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問五臺山弘愿老禪師:有錢人比沒錢人快樂嗎?弘愿老禪師說:富者攜金山而行,貧者負清風而走,各有各的樂和憂。說到底貧富皆是外相,心境決定快樂。
阿彌聽聞老禪師所言,若有所思地望向山門外熙攘的香客。只見有錢人金鞍玉勒抬著整箱沉香木魚穿過石階,穿著百納衣的老僧踏著晨露誦經(jīng),仿佛《金剛經(jīng)》中“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的情景。老禪師以六道木杖輕點青石,繼續(xù)說道:“世人只見金山耀目,卻不見清風穿袖?!?br/>富者攜金山而行,確有常人難及之樂。五爺廟上豪富以金箔包裹整株百年菩提樹,紅綢系結處綴滿東珠,供燈長明如白晝不熄。這般供養(yǎng)看似虔誠,實則暗藏對現(xiàn)世安穩(wěn)的執(zhí)念——正如《維摩詰經(jīng)》所言,若將供養(yǎng)視作交易,便如種下帶刺的藤蔓,終將被貪嗔癡纏繞。一位地產(chǎn)大亨曾坦言,逢股市震蕩便請百僧做水陸法會(最大法事超度眾生,為生者祈福消災?),供臺上的沉香繚繞間,他緊攥念珠的手指卻愈發(fā)蒼白。

貧者負清風而走,未必不能得大自在。后山茅棚住著位掃地僧,粗布袈裟補丁疊著補丁,卻能在晨鐘暮鼓間參透“一簞食,一瓢飲”的真味。一日暴雨沖毀禪房,他立在瓦礫間呵呵大笑:“此屋本是借山而居,何來毀壞之說?”這般境界,恰似弘一大師食蘿卜咸菜時品出的至味,知足常樂非關貧富,而在心境。
老禪師忽以竹帚掃起滿地松針,金粉與塵埃在空中交織成虹:“且看那金山銀山,終化作三尺黃土;清風明月,卻能長伴青燈古佛。”此言令阿彌想起近日聽聞的奇聞:某富豪為超度亡母耗資千萬做五天法事,直播時法會莊嚴,散場后管家卻說老夫人臨終前攥著的,竟是三十年前兒子用作業(yè)本折的紙船??梢娡庠诘呢S盛若不能滋養(yǎng)內在,終究是鏡花水月。
老禪師將半塊冷饅頭遞給阿彌:“當年我初入佛門,師父賜我三衣一缽。一日見師兄補衣至三更,我笑他笨拙。師父卻道:‘縫補破綻是修行,追逐錦繡亦是修行。’如今方知,金山可筑菩提塔,清風能釀般若茶?!边h處傳來晚鐘聲,驚起滿山棲鳥,阿彌忽然懂得:快樂原非金銀鑄就,而是心燈點燃時,照見萬物的清明。
天天念能量偈,稽首頂禮至尊諸圣為眾生祈福:南無阿祖太上老君!阿彌陀佛!六時吉祥!阿觀自在,日日好日!行善積德,越來越好!南無阿彌陀佛,一切變得越來越好!但愿一切如你所愿!摩訶般若波羅蜜多!阿觀自在,菩提薩婆訶!阿觀自在,南無觀音觀自在菩薩!南無觀音觀自在菩薩!………
(李松陽2025公歷0404《非常財富》 第02866篇 阿彌聞道第1026期》)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