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李大鵬
出品| 電動公會
悲劇的開始往往毫無征兆。命運伸出手來,把種子埋下,幽秘地笑著,等待開花結果的一天。
2025年3月29日深夜,安徽銅陵德上高速公路上,一輛白色的 小米SU7 ( 參數 丨 圖片 )轎車以116公里/小時的速度疾馳。車內坐著三名年輕女性,24歲的李云(化名)和她的兩位朋友。她們從武漢出發(fā),計劃前往安徽參加一場事業(yè)編考試。然而,這趟旅程的終點,卻成了三個家庭的噩夢。

在車輛撞擊隔離帶水泥樁的瞬間,一場爆燃的烈火吞噬了一切,三名年輕女性乘客不幸遇難。這場悲劇再次引發(fā)公眾對新能源汽車安全性的質疑,更將智能駕駛技術、車輛應急機制與行業(yè)監(jiān)管推至風口浪尖。
01一份精確到秒的報告
對于這場事故來說,其慘烈不僅在于生命的消逝,更因其被智能汽車系統(tǒng)全程記錄,像是一場被技術“直播”的死亡事件。

根據小米公司公布的車輛數據,事故時間線如下:
- 22:27:17:車輛激活NOA(Navigate on Autopilot)智能輔助駕駛系統(tǒng),車速116km/h;
- 22:28:17:系統(tǒng)檢測到駕駛員輕度分心并發(fā)出報警;
- 22:36:48:系統(tǒng)再次提示“請手握方向盤”;
- 22:44:24:NOA檢測到前方施工路段障礙物,發(fā)出減速請求并開始制動;
- 22:44:25:駕駛員接管車輛,轉向并持續(xù)減速至97km/h;
- 22:44:26-28:車輛與隔離帶水泥樁碰撞,觸發(fā)緊急呼叫(Ecall);
- 22:44:39:救援系統(tǒng)確認事故并報警;
- 23:00許:急救人員抵達現場,但三名乘客已無生還可能。
從時間線上可以看到,當晚22時27分,李云開啟了車輛的NOA智能輔助駕駛功能,車速穩(wěn)定在116km/h。隨后的17分鐘內,系統(tǒng)多次發(fā)出警告。從“輕度分心報警”到“請手握方向盤”,再到“前方有障礙”的減速提示。
這些冰冷的記錄,像一串串代碼般刻畫出死亡逼近的倒計時。
22時44分24秒,系統(tǒng)檢測到前方施工路障,開始自動減速。一秒鐘后,駕駛員接管車輛,向左轉向22度,制動踏板踩下31%。但此時的車速仍有97km/h。兩秒后,車輛與水泥護欄發(fā)生劇烈碰撞,車頭瞬間變形,電池組爆燃,火舌從底盤噴涌而出。
從碰撞到烈焰吞噬全車,僅用了不到三分鐘。車載ECALL緊急呼叫系統(tǒng)在碰撞后4秒觸發(fā),22時44分39秒接通救援,但此時前排兩人已被大火包圍。當120急救車在23時許抵達時,前排乘客的遺體已碳化,后排一人雖被拖出車外,但因嚴重燒傷最終不治。一位華瑞醫(yī)院的工作人員描述:“前排兩人被燒得只剩下骨架?!?/p>
李云的父母在武漢家中收到女兒車輛碰撞的實時推送時,尚不知曉這竟是最后的訣別。綁定車輛的手機APP顯示:“3月29日22:44,您的車輛發(fā)生碰撞?!彼麄冞B夜驅車趕往安徽,卻在殯儀館見到了女兒的遺體。
家屬在悲痛中質疑,為何碰撞后車門鎖死?為何電池會瞬間爆燃?
諷刺的是,事故車登記在李云男友名下,因為學生身份無法貸款購車,這個法律細節(jié)竟成了家屬與小米溝通的障礙。
02在灰燼中尋找答案
小米公司發(fā)布的長達千字的事故報告,將碰撞過程切割成0.5秒為單位的時間切片。從NOA激活到方向盤轉角22.0625度,從制動踏板開度31%到38%。這份充滿工程師思維的報告,卻被輿論批評為“用數據回避人性”。
很多網友尖銳指出:“97km/h的碰撞速度是否符合安全設計標準?為何系統(tǒng)預警后減速仍不足以避免事故?”這起事件也引發(fā)外界對智能駕駛系統(tǒng)“能力邊界”的討論。小米SU7搭載的智駕系統(tǒng)在標準路況下表現穩(wěn)定,但其對突發(fā)復雜場景的應對能力存疑。
從數據可見,事故發(fā)生于駕駛員接管車輛后的短暫時間內。盡管系統(tǒng)提前預警并減速,但面對施工改道的復雜路況(逆向車道臨時開放),車輛最終未能規(guī)避碰撞。
此次事故中,施工路段的路障與逆向車道改道屬于非標路況,盡管車輛在1.1公里前就檢測到施工路障并開始減速,但未提前切換車道或更早要求駕駛員接管。
數據顯示,將控制權交還駕駛員時,剩余反應時間僅有2秒,留給駕駛員的反應時間極為有限。這讓人質疑,當智能系統(tǒng)判斷風險超出處理能力時,是否應該強制停車而非依賴人類接管?
而這也暴露了當前L2級輔助駕駛技術的局限性,過度依賴駕駛員監(jiān)控,卻未能在極端場景下提供足夠冗余的安全機制。

