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單欄“精品資源” 免費領取2300套PPT模板

作者丨帆書· 楓小凌

來源丨樊登讀書丨ID:readingclub_btfx

推薦丨勵職派丨ID:tmp_356139977

1942年2月22日,在巴西首都近郊的一所公寓里,猶太裔作家茨威格和他的年輕妻子雙雙服毒自盡。

他在遺書中這樣寫道:“我的母語世界已經(jīng)淪亡,我的精神家園歐洲也已經(jīng)自我毀滅。”

茨威格成長于歐洲文化最自由繁榮的年代,但兩次世界大戰(zhàn)卻徹底粉碎了他對歐洲精神文明的信仰。

對茨威格而言,精神的自由是這個世界上最寶貴的財富,可納粹的戰(zhàn)火卻燒毀了他的自由。

作為歐洲巨大轉變的見證人,茨威格始終都沒有放棄對個人自由的追求。

從他的人生選擇中,我們可以看出——

人生最高級的活法,就是學會精神斷舍離。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斷絕不必要的知識

1881年秋天,茨威格出生于奧地利維也納的一個猶太上流家庭,父母皆出身貴族。

當時的猶太民族,對知識精英的崇拜是刻在骨子里的。每戶有錢人家為了自己的社會地位,都會精心培養(yǎng)一個“有教養(yǎng)”的兒子。

茨威格的家庭也不例外。

除了幾何、物理、拉丁語等基礎課程,茨威格和哥哥還需要學習英語、法語等多國語言,課業(yè)負擔極重。

但在當時的文理中學,老師只會機械地重復教學大綱上的內(nèi)容,不會貼合孩子們的興趣備課,更不可能有任何個性化的輔導與鼓勵。

這樣沉悶、刻板的學習氛圍,讓茨威格抵觸又厭煩。

他不愿意死記硬背那些毫無價值的陳舊知識,而是把對學習的旺盛熱情和求知欲,都投入到了課堂之外。

茨威格和他的伙伴們,借遍了公共圖書館的書籍,自學感興趣的一切;

他們看歌劇院的每一場首演,互相描繪演出中的每一個細節(jié);

他們尤其喜歡坐在咖啡館里,瀏覽全世界最新的報紙雜志,積極了解世界動態(tài)。

對這群孩子來說,學習不再局限于死氣沉沉的課堂,而是延伸到了更廣闊的天地中。

這種自主選擇的學習方式,一直延續(xù)到了茨威格的大學時代。

他認為,傳統(tǒng)的大學課程脫離了時代,會扼殺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

因此,茨威格選擇專業(yè)的標準不是興趣,而是看哪個專業(yè)能給他最大限度的時間和自由,去學習和探索自己更感興趣的方向。

茨威格在《昨日的世界》中這樣寫道:

“我以后的全部歲月中,再也沒有像我在中學和大學時代那樣勤奮讀書?!?/p>

從十四歲到二十二歲,茨威格斷絕了不必要的學習,而是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內(nèi)拼命積累。

這為他日后的文學創(chuàng)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這個信息過載的社會,我們每個人都面臨著巨大的學習壓力。

是提升學歷還是多多考證?是專攻主業(yè)還是發(fā)展副業(yè)?是為了自己學理財,還是為了孩子學心理學?

學的東西有很多,但學習的時間與精力卻是有限的。

如果不加以篩選,盲目學習了一大堆無用的知識,看似充實了頭腦,但實際上,生活并不會有任何好的改變。

只有明確學習目標,專注于對現(xiàn)階段的自己真正有用的領域,我們才能事半功倍,發(fā)揮學習的最大價值。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舍棄不同頻的社交

