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貓叔兒,喜歡人文歷史,換一個視角為大家解構(gòu)歷史故事【上方點擊關(guān)注】
公元前225年,咸陽宮大殿上,六十歲的王翦跪在嬴政面前,額頭緊貼冰冷的地面。
他手握著號令六十萬秦軍的虎符,面前是帝王陰晴不定的目光。
當他說出"請賜臣良田美宅"時,整個大殿的空氣仿佛凝固。

這是秦國歷史上最詭異的君臣博弈:手握舉國之兵的大將,卻在決戰(zhàn)前夜向君王索要賞賜。
這一幕表面看似荒誕,實則暗藏兩千年前最頂級的生存智慧。
要解開這個謎題,我們需要回到那個將星璀璨的時代,看透這場權(quán)力游戲中的深層博弈。
嬴政的成本核算:二十萬對六十萬
當嬴政問及伐楚所需兵力時, 顯然,少壯派李信的方案更符合嬴政的期望,嬴政需要的是用最小的成本去撬動最大收益。 此時的秦國,大規(guī)模軍事動員導(dǎo)致的資源透支、長期戰(zhàn)爭對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沖擊、以及之前尉繚的間諜行動,都讓財政入不敷出。 如果不是成本考慮,嬴政不會放棄王翦這個經(jīng)驗豐富的操盤手,而去選擇李信這個年輕人。 1975年出土的睡虎地秦簡,也能側(cè)面的反映此時秦國的財政問題。 其中最著名的“黑夫”和“驚”的家書,主旨就一條:媽,打錢,急急急! 秦國的財政,可能已經(jīng)到了連士兵基本的衣食溫飽問題,都難以解決的地步。 信中說二人此時正在睢陽,正是秦楚大戰(zhàn)的前線,兩封家信的時間恰好是王翦滅楚的時間。 滅楚后,公元前221年秦國迅速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tǒng)一貨幣與度量衡等政策。 這些舉措雖為鞏固統(tǒng)治,但也暴露了戰(zhàn)爭導(dǎo)致的財政問題,亟需通過中央集權(quán)整合資源。 話說回來,嬴政選擇李信也是一次豪賭,但是代價是什么呢? 當李信的二十萬大軍在城父被項燕反包圍時,二十萬秦軍覆滅,嬴政的百億投資打了水漂。 這個教訓(xùn)讓嬴政明白:在這種滅國級的戰(zhàn)爭中,成本控制必須讓位于風(fēng)險管控。 索賞的自相矛盾:多此一舉? 當嬴政要再次啟用王翦伐楚時,王翦卻趁機向嬴政索要賞賜。 王翦說:“替大王帶兵,即使有功勞也終究難以得到封侯賜爵,所以趁著大王特別器重我的時候,我也得及時請求大王賜予園林池苑來給子孫后代置份家產(chǎn)吧?!?/p> 秦始皇聽了哈哈大笑起來。 王翦出發(fā)后到了函谷關(guān),又連續(xù)五次派使者回朝廷請求賜予良田。 很多人認為這是王翦通過向嬴政索要賞賜,以證自己沒有反叛之意。 事實上王翦攻楚之前,就已經(jīng)先后攻破了趙國和燕國,剩下的就是對這兩個國家的收尾工作。 與此同時,王翦兒子王賁也已經(jīng)水灌大梁城,完成了對魏國的攻滅。 攻趙、滅燕、亡魏,東方六國,王氏父子已滅其三。 以戰(zhàn)功論,按秦二十級軍功爵制度,王翦父子已經(jīng)不是封不封侯的問題,而是封什么侯的問題。 受封列侯可以擁有自己的封地和食邑,爵位可以世襲,王翦家族一門可以說已經(jīng)是富貴無邊。 這個時候再向嬴政索賞自證清白,難免有些畫蛇添足。 反而多次索賞會被認為是在跟秦王談條件,是在趁火打劫,是在以勢壓人,不但收不到預(yù)期效果,反而會畫虎不成反類犬。 