此外,小米汽車在技術路線上的潛在缺陷,也讓公眾對新能源車企“性能優(yōu)先”策略的深度反思。
小米SU7自上市以來,其“零百加速2.78秒”“最高時速265km/h”等參數被作為核心賣點反復強調。然而,此次事故揭示了一個致命矛盾,在高速場景下,動力系統(tǒng)的激進調校與車輛動態(tài)穩(wěn)定性控制之間存在明顯斷層。
從事故數據看,駕駛員接管時方向盤轉角(左22.06度后右1.06度)和制動踏板開度(31%至38%)的劇烈波動,直接反映出車輛在緊急避障時的操控極限可能被低估。
這與2024年9月南京南站事故中SU7失控撞向隔離帶的現象形成呼應,彼時車輛同樣因高速轉向不足導致碰撞,雖未爆燃但已暴露底盤調校的薄弱環(huán)節(jié)。

小米SU7還存在電池防護與車門應急設計爭議,這也是遇難家屬提出質疑的核心:為何碰撞后車門鎖死?為何電池會瞬間爆燃?
事故車輛為小米SU7標準版,搭載磷酸鐵鋰電池。碰撞后電池包受損導致熱失控,火勢迅速蔓延。盡管小米官方強調車門配備機械應急拉手,斷電后可手動解鎖,但家屬質疑“車門鎖死致乘客被困”。
這一矛盾指向兩個問題,一是電池防護設計是否達標?高速碰撞下,電池包的物理結構強度、熱隔離技術能否有效阻燃;二是應急裝置的可操作性,機械拉手的位置,比如設置在車門儲物格下方,是否直觀易用?乘客是否接受過相關培訓?

雖然小米強調機械拉手的設計符合國標,但事故暴露了現實場景的復雜性,在劇烈碰撞導致的變形、煙霧、恐慌中,乘客很難冷靜找到隱藏在內飾板下的拉手。日本JNCAP碰撞測試顯示,電動車起火后留給乘員的逃生時間平均不足60秒。
現場視頻中,SU7的電池包在碰撞后30秒內發(fā)生熱失控,火勢迅速蔓延至全車。這與小米宣傳的“14層硬核防護”形成刺眼對比。當前動力電池在高速碰撞下的爆燃風險仍是行業(yè)難題,但車企是否在營銷中過度淡化這一風險?

03小米汽車的責任邊界
這場事故,可以說撕開了智能汽車時代的殘酷真相,當算法、電池、金屬框架的組合體以百公里時速奔馳時,任何細微的設計缺陷都可能被放大成致命陷阱。
而比技術缺陷更可怕的,是資本對風險的有選擇披露。比如小米在發(fā)布會上用56分鐘講解自動駕駛,卻只用30秒帶過電池安全測試。

若調查證實事故主因為車輛設計缺陷,如智能駕駛系統(tǒng)故障、電池安全或車門解鎖機制,小米需承擔產品責任。但目前尚無直接證據表明車輛存在系統(tǒng)性故障。小米的初步回應顯示,其通過數據配合調查的態(tài)度較為積極。但事故車輛由非車主駕駛,是否存在超速、違規(guī)操作等人為因素,仍需警方進一步厘清。
值得注意的是,銅陵市應急管理局將事故定性為“單方交通事故”,但這不能消解車企在產品安全基準線上的義務。正如2018年特斯拉Autopilot致死案所確立的判例:即便駕駛員存在操作失誤,車企仍需為系統(tǒng)可預見風險承擔責任。
比如,NOA系統(tǒng)在復雜路況下的決策缺陷屬于算法設計缺陷,車企需為過度宣傳輔助駕駛能力導致用戶依賴負責;動力系統(tǒng)與底盤調校的失衡、電池包結構強度的不足,構成產品設計缺陷的直接證據;在營銷中將“性能參數”置于“安全冗余”之上,客觀上誘導了用戶的風險駕駛行為。
小米SU7事故是一面鏡子,映照出新能源汽車行業(yè)在狂奔中的隱憂。無論是車企、監(jiān)管部門還是用戶,均需重新審視技術發(fā)展的倫理邊界。智能駕駛的終極目標不是替代人類,而是守護生命。唯有將安全置于商業(yè)利益之上,通過技術迭代、制度完善與人文關懷的三重努力,方能真正實現“科技普惠”的承諾。
當殯儀館的冰柜封存了三個年輕生命,當小米股票因事故曝光當日下跌5.7%,這場悲劇早已超越普通交通事故的范疇。它是一面照妖鏡,映出智能汽車狂飆突進背后的安全赤字;它更是一記警鐘,提醒我們在技術崇拜的盛宴中,對生命的敬畏永遠不該退席。
尼采在《悲劇的誕生》中寫過這樣一段話:?
?“就算人生是出悲劇,我們要有聲有色地演這出悲??;就算人生是個夢,我們也要有滋有味地做這個夢,不要失掉了夢的情致和樂趣?!?/p>
面對三個鮮活生命的隕落,此時的小米汽車不該只用數據回避人性,而它的創(chuàng)始人更不該沉默不語。
截至我們發(fā)稿,小米汽車創(chuàng)始人雷軍對這起事故造成的悲劇首次回應。以下為回應全文:
29日晚上的這起事故,我的心情非常沉重。三位年輕女孩不幸離世,這樣的消息,對她們的家人、朋友,乃至我們每一個人,都是難以承受的悲痛。我代表小米,表示最深切的哀悼,也向她們的家人致以誠摯的慰問
我們團隊第一時間成立了專項小組,30日趕赴了現場,31日配合警方調取并提交了我們掌握的車輛數據。
由于事故還在調查,我們一直沒有接觸到事故車,很多問題此刻還沒有辦法回答。
等到此時,我覺得我不應該再等了,我必須站出來,代表小米承諾:無論發(fā)生什么,小米都不會回避,我們將持續(xù)配合警方調查,跟進事情處理的進展,并盡最大努力回應家屬和社會關心的問題。
謝謝大家的關注和批評,你們說的每一句話,我們都聽見了,記下了,我們會用行動回答大家的問題。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