死了!”

朋友讓她跟自己一起走,她也是滿臉不情愿,。

反觀我家女兒,一直黏在我身邊,拉著我的手,一會兒問這一會兒問那,特別依賴。

懸殊的對比,讓朋友特別失落,忍不住跟我吐槽:“以前她也很黏我,現(xiàn)在不知道怎么回事對我‘百般嫌棄’?!?/p>

看著她無奈的模樣,我想起不少父母都有類似困擾。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01 孩子到了青春期,為啥 “最討厭” 媽媽呢?

這背后其實有著深刻的心理學原因,每一條都很現(xiàn)實,也讓家長們有些扎心 。

第一,媽媽是操心最多的人

心理學家埃里克·埃里克森的心理社會發(fā)展理論認為:

青春期的核心任務是建立“自我認同”,在這一階段的孩子,會強烈的追求獨立和自我表達。

到了青春期,孩子的自我意識逐漸覺醒,開始想要獨立,不想父母管太多。

然而,作為最愛孩子的媽媽,往往比其他人更關心孩子,總擔心孩子走歪路,操的心自然比其他人要多。

比如,上面我提到的那位朋友,平時就總是事無巨細地叮囑女兒。從早上穿什么衣服,到晚上幾點睡覺,樣樣都要管。

即使是跟我們一起春游,還一直嘮叨女兒要多喝水、別亂跑。女兒本想享受自由,卻被媽媽管得喘不過氣,自然不耐煩。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第二,媽媽更容易情緒化

受多種原因的影響,在家庭中,媽媽通常比爸爸更容易情緒化。

比如,女性的大腦中的杏仁核(處理情緒的部分)、海馬區(qū)(處理記憶和情感相關的區(qū)域)比男性更活躍、敏感。

再比如,女性的在經期前后、孕后、更年期等時刻,容易受荷爾蒙的影響,產生較大的情緒波動。

所以,媽媽在照顧孩子或者料理家務時,較容易情緒化,會在不經意間將負面情緒傳遞給孩子。

依戀理論指出:父母的情感反應方式直接影響孩子的依戀模式。

青春期的孩子本就非常敏感,需要更多的尊重和理解,媽媽情緒化或控制性的行為,往往適得其反,導致孩子對媽媽產生反感。

第三,孩子在尋找自我認同

吉諾特博士曾說過:"青春期的孩子注定要反抗權威、反抗習俗,這是為了學習和成長而必須要經受的。"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同樣是操心多、情緒化的媽媽,青春期前的孩子之所以黏著媽媽,是因為那個階段的孩子自我意識還未覺醒,高度依賴媽媽,將媽媽的行為視作關懷與愛,自然不會心生反感。

但是,到了青春期,孩子就要經歷一場關于自我身份的探索,他們開始關心 “我是誰”“我想成為怎樣的人”“我與他人有何不同”等問題。

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急需擺脫過往對媽媽的過度依賴,借助對媽媽權威的挑戰(zhàn),來確立獨特的自我價值,從而在心理層面真正走向獨立 。

此時,媽媽過度的操心與情緒化,在他們眼中便成了干涉與壓力,態(tài)度自然會發(fā)生一百八十度大轉變。

02 媽媽該怎么做?

第一,學會“退一步”的藝術

青春期是孩子從具體運算思維向形式運算思維過渡的關鍵時期,他們開始能夠進行抽象邏輯推理,并尋求更廣泛的社交認同。

這時候對孩子管得太嚴,啥都替孩子做,孩子就沒機會去探索自己是誰、能干啥,也很難學會獨立。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知名教育家朱永新在其著作《未來學校:重新定義教育》一書中提到,家長在孩子進入青春期后要學會“退一步”的藝術,即不再事無巨細地安排孩子的生活,而是給予他們選擇權和決策權。

比如,讓孩子自己決定周末的活動安排或學習計劃的制定。

這樣做不僅增強了孩子的責任感,也促進了親子間的信任和尊重。

第二,學學“‘I’信息溝通法”

“‘I’信息溝通法”是由美國心理學家托馬斯·戈登提出的一種正面溝通方法。

該方法倡導父母在溝通時,以“我”作為出發(fā)點,用“我”開頭的句子來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而不是指責孩子。

比如,“我感到擔心,因為看到你晚上熬夜學習,我希望我們能一起找到更健康的作息方式。”

實踐證明這種方法更易讓孩子接受意見,增進親子間理解,巧妙化解青春期親子溝通難題 。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第三,學學“積極傾聽”技巧

卡爾·羅杰斯的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為,個體具有自我實現(xiàn)的潛能,而一個無條件積極關注的環(huán)境是促進這一潛能實現(xiàn)的關鍵。

正面管教創(chuàng)始人、家庭教育專家簡·尼爾森曾分享過一個“積極傾聽”技巧。

即在孩子表達情緒或問題時,家長需全神貫注地聽,用簡單的語句如“聽起來你感到...”,來反饋孩子的感受,避免立即給出建議或解決方案。

比如,孩子抱怨學習壓力大時,家長回應“聽起來你感到很疲憊,這次作業(yè)量似乎讓你有些吃不消”,借此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有效舒緩情緒,為親子溝通營造良好氛圍。

這樣做會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與接納,親子關系自然會更好。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你家孩子進入青春期了嗎?是否也像我朋友的孩子一樣忽然變得很“討厭”你?

歡迎評論區(qū)留下您的言論,供其他有類似需求的家長參考討論。

部分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聯(lián)系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