即便秦王答應(yīng)了,那也是形勢所迫。 等事情過去后,王翦難道不怕被清算或者被秦王疏遠。 士尚且不可辱,更何況秦王。 被要挾是天下所有王者的逆鱗,更何況是祖龍嬴政。 事實上王翦這一行為,在當時,很多人都認為王翦做得太過分了。 王翦給出的解釋是秦王這個人喜歡猜忌和懷疑別人,這樣做是為了證明自己胸?zé)o大志,只是一個貪戀錢財?shù)娜恕?/p> 這個解釋根本經(jīng)不起推敲,當著眾人面對領(lǐng)導(dǎo)說長道短,對部下說王上壞話,說秦王暴戾,這是很犯忌諱的。 王翦顯然不會不明白這些淺顯的道理,如此做,肯定是有意為之。 王翦的底層邏輯:利益共同體 戰(zhàn)國四大名將中,白起被賜死,李牧遭冤殺,廉頗流亡楚國,唯王翦全身而退。 這不是偶然,而是他深諳"利益捆綁"的深層生存智慧。 結(jié)合我們前文的分析,秦國面臨的財政窘境。 王翦索要的田宅看似貪婪,實則是為軍中底層士兵請命。 王翦家族在秦國根基深厚,他們本身也是秦國的既得利益集團。 缺那點田產(chǎn)宅院嗎?肯定不缺,但是他不缺不代表他的部下、他的士兵也不缺。 秦自商鞅變法至王翦攻楚這一百多年,秦國的每一個領(lǐng)域已經(jīng)被新的大大小小的利益階層所占據(jù)。 一百多年問題的積累、利益階層的固化、無法釋放的土地、巨額財富的支出、超前消費的透支,此時的秦國已經(jīng)拿不出多余的土地和錢財進行向下分配了。 在滅楚戰(zhàn)役中,王翦故意拖延戰(zhàn)績,與項燕對峙整整一年。 這期間他不斷索要賞賜的行為,實際上:一是,給傳遞嬴政信號。二是,給嬴政籌措糧餉的時間。 嬴政給出 的每一次正面回應(yīng),都起到了提振士兵信心的作用。 這就像你公司拖欠了你好久的工資,這時你看到你的老板給你上司各種物質(zhì)獎勵。 你心里就不會懷疑你們公司財政有啥問題,只會覺得是公司的資金暫時周轉(zhuǎn)不過來。 這下,王翦的解釋這下變得合理起來。 王翦同樣不能給自己的部下明說,一旦如實解釋,則會在本就狐疑的士兵心中激起滔天巨浪。 所以只能掩蓋,只能緩沖,只能以時間換空間,通過實際的行動一點一點地找回士兵的信心。 史書記載,王翦后來在軍中和士兵一起同甘共苦,和士兵同寢同食。 親自去一線查看士兵的伙食,甚至要查看軍中的衛(wèi)生設(shè)施、洗浴設(shè)施是否妥當。 這些行為,都是在寬慰將士焦慮的心。 隨著嬴政以超強的個人能力在內(nèi)部的存糧中,整合出了一批糧餉。 危機已然度過,剩下的則是解決士氣與戰(zhàn)心的問題。 但這些問題對于王翦這種層次的人都不叫問題,或者說除了糧草問題以外,沒有王翦解決不了的問題。 結(jié)語 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王翦舉重若輕之下承受的是重如泰山的壓力。 之后的秦軍猶如蛟龍入海、虎嘯深山,狂烈的進攻之下,楚軍一瀉千里。 楚將項燕被殺,王翦盡定楚地。 次年,王翦俘虜楚王負芻,楚國滅亡。 與此同時,王翦的兒子王賁也在北面戰(zhàn)場席卷燕、代,隨著代王嘉和燕王喜的被俘,燕、代之地就此平定。 至此,天下之大,獨剩齊國一隅…… 王翦的故事提醒我們:真正的生存智慧,從不是陰謀詭計,而是對人性的深刻洞察與精準拿捏。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