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城父老機先燭,
南渡殘生夢獨多。
衰淚已因家國盡,
人亡學廢更如何。
——陳寅恪
題圖:1946年5月3日,西南聯(lián)大中文系全體師生在教室前合影。二排左起:浦江清、朱自清、馮友蘭、聞一多、唐蘭、游國恩、羅庸、許駿齋、余冠英、王力、沈從文。
REC

大師遠去 難有大師
這是一套屬于中國的巨著,
近10年的筆耕不輟,
北京到湖南,再到昆明、臺灣等十幾個省市實地考察,
記敘每一個人都生動,鮮明,仿佛躍然紙上。

作者 岳南
像很多力圖挖掘現(xiàn)代人物史的學者一樣,
作者不遺余力地從歷史空間里挖掘出知識分子的蹤跡來,
加以分析、梳理和整合,細致地摸索,
他們那深埋在大地里的腳踵,充滿了“知識考古”的樂趣。
在他筆下,
每一個民國的人物全部是鮮活的,
他筆下梁啟超、胡適、魯迅、梅貽琦、梁思成、林徽因等等,
整個民國,在他筆下盡收眼底。

沒有一個人不鮮活,沒有一個人不精彩,
也沒有一個人不孤獨,沒有一個人不離愁,
也就是這本書,讓我第一次感覺到,對于文人士子的偏愛。

我憐愛,
他們的理想主義書生意氣恃才傲物少年輕狂,
傾倒于,
他們的高潔風骨與凜然正氣,
同時也深深悲哀于,
他們永遠在政治與個人之間搖擺沖突的命運,
因此,
當他們斯文掃地,
當他們在命運與權勢的抽打下低了首折了腰打碎了牙齒和血吞,
當他們痛苦地走向夫不夫妻不妻父不父子不子眾叛親離的境地時,
我不再冷血地鄙夷他們的屈服,
而是更加心痛他們的隱忍。

也許,
我們應該思考在1911年和2018年,
這兩代的年輕人都在思考什么,
是過早的務實,讓我們丟掉夢想嗎?
我們還會思考情懷,文化,傳統(tǒng)嗎?

《南渡北歸》
就是要為一代人、一批知識分子造像,
那是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上最為艱難的抗戰(zhàn)八年,
這八年,對大師們共有的命運而言固然很艱難,
但絕非決定性變化的時刻。
透過這段多災多難的光景,
我們能夠看到的是中國知識分子,
那種蓬勃剛毅、不屈不撓和無畏從容的生命底氣,
戰(zhàn)火烽煙之中,不是血肉鑄成的長城,
而是一個個鐵骨錚錚的個人,凸顯得更為清晰。

《南渡北歸》
書中重點書寫的“李莊”與“西南聯(lián)大”,筆端所照至的那些學者,
在隆隆炮火、朝不保夕的困境里仍然堅持不懈地進行學術探索;
不急不躁地一部一部地推出學術精品,培養(yǎng)出大批日后成就斐然的優(yōu)秀人才。

書中的記錄作為一段歷史影像,誠實、全面而又富有人情味地保留了見證既往的巨大價值。歷史經(jīng)由《南渡北歸》,不再是一塊黯淡無光的黑洞,而是溫暖、冷峻、殘酷、熱烈、層次分明又百感交集的一段旅程。在戰(zhàn)亂和殺戮、野蠻與侵略面前,人的毅力、信念、勇氣、智慧、操守……一一慢慢凸顯,并且像群星閃耀那樣集中呈現(xiàn)出光芒來,遂成就了大師群體登場的美談。

對于所有知識分子而言,
都無力左右集體命運的大動蕩。
那么多的大師凝聚在大后方,如風雪中捧著一支燭火,保存著中華文明的元氣,卻也難得地能從政治強權的擠壓中舒張出一塊思想的空間來。在《南渡北歸》一書中所見的那一派苦中作樂、怡然自得人文農(nóng)耕景象,正是這種自由的產(chǎn)物。李莊雖然擁擠不堪,但來往李莊的人從無懈怠;蒙自雖然偏僻,西南聯(lián)大雖然簡陋,但在聯(lián)大的人時刻不忘國危與爭氣,于南湖之畔發(fā)奮讀書,不顧敵寇之至。
感謝岳南老師的大膽構思,小心查證,八年辛苦寫出這樣一本深入淺出的史詩性作品。在過分強調(diào)個人化敘事的今天,我想我深深地知道這樣的作品有多難得。
當代扭曲的大師與專家

令人尷尬的當代大師,
無不讓人啼笑皆非,
成為茶余飯后的談資,
這是信息爆炸的尷尬,還是時代的無奈。

記敘抗戰(zhàn)年代學人的艱苦卓絕
再現(xiàn)國難當頭大師的風骨典范
南渡北歸 (全3冊)
原價195元
限時粉絲特惠價:138元/套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