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在公關】設為“星標?”
第一時間收到公關知識
我是不愛開車的姚素馨
來自相當惜命的啊嘿噠公關
昨天開始,指導小米做公關的人,全網都是。
不摻和了。
我們說點別的,嘗試拆解一下,誰在神化“智駕”,如何在輿論場中塑造出“智駕很安全”、“智駕比你開得好”、“開了智駕,人就不用管了”的整體氛圍,并且導致這么多人真的信了“智駕已經可以代替人駕”。
掌握傳播技術的人,如果沒有道德底線,會害死人的。字面意思。
01
根據駕駛者母親的敘述,這是一個很相信智駕的、會把自己的命交給智駕的小姑娘。

警方發(fā)的、有權威性的事故認定結果還沒出來,關于爆燃、電池、門把手的說法,目前全部都是猜測,沒有可信度。
智駕部分,根據公布過的信息,個人認為可能是這樣的類似路況。

對于不開車的同學,或者不用智駕的同學,或許不太容易理解。
這里,我們不討論智駕系統(tǒng)留給駕駛者的反應時間夠不夠,駕駛者是否具備足夠的開車技術避開障礙活下來,只說一個簡單結論:
這個施工狀態(tài),駕駛者在5公里之外就能看到警示標志,并且持續(xù)減速。但,很多車的智駕系統(tǒng),識別、處理不了這個狀況。
那么,如此信任智駕、把命都交給智駕的駕駛者們,知道目前智駕的普遍水平嗎?
02
先說“智駕”到底什么水平?
把實際上的狀況搞明白,再對比怎么傳播的,才能看出用了哪些手段與技術,扔掉了哪些心肝脾肺腎。
我盡量用不開車同學也能明白的方式來做描述。主要有2個表現(xiàn):
一方面,感知系統(tǒng)和決策系統(tǒng)還不成熟。
另一方面,現(xiàn)實中存在大量“極端工況”。
03
感知系統(tǒng),最簡單的,要能發(fā)現(xiàn)路上有什么鬼東西。發(fā)現(xiàn)都發(fā)現(xiàn)不了,還說聊什么處置。
俗稱“智駕最怕的就是遇到不認識的東西”。
多么神奇的東西導致智駕都不認識呢?
這叫雪糕筒。

這叫水馬。

老神奇了。很多車的智駕,識別不了。
是的,它!不!認!識!
在小米自己的公告里,也說:不響應錐桶、水馬、石頭、動物。

嗯,“不響應”,是會用詞的。
04
再來,即便精準感知,也不一定能正確決策。
正確決策,先要有充足的算法算力支撐。不展開了,也可以用一句話概括,特別便宜的車,即便配了智駕,也是個腦子不太好的。因為成本有限。
它腦子不夠使,你還信它?
正確決策,還要有足夠的海量數據訓練。提醒大家,各家車企的智駕系統(tǒng),都是自己弄自己的,數據也不打通。目前的使用者都在幫著訓練呢。
05
至于也許是更難突破的“極端工況”,我自己開車的時候,遇到助動車和行人,脾氣賊好,畢恭畢敬,比對金主爸爸們還上心呢。
因為他們可以肆無忌憚、為所欲為。
人的判斷,是加入了“他可能是個神經病”的預留;車的判斷,基本上是按照發(fā)生概率做決策的。
因此,遇上個250,智駕也會失靈。

