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由廣東科學中心精心打造的“逐夢星辰”與“探秘海洋”兩大新館正式開放。這兩個新展館展覽面積共4200平方米,通過108個展項,帶領公眾開啟一場跨越時空、震撼心靈的科學探索之旅。

“逐夢星辰”與“探秘海洋”兩大新館開放
雙館打造:
開啟探秘星辰與大海的探秘之旅
“星辰與海洋,雖然分屬天與地,卻共同構成了人類探索未知的磅礴空間?!?a class="keyword-search" >廣東科學中心工作人員介紹,“逐夢星辰”館以“人類對宇宙的探索”為主題線索,從宇宙奇點到璀璨神秘的星海、從裸眼觀天到利用觀天重器、從掙脫地球引力到?jīng)_出大氣層、從星際航行到建造太空家園,展示了人類在宇宙征程中的一次次探索與超越。通過“超越認知”“超越天際”“超越星系”與“超越未來”四個展區(qū),展館揭示了人類在認知、技術、價值觀等不同維度上的不斷突破,弘揚了人類的探索求真精神,激勵著觀眾用行動去追逐夢想、探索未知、創(chuàng)造未來。

展館為觀眾開啟探秘星辰與大海的探秘之旅
“探秘海洋”館則以“探海之旅”為主題,引領觀眾踏上一場探索海洋世界多樣與奇妙的精彩旅程。“探秘海洋”館設置了“海洋起源”“海洋世界”“海洋探索”與“海洋保護”四個展區(qū),它以“人類認知和探索海洋的演進過程”為線索,從“多維”與“立體”的雙重視角,深入揭示海洋復雜的演化歷程、獨特的理化性質(zhì)與地質(zhì)特征、豐富的生物多樣性等科學奧秘,并通過數(shù)字交互技術讓公眾與深海一號、雪龍二號極地科考船、中山大學號科考船、蛟龍?zhí)栞d人潛水器、奮斗者號載人潛水器等國之重器深入互動,讓觀眾充分領略海洋的浩瀚與神秘,探尋大海對萬物生靈以及人類文明的深遠意義,并深入認識我國在海洋強國建設方面取得的成就。
數(shù)技賦能:
用科技手段講好科學故事
在此次展館設計中,廣東科學中心在展陳設計上再創(chuàng)新,兩大展館綜合運用大型數(shù)字媒體、全息投影、動作捕捉、虛實融合等前沿技術,采用跨域多元展示手段與技術,用最新科技手段構建起科技與藝術交融的認知新場域,為公眾更生動地講好科學的故事。

運用前沿技術為公眾更生動地講好科學故事
同時,廣東科學中心也注重在技術的深度應用上創(chuàng)新展示形式。如此次展館推出的無人機表演秀,通過將無人機掛載改裝設計成為舞臺劇中的一個角色,和真人演員一起表演,帶領公眾經(jīng)歷46億年前太陽系行星遷移、造訪鏡像宇宙空間、遇見來自未來的自己、與外太空的高級智慧生命體對話,共同探索“宇宙夢”,這種應用在國內(nèi)外科技館是首創(chuàng)。
沉浸體驗:
實現(xiàn)科技與藝術深度融合
沉浸式體驗是兩大新館的最大亮點之一,如何引導觀眾在科學探索的過程中擁有美的享受,打造別具一格的“超現(xiàn)實空間美學”,實現(xiàn)科學和藝術的高度融合,內(nèi)容和形式的和諧統(tǒng)一也是廣東科學中心的研發(fā)團隊一直在思索的。
兩大展館以星橋為界,讓游客可以同時俯瞰大海,仰望星空,共同奔向“星辰大海”?!疤矫睾Q蟆别^因其展示內(nèi)容的特點,被設置在開闊且下沉的區(qū)域,適合仰望星空,符合海洋主題的氛圍營造,又為展示海洋相關的模型、利用光影效果以及進行空間布局提供了便利條件,使其更具沉浸感;“逐夢星辰”館涉及航空航天和天文內(nèi)容,在上方便于俯瞰海洋區(qū),與海洋館形成上下呼應的空間關系。

學生在展館內(nèi)沉浸式體驗
同時,“探秘海洋”館還借助栩栩如生的海洋環(huán)境和場景再現(xiàn)、琳瑯滿目的海洋生物標本與模型,以及令人震撼的沉浸式數(shù)字新媒體展示技術,讓觀眾仿佛置身于廣袤而奇妙的海洋之中,近距離感受海洋的深邃與壯美,享受一場視覺與心靈的雙重盛宴。逐夢星辰展館則把故事融入情景,把探究實踐結合感官體驗,使觀眾在沉浸式的環(huán)境內(nèi)激發(fā)好奇心、發(fā)現(xiàn)興趣點、提出問題,并開展主動的探究活動。
融入地域特色:
生動演繹廣東科技文化故事
展覽深挖本土地域特色,生動呈現(xiàn)地域創(chuàng)新成果,深入解碼嶺南自然生態(tài)密碼,為展館增添了獨特的魅力。展覽結合廣東海洋事業(yè)發(fā)展實際,精心策劃“廣東海洋”與“紅樹林”等展項,其中“廣東海洋”全方位介紹了廣東海洋科技與經(jīng)濟發(fā)展狀況、未來藍圖規(guī)劃,并展示廣東14個沿海城市獨特的自然風光、地域科學技術成就與文化特色,讓觀眾對廣東海洋有了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凹t樹林”展項則聚焦于廣東沿海地區(qū)獨具特色的紅樹林自然景觀,深入闡釋其生態(tài)特性與重要性,旨在增強大眾的環(huán)保意識,讓大家認識到保護海洋生態(tài)的緊迫性和重要性。
來源 | 番禺融媒
文 | 番禺融媒記者 陳曉 通訊員 粵愛科
圖 | 廣東科學中心提供
編輯 | 鄒皓明
校對丨胡普甜
審核 | 孫軼英
簽發(fā)丨葉平生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