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有個段子說:有人建議將“坐井觀天”這一成語從教科書中刪除,原因是它已不符合“事實”。因為新時代的“井底之蛙”早已不蹲在井里看天,而是背著那口“井”滿世界旅行。

段子聽上去有點無理取鬧,但背后的道理,卻戳痛了很多人那顆“玻璃心”。

因為我們都知道,現(xiàn)實生活中,絕大多數(shù)人都“負井前行”,特別是下面這口井——

認知之井:由于自身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以及自己知識范圍的限制,而對本來屬于史實的常識性概念,產生了與其本意完全背離的思維定式。

這類“井”看似危害不大,殺傷力卻極強:正因為很多人從不懷疑某些“常識的準確性”,才導致朋友之間聊天時,經常有“雞同鴨講”之感,甚至為了避免“失去朋友”,只好不談歷史、不談政治。

這類“認知之井”數(shù)量之多不勝枚舉,被誤解最深、也幾乎導致很多歷史真相被歪曲的源頭性的概念,則是有關“資本主義社會”這一基本概念。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現(xiàn)代常識史上,最大的“冤假錯案”

曾有人說,中華文明是一種早熟的文明,也是一種晚熟的文明。說它早熟,是因為它過少的進入了“封建社會”,說它晚熟,是因為它很難進入“資本主義社會”。

當然,這一說法引發(fā)了無數(shù)的反駁,最引人注目的一條便是:中國無須進入“資本主義社會”,而是可以跳過這一成長期,進入更高級的發(fā)展階段。

然而,這一容易被“萬人點贊”的理念,不僅是對資本主義最大的誤解,更堪稱現(xiàn)代常識史上,最大的“冤假錯案”。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前蘇聯(lián)宣傳畫:拒絕資本主義的“陷阱”

關于資本主義,目前全世界共有3種最流行的認識:

·影響力最大的資本主義:“有著先進的生產力,卻以剝削為目的”

我們熟知的那句“資本來到人世間,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因此,這種資本主義是一種骯臟的、必然被淘汰的社會。

·經濟學語境下的資本主義:“一種資本驅動下的社會經濟增長方式”

在古典經濟學,以及現(xiàn)代主流經濟學語境中,往往將資本主義視為一種驅動經濟發(fā)展的社會經濟增長方式。其中,“資本”既是資本主義的核心,也是讓創(chuàng)新、企業(yè)家精神、分工協(xié)作等成為可能的關鍵要素。

·《劍橋資本主義史》定義的“資本主義”:一種“開放的觀念和秩序系統(tǒng)”

在劍橋大學出版社近年推出的《劍橋資本主義史》中,革新了與資本主義相關的幾乎所有傳統(tǒng)觀念,并將其定位為一種系統(tǒng)的社會協(xié)作方式、一套囊括經濟發(fā)展、政治架構下的“開放秩序”。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劍橋資本主義史》書影

在以上三種對資本主義的認知中,“剝削工具論”不僅早被學界證偽,就連馬克思、恩格斯晚年,也對這一理論做了基于事實的修正。只是人們先入為主的誤解依然根深蒂固,并且每當經濟下行的年代,它都要“借尸還魂”,為真正導致經濟衰退的那只看得見的手“背鍋”。

▌打破認知之井,擁抱現(xiàn)代文明

古典經濟學下的“資本主義”雖然符合經濟學常識,但卻往往將其置于一種經濟學視角進行考量,而忽略了資本主義往往具有的更深遠、更全面的意義。而對“資本主義”的概念更有解釋力,對現(xiàn)實和未來更有鏡鑒意義的,無疑是《劍橋資本主義史》中,從“開放秩序”視角詮釋的資本主義。透過閱讀四卷本的資本主義史,從字里行間不難發(fā)現(xiàn):

1、資本主義不是“剝削、壓迫”的同義詞,而是其反義詞。它是一套“開放社會的觀念和秩序系統(tǒng)”,上文提到的封閉社會(秦制大一統(tǒng)社會)正是它最大的敵人之一。

2、資本主義與封建主義不是革命與被革命的關系。廣義的資本主義,其實是“以交易、協(xié)作為主要方式,激勵人類為社會創(chuàng)造物質財富、知識財富、制度財富”的機制。因而,任何社會中,都含有“資本主義”的因子。

比如古代的中國、印度和阿拉伯等國家都在早期對資本主義發(fā)展做出過突出貢獻。與之相應,《劍橋資本主義史》既不是從西方世界的工業(yè)革命開始寫,甚至不是從大航海、文藝復興開始,而是從公元前1000年的東方世界開始。

3、狹義的資本主義,指的是近代的資本主義。然而,近代資本主義也并非生產于近代,而是由封建社會演化過來的,封建主義中的自治、契約、開放,已經蘊含了“資本主義的因子”。因此,工業(yè)革命后,西方就進入了一種由資本主義主導的社會形態(tài)。相反,中國從封建社會演化到秦制社會,資本主義的因子已被扼殺、鎖死。

可見,從《劍橋資本主義史》提供的視角,再去理解“東西方世界為何在14世紀開始大分流”的“李約瑟之問”,其癥結所在,正是開放秩序與封閉秩序的競爭,至于其時間上的轉折點,也絕非宋明兩朝,而是自秦漢就已注定。

4、資本主義絕非武裝到牙齒的“堅不可摧”,相反十分脆弱,自誕生起一直面臨各種挑戰(zhàn)。《劍橋資本主義史》只有四卷,但卻把整整一卷留給了“1848年至今”的歷史,因為這是資本主義發(fā)展最快,也是遭遇挑戰(zhàn)最嚴峻的歷史。之所以將1848年作為起始年,不僅因為1848年歐洲此起彼伏的革命,更因為1848年,《共產黨宣言》的發(fā)表,并迅速傳遍整個資本主義世界。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1920年8月第一版、9月的第二版《共產黨宣言》中文全譯本

種種的沖突延續(xù)至今,依然暫無定論。比如,資本主義就算是“開放秩序”,也未必就是“好秩序”,因為它在擴張階段,引發(fā)了戰(zhàn)爭。再比如,無論人們如何“美化”資本主義,依然改變不了它會爆發(fā)經濟危機這一事實。

實際上,這些衍生問題雖然看似并不直接關系經濟民生,但卻十分必要,甚至會影響、重塑我們對“資本主義”的基本判斷,進一步滋長對“資本主義”的敵意與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