我不是說人駕就能避開所有問題。我只是說,車,千算萬算,也算不出神經病。
06
智能駕駛目前只能說是“初級階段”的水平。
總結一下:眼神一般(感知系統(tǒng)不成熟)、腦子一般(決策系統(tǒng)不成熟),練習不夠(缺乏海量數據訓練),也沒有足夠的“社會經驗”(誤判極端情況)。
再次強調,智駕本身不是“騙人的”,也不是毫無用處。我自己開車時候也開智駕,能省力不少的。
但是,智能駕駛還只是個孩子,離開“絕對安全”,還有十萬八千里。
除非你自己就是馬路殺手級別的,完全交給智駕,誰殺不是殺呢。但凡有點開車技能的,都不至于把命托付給智駕。
情況說完,正式討論之前,套個盾哈,這篇內容,不針對某家車企,下面提到的所有企業(yè)名字,只是為了示意。
我們聊的是輿論如何影響公眾,明明不是,怎么能顯得那么厲害呢?
對于智駕的“過分信賴”,是怎么導致的?
誰推動的?
誰在傳播?
誰受益呢?
誰倒霉呢?
07
今年以來,高階智駕、智駕平權幾乎是所有車企的傳播重點。
在新車發(fā)布會上,不止一家車企展示過雙手脫離方向盤的駕駛畫面。
日常,發(fā)點微博,更是家常便飯。
極氪家的“極致安全的全場景高階智駕”。

極氪品牌名里面有個“極”,很多傳播內容都圍繞“極”做文章。“極致安全”這種話說起來完全不打磕巴。
廣汽本田家的“毫秒級風險預判主動干預”。
全維立體守護,我還以為是說衛(wèi)生巾呢。

不止是這兩家這樣寫,其他家也差不多。
08
除了車企的官方視角,還有大量“第三方”的垂媒、車評人,大量輸出智駕牛逼的內容。


09
把“智駕”作為噱頭,作妖網紅的各種視頻內容也很有流量。
車主高速上自動駕駛時,方向盤上插了一瓶飲料,蓋被睡覺。

高速上直接躺著開車。

你都不好說他是在作妖,還是在作死。還是把信了他的人作死。
10
還有更具說服力的“真實用戶體驗”。
車主們在宣傳自家愛豆,啊,不是,自家車的時候,也是不遺余力的。


11
除了不同群體都會下場,表現(xiàn)形式也很豐富多彩。
作妖網紅的切片,這是最樸素的了。
日常各種測評,都是大手筆的。


12
搞比賽也是得心應手。


有的比賽還會強調:涵蓋了城市鬧市區(qū)、復雜高架路網、無保護大曲率匝道等極端場景,全面檢驗車輛的導航精度、NOA領航流暢度、紅綠燈響應速度等11項基礎能力,并將通勤效率與人工接管次數作為關鍵加分項。
反正就是很厲害的樣子。
13
其他行業(yè)撐死了也就是祭天產品經理,新能源車企可以蒙眼CEO。

14
除了前面幾種正向證明,更加不要臉的,就是用“事故”來證明安全。
什么蔚來智能駕駛救命瞬間,AES觸發(fā)都能拯救至少2個家庭。

評論區(qū)的網友友情提醒:喪命瞬間也播下唄,自動駕駛出事故的也不少了。

15
不僅形式多樣,突出智駕能力無敵的切入點,也是各有千秋。相同的是,利用了傳播中的自然聯(lián)想??瓷先]說什么,合法合規(guī),其實存在各種誘導。
公眾,在潛移默化之中,就越來越相信了。
大概整理了比較常見的幾種:
0接管。


0接管的意思,就是泥奏凱,不需要你,它都可以。
幾千公里0接管,你有什么好不放心的?
也就是“解放雙手”被明確禁用在宣傳上了,否則早就讓它開車、你喊freedom了。
16
用數字說話,還能給你算算“高于人駕XX倍的智駕安全。”
特斯拉,是10倍。

蔚來,是20倍。

你想想看,它開比你開,安全20倍,你還開個屁啊,是為了在智駕面前自取其辱么?
17
動不動就說全,場景、方向、目標、障礙物……通通都全。
華為對自家智能駕駛宣傳的是“全場景、全方向、全目標、全天候、全速域”。

華為智駕大師賽冠軍秦風出車禍后,鴻蒙智行官方的回復是:由于對向車輛燈光、前方靜止或低速行駛的工程車輛等局限性場景,未能避免碰撞。
全場景突然就局限起來了……

嵐圖說自己“任何種類障礙物精準識別”,膽子也是真大。

我真的是信了你的邪。
18
強調只是“法規(guī)不允許”。
2024年2月12日,余大嘴在朋友圈曬出了自己從安徽老家駕車返回深圳的經歷。他表示自己從出家門開始就全程一路智能駕駛,“完全沒有事干,很輕松啊”。但“唯一不爽的地方”,是手指頭還要搭在方向盤上,因為法規(guī)要求,不允許長時間離手。

