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边@四句話就是告訴我們怎么樣掌握用心的訣竅。這四句話就是用心的口訣,或者說做功夫的口訣。
——凈慧長老
本文選自凈慧長老全集《雙峰禪話(下)》

古代的祖師對于用功夫,在各個階段上都有很明確的指示。比如說我們現(xiàn)在安安靜靜地坐了五天了,各位的功夫到了什么程度,無論如何,都會有進步。
用功夫?qū)嶋H上就是調(diào)心,調(diào)心就是用心。心有種種攀緣,攀緣止息了,就會產(chǎn)生安靜或者寂靜。攀緣不息,那就是掉舉。攀緣止息以后,如果覺照跟不上,就是昏沉。用心怎么樣恰到好處?永嘉大師有四句話:“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strong>這四句話就是告訴我們怎么樣掌握用心的訣竅。這四句話就是用心的口訣,或者說做功夫的口訣。
所謂“恰恰”,就是正在進行中。做什么呢?用心。正在用心的時候,“恰恰無心用”。用心一定要達到無心的境界,也就是用而不用、不用而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達到了任運自然的狀態(tài),就是“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不著意,不起心動念,但是又有覺照,那就是功夫到了爐火純青的階段。

“無心恰恰用”,無心起念,功夫還是在做。做功夫,“常用恰恰無”,還是不著意,不起念來觀照此心。
如果用牧牛的層次來說,這頭心牛此時已經(jīng)完全規(guī)規(guī)矩矩,只吃本分草料,不犯他人苗稼。鞭子也不要了,繩子也不要了,可以放手讓這頭心牛任運自在地保持本分。
希望各位用功夫的人,記住這四句話,經(jīng)常用這四句話來檢驗自己用功的心態(tài)。因為祖師說的話,都是過來人的經(jīng)驗。像這種語言,不是僅僅通過思維能夠得到、能夠說得出來。這一定是經(jīng)過自己勤苦修行,做到說到的話,所謂“過來人的話”。

要知道永嘉大師是六祖的大弟子,他在見六祖以前,已經(jīng)是天臺宗的一位大法師、大善知識。為了求得六祖對他修行的印證,所以才不遠千里,從浙江云游到廣東曹溪,要參拜六祖。永嘉到了六祖那里,六祖正在升座說法。永嘉大師繞六祖法座三匝,然后振錫而立,不禮拜。六祖問道:“夫沙門者,具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大德自何方而來,生大我慢?”然后還有一系列的對話。大家想想看,從他這種來勢,就可以看得出永嘉大師當時的心態(tài)是什么。永嘉大師見了六祖以后,問答之間毫不讓步,最后在兩者的反復(fù)酬答中,永嘉得到了六祖的印可,然后才頂禮。頂禮完了,馬上就要告辭。六祖說,不要走得那么快,且留一宿。這樣,永嘉大師就在曹溪住了一個晚上。所以永嘉大師又有另外一個名字“一宿覺”。
他離開曹溪以后,就寫了一篇《證道歌》,講他在曹溪所獲得的印證;講六祖是怎樣傳佛心印,弘揚頓教;然后他又怎樣五體投地地服膺六祖的開示。這篇《證道歌》收在藏經(jīng)里,也有許多人會背誦。文字漂亮,義理透徹。他還有一本著作,叫做《永嘉禪宗集》。剛才說的“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這四句話就出自《永嘉禪宗集》。這本書從十個方面來講述修止觀的過程??梢钥吹贸鰜恚@是他到曹溪以前的著作,是根據(jù)天臺宗的教義(所謂三止三觀)寫的一本修習止觀的指導(dǎo)書。非常簡要,功夫的話說得特別多。
古來的大德所說的話,都是自己的體驗,所謂“言所行”,說的話就是自己親身經(jīng)歷的境界。因為只有把自己經(jīng)過了的境界講出來,才不會造成誤導(dǎo),才不會引錯路。打個簡單的比喻:我們要到黃梅去,怎么走呢?初來四祖寺的人,一定說得不是很明白;久住在四祖寺的人,要問他怎么到黃梅去,他一定講得頭頭是道,不僅是指出一條大路,還可以指出很多小路,指出一些比較近的捷徑。修行亦復(fù)如是。

修行有按次第走的,也有走捷徑的。走捷徑的,就是禪宗的頓悟法門,沒有次第,因為“十地頓超無難事”。一念悟,頓同諸佛;一念迷,就是博地凡夫。這一迷一悟之間,差距就很大很大。
像這種頓悟的法門,嚴格地講,是從達摩祖師西來以后才傳遞出來,直截了當?shù)匕逊鹜咏掏鈩e傳的法門傳到中國來。用現(xiàn)在的話來說,達摩祖師給我們送來了佛教最先進的文化。我們中國人,第一個接受這種先進文化的,就是二祖慧可。這種先進文化,可不是一般的學問。這可以說是生命科學,是解決生死問題的學問,是直接成佛作祖的大法。
大家想想看,有了菩提達摩,如果沒有二祖慧可這樣有大根機的人,達摩的教法也留傳不下來。因為達摩走到京城,連梁武帝那樣信佛虔誠的君主都不能認識領(lǐng)悟達摩的禪機。而且在當時,那些執(zhí)著名相的佛門大德,對達摩的頓悟禪都提出了質(zhì)疑,都持懷疑的態(tài)度。整個中國佛教界,對頓悟禪都是采取排斥的態(tài)度。只有二祖慧可,孤明獨發(fā),能夠認識到達摩頓悟禪法的價值,不惜立雪求法,不惜斷臂求法,不惜為求法而忘舍身命。

我們今天能夠得聞上乘禪法,時時應(yīng)當感恩菩提達摩,感恩二祖慧可,感恩三祖僧璨。我們非常有幸,我們現(xiàn)在的這個道場,就是菩提達摩以后的第四代道信大師的道場。道信大師同樣也是在這里傳持達摩的頓悟禪宗。我們今天所在的這個道場,它所具有的價值,它所具有的禪宗那種徹底的、頓悟的、一超直入的精神,四祖道場就是一個載體。能夠在這個道場修行,能夠在這個道場打禪七,那是多么不容易??!四祖道場能夠恢復(fù),使我們能夠有機會在這里打禪七,就是本公老和尚給我們提供的一個無上大因緣。沒有本公老和尚的威德和愿力,這個道場沒有今天。我們要懷著感恩的心,從菩提達摩一直到本公老和尚,歷代祖師給我們締造了禪的因緣,使我們今天還能夠接受這種法乳深恩。
一定要精進用功,一定要把祖師的話反復(fù)運用,看自己是不是到了這個境界,是不是在“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每個人不妨用這四句話來考問一下自己現(xiàn)在的功夫怎樣。

▍版權(quán)聲明:
○ 本文轉(zhuǎn)自柏林禪寺,由玉泉寺編校發(fā)布,尊重知識與勞動,轉(zhuǎn)載請保留版權(quán)聲明。
○ 版權(quán)歸創(chuàng)作人所有,我們尊重著作權(quán)所有人的合法權(quán)益,如涉及版權(quán)爭議,請著作權(quán)人告知我方刪除,謝謝。


圖文 | 玉泉寺數(shù)據(jù)中心
地址:湖北省宜昌市當陽玉泉寺
? 公眾號:dy-yuquanchansi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