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6日,美國拋出對全球汽車征收普遍關稅的重磅政策,僅僅一周后,又在4月2日祭出“對等關稅”,讓各國政府措手不及,手忙腳亂地應對這突如其來的貿(mào)易鐵拳。按照美國媒體的預測,普遍關稅的影響至少要半個月才能看出各國態(tài)度,可汽車關稅的風向卻提前顯露端倪。有的國家選擇悶聲觀望,有的磨刀霍霍準備反制,還有的直接跑去找美國“求和”。印度就是這“求和”隊伍里蹦得最歡的,搶在美國表態(tài)前就主動貼了上去,成了第一個低頭的國家。這一步棋,到底是妙招還是昏招?背后藏著多少算計,值得所有人瞪眼看個明白。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美國這次汽車關稅,來勢洶洶,直指日本、韓國、歐盟這些汽車大國,逼他們把工廠搬到美國本土,否則就得吞下高額稅率。對中國則是另一套打法,瞄準汽車零件下手,畢竟中國整車早被美國關稅禁令擋在門外,進不去半步。全球行業(yè)一片怨聲載道,可印度卻嗅到了機會。印度媒體爆料,莫迪政府盤算著主動對美國汽車減稅,換取美國加大對印出口,甚至拉來美國車企投資,取代美企在亞洲的“中國位置”。這算盤打得噼啪響,擺明了想借美國關稅戰(zhàn)火,分一杯羹??蛇@步棋剛邁出去,就在印度國內(nèi)炸了鍋。本土車企集體跳腳,美國對印度加稅,印度再對美國敞開大門,這不是把自己往死路上推嗎?他們游說政府把電動車關稅削減推到2029年,從100%慢慢降到30%,可莫迪不聽,2日直接拍板,大幅降低美國汽車稅率,甩出一句“我們保護汽車行業(yè)太久了,必須開放”。這態(tài)度硬得像鐵,印度官員還透露,正跟美國接洽,想用讓步換協(xié)議。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印度這操作,全球獨一份。別的國家還在掂量怎么應對美國的關稅大棒,印度倒好,自己先把門開了,還美其名曰“開放”。可這背后邏輯簡單得刺眼:印度車企太拉胯。塔塔汽車這些本土品牌,撐不起市場大梁,印度現(xiàn)在靠外國品牌撐場面,再給十年也未必能翻身。與其死守,不如向美國示好,換投資和免稅,搏一把大的。特朗普之前罵印度是“關稅之王”,吐槽特斯拉在印度賣不了車,太不公平?,F(xiàn)在關稅一降,特斯拉、福特這些巨頭立馬眼放光,馬斯克甚至拍板要買孟買和新德里的展廳,準備搶灘全球第三大汽車市場。這“最具潛力”的肥肉,印度主動送上門,美國車企哪有不吃的道理?

可這“好日子”真能長久嗎?印度車企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預測三年內(nèi),美國汽車大舉入侵,本土廠商得被擠垮。美國有“優(yōu)先權(quán)”,印度市場遲早變美國車的天下。經(jīng)濟人士卻覺得莫迪有他的道理:印度汽車業(yè)發(fā)展慢得像烏龜,靠自己爬不起來,索性抱美國大腿,拿投資換增長。可這招風險不小。有人擔心,印度政策翻臉比翻書快,今天降稅引美國企業(yè),明天投資到位了,再把稅率調(diào)回去,這種事印度干得不少。美國企業(yè)要是真信了,砸錢進去,最后被坑得血本無歸,也不是沒可能。莫迪這波討好,能換來多少真金白銀,還是個未知數(shù)。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再看特朗普的算盤。美國加稅是為了回籠汽車工業(yè),逼全球車企把工廠搬過來。印度這一讓步,正中下懷。美國車企既能出口,又能投資,等于雙贏。特朗普之前diss印度關稅高,現(xiàn)在印度主動降稅,他還能說啥?可這對全球貿(mào)易格局意味著什么?印度開了頭,其他國家會不會跟風低頭?日本、韓國、歐盟會不會也得琢磨著讓步?臺海這邊的局勢會不會受波及?還有,印度車企能不能撐過這波沖擊?莫迪能不能真靠這招翻身?每一步都像踩雷區(qū),每一招都透著火藥味。這場關稅博弈才剛開場,印度這“壞頭”一開,真相全在混戰(zhàn)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