感受到了嗎?只是法規(guī)不允許而已,車是可以的。
19
與“愛國”掛鉤,也很好用。
中國新能源汽車以技術創(chuàng)新為驅動,引領全球智能駕駛的發(fā)展潮流,讓“中國智造”在全球舞臺上大放異彩,開啟智能出行的新紀元。
這種好話,哪家都是張口就來。
太常見了,甚至沒有必要配圖。
20
這么多的傳播內容,誰搞出來的?
這么多的形式與角度,誰想出來的?
有些傳播內容制作起來也挺貴的,誰出錢的?
你們猜呢?
21
國家對于智能駕駛的管理,其實挺嚴格的,也始終沒有松口。
車企在你使用智駕前的提示,是國家強制的。
2021年8月,市場監(jiān)管總局聯(lián)合中央網信辦、工業(yè)和信息化部等部門發(fā)布《關于加強智能網聯(lián)汽車生產企業(yè)及產品準入管理的意見》,其中特別強調L2級及以下系統(tǒng)應標注為“輔助駕駛”,并需在用戶手冊、車輛標識等環(huán)節(jié)提示駕駛人責任。
你見過飯店里擺了“小心地滑”的牌子么?差不多的意思。
《意見》還要求了:“企業(yè)生產具有駕駛輔助功能的汽車產品時,應明確告知車輛功能及性能限制,不得通過虛假宣傳誤導消費者”。
我們可以查到一些處罰案例:
2021年,小鵬汽車,因在宣傳中未明確區(qū)分“XPILOT 3.0”(L2級)與高階自動駕駛功能,被消費者投訴“功能與實際不符”。2021年10月,上海市市場監(jiān)管局要求其整改宣傳材料,增加風險提示。
2022年7月,市場監(jiān)管總局約談特斯拉,指出其官網及展廳對“Autopilot”“Full Self-Driving(FSD)”功能的中文表述(如“完全自動駕駛能力”)存在誤導,違反《廣告法》第4條(真實性原則)和第28條(禁止虛假廣告)。
特斯拉中國官網將“完全自動駕駛能力”改為“完全自動駕駛能力(待監(jiān)管批準)”,并增加免責聲明;線下門店刪除“自動駕駛”宣傳標語,銷售人員被要求統(tǒng)一話術,強調“輔助駕駛”屬性;車輛交付時強制播放安全教育視頻。
2023年,理想汽車在廣告中稱NOA功能“解放雙手”,被北京市監(jiān)局警示,后改為“輔助駕駛需雙手扶方向盤”。
22
這次事故之后,媒體也做了大量報道,強調智駕不夠安全。



這里的媒體,是指綜合媒體。汽車行業(yè)的垂直媒體,幾乎都沒下場,集體閉麥。
23
按照當前的法規(guī),使用智駕,所有后果,都是駕駛者自己承擔。企業(yè)也沒有任何法律意義上的責任。
什么車都會出車禍,除了車禍就怪車企,就怪新能源車,就智能駕駛,肯定也是很無知的,也是很無賴的。
所有技術不可能一步到位,需要發(fā)展過程,也不需要討論。
這篇文章,只是想說,之前做了那么多的傳播,一出事情,就把責任甩給不具備精準辨別能力,相信了你而倒霉的人,說他們開車技術不好、開車習慣不好,是非常惡心的做法。
24
車企經常說“把用戶安全放在首位”。
這會兒,哪家車企在微博發(fā)一條“智駕不夠安全,它也要掉鏈子的,完全依靠智駕你要倒霉的”,來提醒自家用戶注意安全,會有嗎?
為什么還沒看見呢?
25
車企的粉絲在干嘛呢?
心疼老板。

誰心疼成為智能駕駛提升能力的學習素材了,再也到達不了目的地的駕駛者呢?
上文: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