20世紀初,歐洲各國的經(jīng)濟充滿活力,年輕人對未來的美好生活信心十足。

茨威格也不例外。

他用十年時間游歷歐洲各國,盼望整個歐洲大陸早日形成一個共同體。

然而,經(jīng)濟的迅猛發(fā)展,喂大了各國的欲望和野心。

每個國家都想從別國奪取更多的財富和利益,國家之間的紛爭日趨激烈。

在這種浮躁的社會形勢下,一戰(zhàn)爆發(fā)了。

在戰(zhàn)爭中,政府迫切需要知識分子來承擔宣傳工作,以激發(fā)普通民眾對本國奮戰(zhàn)的熱情和對敵國的仇恨。

茨威格的朋友利騷就是其中一員。

這個年輕的德國詩人,以一首《憎恨英國》紅遍全國。

德國皇帝深受感動,授予了他一枚紅色的雄鷹勛章,這對一個詩人來說是極高的榮譽。

當時的許多作家也像利騷一樣,賣力地用文字煽風點火。

但茨威格卻始終保持著自己的理性。

作為一個堅定的歐洲公民,他無法接受一夜之間轉頭去憎恨另一個無辜的國家。

于是,茨威格默默疏遠了那些狂熱的“愛國主義”分子,一個人搬到了郊區(qū)。

作為一個作家,茨威格并不滿足于舍棄這些不同頻的社交,他更有責任發(fā)出自己的聲音——

他需要聯(lián)合外國的朋友們,一起為重建歐洲文化而奮斗。

我們普通人的生活,雖不會像茨威格一樣親歷戰(zhàn)爭的巨大沖擊,但也會在成長過程中感受到大大小小的觀念重塑。

如果身邊人和自己的三觀不合,你卻勉強自己與他們交往,只會讓你越來越痛苦,也很容易失去自己的立場和本心。

圈子不同,不必強融。

好的關系都是同頻共振的。

只有志同道合的人,才能與你產(chǎn)生精神共鳴,陪你一起追求共同的理想與自由的生活。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離開不舒服的環(huán)境

一戰(zhàn)結束后,奧地利和德國都經(jīng)歷了長時間的政治混亂和經(jīng)濟崩潰。

為了生存,許多人急躁而激烈地表現(xiàn)自己,整個世界都在忙著重新建設。

而茨威格卻選擇了隱居,安安靜靜地埋頭寫作。

那幾年,他的寫作成就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人物傳記《三巨匠》《人類群星閃耀時》,中篇小說《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馬來狂人》等作品的出版,讓茨威格名聲大振。

作為文學界炙手可熱的紅人,茨威格免不了要出席各種講座和慶典,可他非常反感通過這種方式來炒作自己的名聲。

在茨威格看來,越是拋頭露面,越容易讓自己活成一個“鏡中人”,從而失去他最看重的自由和獨立。

所以,他選擇遠離這種不舒服的社交環(huán)境,繼續(xù)過著隱姓埋名的日子。

茨威格在《昨日的世界》序言中這樣說道:

“恰恰是流離失所的人才會獲得一種新的意義上的自由?!?/strong>

哪怕深居簡出、背井離鄉(xiāng),他也要離開讓他不舒服的環(huán)境。

為了自由,茨威格愿意付出一切代價。

在人生的每個關口,我們都有可能像茨威格一樣,遇到讓自己不舒服的環(huán)境——

可能是一份不合適的工作,也可能是一間不喜歡的公寓。

但問題是,你是否有勇氣離開?

呆在原地,確實能省卻很多麻煩,但日復一日的不適,會不斷消耗你對生活的熱情;

轉身離開,可能會面臨許多挑戰(zhàn),但這也預示著新的人生可能。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我曾被人大肆贊美過,也曾被人無端排斥過;我曾有過自由,也曾有過不自由;我曾富有過,也曾貧窮過?!?/p>

茨威格用充滿悲情的筆觸,書寫了自己這一代歐洲人命運多舛的一生。

但是,不管身在何處,茨威格的處世哲學都沒有變過。

他始終踐行著精神斷舍離,以獲得最大限度的自由。

斷,是明確學習目標,避免盲目低效的學習;

舍,是凈化社交圈子,與同頻共振的人一起成長;

離,是追求更適合自己的環(huán)境,防止在“有毒”的地方消耗自己。

點個「在看」,愿你我都能輕裝上陣,用最自由的方式,度過余生。

作者簡介 :楓小凌,大數(shù)據(jù)工程師,渴望一生與文字相伴。來源:帆書樊登 講書(ID:readingclub_btfx) 。 文章來 源樊登讀書(ID:readingcl ub_btfx),轉載請聯(lián)系公眾號。

(▼點擊圖 片直接閱讀)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