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話題聊回李家的港口買賣。

不出意外的是,買賣被叫停了(原計劃4月2日交割,被叫停后暫無新的時間表透露),或許審查的時間跨度足夠讓97歲的李超人重新思考人生。

雖然老李暫且還談不上翻車,但是“商業(yè)鬼才”怕是已經變成“提線木偶”了,至少沒辦法打著“我只是個商人”的旗號為所欲為。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場面像極了賭桌上梭哈的賭徒,突然被荷官按住手腕查老千——手心里攥著的籌碼,到底是真金白銀還是泡沫塑料,現在得先過驗鈔機這道坎。

老李畢竟是老江湖,鬧出這么大的動靜還是一聲不吭,可是長和集團的舉動卻顯示出了不尋常的躁動。

港口交易被叫停后,長和突然發(fā)出了公告強調“還沒打算賣電訊業(yè)務”,頗有幾分此地無銀三百兩的味道——難不成有人向你詢價了?

3月31日早上,李嘉誠旗下長和在港交所公告稱,董事會知悉最近與可能分拆本公司全球電訊資產及業(yè)務有關的若干媒體報道。

本集團不時接獲建議并探索及評估可供考慮之機會,藉以提升股東的長遠價值,包括與本公司全球電訊業(yè)務之資產及運營相關的可能交易(包括分拆上市)。

于本公告日期,董事會未有就本公司全球電訊業(yè)務有關的任何交易作出決定。

本公司股東及潛在投資者謹請注意,目前并不確定是否將會進行任何交易。

表面上看,長和是在對著空氣自證清白,實際上恐怕里面藏著三重打算。

第一重打算,是輿論滅火。當“賣港”爭議演變成全民聲討的時候,電訊業(yè)務聲明不過是轉移視線的煙霧彈。比起被罵"遞刀者",先保住內地市場才是真金白銀。

第二重打算,是切割保命。次子李澤楷長和集團劃清界限的傳聞,暴露出李氏家族“雞蛋分籃”的避險策略。我不由得想起了《雍正王朝》里分頭下注的佟國維,當所有的人都在押寶八阿哥時,他卻讓隆科多去燒四阿哥胤禛的冷灶。只是如今李家這招在審查風暴面前,頗有幾分“掩耳盜鈴”的黑色幽默。

第三重打算,是政策揣摩。從秘密簽約到被迫暫緩,長和顯然誤判了監(jiān)管決心。此刻的公告不過是亡羊補牢,試圖用態(tài)度換空間——畢竟內地企業(yè)集體暫緩合作的威懾,可比190億美元更讓老李肝顫。

只是可惜,早知如此,何必當初呢?

如今老李的深陷被動的局面,恰似精心布局的圍棋大師突然發(fā)現棋盤被裁判端走。當初打著“純粹商業(yè)行為”的旗號暗度陳倉,卻忘了在百年變局中,沒有哪筆千億交易能真正脫離國家利益的紅線。

在港媒曝出交易涉及美國財團的時候,這場買賣就從資產負債表上的數字游戲,升級成了地緣政治的籌碼博弈。李家自以為是的“閃電戰(zhàn)”策略,在審查的重錘下碎成一地雞毛,不得不讓人感慨一句:

在商場上“吃獨食”,恐怕難免有噎住的一天。

不知道老李會如何評價自己發(fā)財的原因,在外人眼中,老李的致勝法寶大概會是貼著法律的邊兒走:只要法律沒禁止,怎么賺錢怎么來,哪怕招來滿世界罵名也無所謂。

肯定會有人反駁——你只損老李見錢眼開,怎么不說他捐了多少錢出來呢?

嘿,老李捐錢出來,不還是給他們李家刷聲望嗎?老李捐錢不題姓名,但滿篇都是他的報道,您說這里面藏著幾個意思?

很多事情分析得太透就沒意思了,但把“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條信念踐行到極致的,老李絕對能站到前排。

其實所謂的商業(yè)競爭,最終比拼的不是財力、智力、能力,而是做人的底限。一個人的底限越低,他能波及到的“業(yè)務范圍”就越廣,進而更有希望找到競爭對手更少的領域——做別人不能做、不敢做、不想做、不愿做的事。

幾個條件疊在一起,答案無非一句話:

做為人所不齒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