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每年升學季,社交媒體上總充斥著「名校攻略」、「內部消息」,家長們一邊刷著手機,一邊在真?zhèn)坞y辨的信息中陷入焦慮。

從虛構的「小升初捷徑」到炒作的「學校排名」,一些自媒體賬號利用信息差,將教育焦慮轉化為流量生意,甚至衍生出灰色產業(yè)鏈。近期,西安、重慶、成都等多地重拳出擊,整治教育領域自媒體亂象。這場行動不僅撕開了行業(yè)亂象的面紗,也為互聯(lián)網教育的規(guī)范化發(fā)展提供了新思路。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在短視頻平臺輸入「小升初」,滿屏的「擇校秘籍」「名校直通車」讓人眼花繚亂。

西安查處的典型案例中,「智德小升初規(guī)劃李老師」賬號通過編造「特殊升學渠道」吸引家長,實則高價兜售教材;「西安名?!箘t以「學校排名」為噱頭,直播間里推銷所謂「升學寶典」。這些賬號通過夸大升學競爭,渲染「一步落后步步落后」的恐慌。例如,反復強調「五年級暑假決定命運」、「錯過考試就無緣重點」,甚至編造「野雞大學」名單,誘導家長為「保底」課程買單。西安查處的「月月(小升初擇校)」賬號,正是通過片面解讀政策、虛構學校排名,制造不必要的緊張情緒。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需要注意的是,許多賬號運營者并無教育資質,卻打著「資深規(guī)劃師」「名校教師」旗號博取信任。西安通報的「是蘇老師吖」賬號持有人蘇某,既無教師資格證,也未在正規(guī)機構任職,卻以「過來人」身份推薦奧數班,誤導家長投入大量時間和金錢。

還有防不勝防的「免費咨詢」,看似是「為你好」,實則是為了行線下斂財之實。成都專項整治中提到的案例顯示,有賬號線上宣傳「名校合作」,線下卻收取數萬元「擇校費」;重慶查處的「升學找我」賬號,則通過販賣焦慮推銷高價網課和教輔材料。

這些亂象看似花樣百出,核心邏輯卻高度相似——將家長的教育焦慮轉化為牟利工具。表面上是自媒體追逐流量紅利,根本矛盾在于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與家長信息獲取渠道不暢。優(yōu)質學位稀缺,政策解讀復雜,讓虛假信息有機可乘;而自媒體低門檻、強傳播的特性,使得監(jiān)管往往滯后于亂象滋生。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面對亂象,多地近期展開密集整治。從重慶的半年專項行動到成都的四個月專項整治,再到西安的多部門聯(lián)合執(zhí)法,一場覆蓋教育領域的「凈網行動」正在形成合力。

近期,西安繼線下的培訓機構整治行動后,進一步轉向線上的自媒體賬號治理。網信、教育、公安三部門聯(lián)合出擊,對「西安名?!埂肝靼操彿客ā沟荣~號采取注銷、暫停更新、清除違規(guī)信息等措施,并對運營者進行約談警告。其中,「智德小升初規(guī)劃李老師」因虛構升學渠道被直接注銷賬號;「月月(小升初擇校)」則因炒作學校排名被責令刪除所有違規(guī)內容。這些案例釋放出明確信號:蹭教育熱點、造虛假信息必將付出代價。

三個城市中,最早開展清朗行動的就是重慶。重慶市委網信辦與教委聯(lián)合行動,重點整治歪曲政策、炒作成績等五類問題。行動開展以來,已排查100余個教育類賬號,清理「野雞大學」「暑假關鍵論」等不良信息120余條。未來,重慶計劃推動賬號資質認證,要求教育類自媒體公示運營者身份,從源頭壓縮虛假信息生存空間。

成都在 2024 年也展開了相應的整治行動,主要聚集五大整治重點。

首先,違規(guī)宣傳以選拔生源為目的的各類測試面試,通過網絡平臺違規(guī)組織「小考」、收集學生「簡歷」,宣揚通過筆試、面試等形式可就讀名校,這嚴重擾亂了正常的招生秩序。其次,違規(guī)宣傳學校排名,以「名校排名」等為噱頭進行虛假或利益關聯(lián)排名,誤導家長擇校。再者,違規(guī)宣傳成績排名和升學率,通過收集和宣傳學??荚嚦煽?、升學率等信息,制造不必要的競爭焦慮。

此外,還有違規(guī)宣傳轉學入學信息,捏造「轉學名額」等虛假信息進行招生詐騙。最后,部分機構違規(guī)開展線下交易,以線上宣傳為幌子,線下收取高額「擇校費」。這些亂象交織在一起,嚴重破壞了教育生態(tài),加劇了家長的焦慮情緒,必須予以嚴厲整治。

該市教育局與網信辦針對升學季高發(fā)的「小考宣傳」「虛假排名」等問題,要求平臺下架違規(guī)內容,并嚴查通過微信群、QQ群收集學生成績的行為。例如,對宣稱「通過面試保送名校」的賬號,一經查實立即封禁;對線下收取擇校費的違法行為,則移交公安機關處理。

這些城市治理邏輯的共性在于「精準+協(xié)同」。一方面,聚焦虛假排名、擇校詐騙等高發(fā)問題定向打擊;另一方面,打通線上線索與線下查處,形成監(jiān)管閉環(huán)。西安在整治中便將多個涉嫌詐騙的賬號線索移交警方,實現(xiàn)「網上清朗」與「線下治本」結合。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治理行動為行業(yè)劃清了紅線,但要從根源上緩解教育焦慮,還需構建健康的教育信息生態(tài)——既要有硬性約束,也需柔性疏導。

地方政府積極響應中央網信辦「清朗」專項行動,通過打擊違規(guī)培訓和虛假擇校信息,體現(xiàn)了強化網絡空間法治化治理的決心。

以西安為例,其專項行動明確要求壓實平臺主體責任,重點整治斷章取義、假冒企業(yè)賬號等亂象,與全國層面的「靶向治理」思路高度一致。

然而,更深層次的信號在于,擇校類自媒體通過炒作焦慮、販賣「教育捷徑」牟利的行為被納入整治范圍,這表明與「防范未成年人網絡沉迷」「打擊無底線博流量」等治理方向形成呼應。

最終,西安、成都、重慶三地同步行動,印證了中央網信辦提出的「一張網、一盤棋」原則,更暗示了未來可能形成區(qū)域聯(lián)動機制,以避免違規(guī)機構跨地域轉移,這無疑將進一步提升治理的有效性和協(xié)同性,釋放出跨區(qū)域協(xié)同治理的清晰趨勢。

教育是民生之基,網絡空間不應成為焦慮的放大器。從西安的跨部門執(zhí)法到成都的招生季專項整治,這場治理行動既是亂象的「剎車器」,也是行業(yè)轉型的「助推器」。未來,唯有讓真實信息暢通無阻,讓專業(yè)服務成為主流,才能打破「焦慮-流量-牟利」的惡性循環(huán),還教育一片清朗,予家長一份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