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作家張德芬,年輕時經歷過很多打擊。

27歲時,她和丈夫離婚,又辭去了主播工作,失去經濟來源。

面對生活的種種變故,她每天失眠、掉頭發(fā),體重也往下直掉,非常憔悴虛弱。

直到后來她開始愛上讀書,讀了很多心理學、文學方面的作品。

這些書籍,不僅療愈了她的內心,也讓她開始探尋自我。

隨著大量讀書,她慢慢從焦慮中走出,不僅有了新的事業(yè),整個人也容光煥發(fā)。

有次,一個老朋友就問她:你看上去真年輕,氣色也好,怎么保養(yǎng)的?

她笑著說:多讀書,閱讀能讓人脫胎換骨。

人到一定年紀就會發(fā)現(xiàn),書籍,才是世上最好的良藥。

書能健腦,也能怡心,可以幫你調養(yǎng)情緒,也能讓你精神松弛從容。

到了一定年紀,多讀書,就是對自己最好的滋養(yǎng)。

1

書,養(yǎng)氣質

主持人楊瀾,從業(yè)多年,憑借優(yōu)雅自信的氣質收獲了無數(shù)贊譽。

很多人都說,歲月從不敗美人,楊瀾就是最佳佐證。

她卻風趣地回應說,歲月從不敗愛讀書的人。

在學生時代,楊瀾就熱愛閱讀,常常泡在圖書館里,翻閱各種經典。

工作后,再忙再累,每天她都會抽出半小時讀書。

廣泛的閱讀,讓她待人自然得體,遇事從容不迫,舉手投足間展現(xiàn)出非凡的魅力。

曾國藩說:“人之氣質,由于天生,本性難變,惟讀書可變其氣質?!?/p>

所謂氣質,不是由金錢裝點出來的富貴,也并非長相呈現(xiàn)出的靚麗,而是一個人獨特的品質和魅力。

讀書,就像春雨一樣潤物無聲,在不知不覺中,塑造你的言談舉止。

民國才女林徽因,單就相貌而言,并沒有傾國傾城的明艷五官。

然而冰心卻形容她“如宋畫中的仕女,靜謐中透著英氣”。

梁思成初見她時,也曾忍不住感嘆:“她的美在神態(tài),而非五官?!?/p>

金岳霖更是以“一身詩意”來贊美她……

林徽因這份獨特的氣質,其實都離不開書籍的陶冶與浸潤。

她出生于書香世家,自幼與書為伴,幼時就讀古典文學,長大后又廣泛涉獵西方文學。

大量的閱讀,塑造了她不凡的談吐,和優(yōu)雅的舉止。

也使得她的氣質里,既有東方人的細膩溫婉,又有西方人的開放灑脫。

于丹說過一句話:

“三流的化妝是臉上的化妝;二流的化妝是精神的化妝;一流的化妝是生命的化妝?!?/strong>

你讀過的書,其實都會化作養(yǎng)分,由內而外地重塑著你。

到了一定年紀,學會用書籍,給自己的精神和生命化妝。

書讀多了,有了豐富的文化底蘊,你的氣質自然會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升華。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2

書,養(yǎng)情緒

作家赫爾岑說:

書籍是最有耐心和最令人愉快的伙伴,在任何情緒低落的時刻,它都不會拋棄你。

人過三十,難免要面對越來越沉重的生活壓力。

當你感到焦慮、壓抑的時候,不妨借助書籍的力量,及時調養(yǎng)好自己的情緒。

編劇徐文華,曾有過一段痛苦難熬的時期。

那段時間,她工作非常不順,婚姻也遇到了危機。

這一切像石頭一樣壓在她的心里,讓她感到無比煩躁、郁悶,飯也吃不下,覺也睡不好。

就在她絕望之時,父親的一番話點醒了她:

“你遇到的這一切,百千年前的人們,也同樣遭遇過。內心的糾結和苦痛,都能在書里找到出口。”

于是,她一頭扎進浩瀚的書海。

兩年時間,她讀了數(shù)百本古今中外的經典著作,寫下幾十萬字筆記。

書中所蘊藏的智慧,撫慰了她緊繃的身心,也幫她掃清了所有的憂愁煩惱。

經過閱讀的療養(yǎng),她的情緒慢慢平穩(wěn)下來,狀態(tài)也越來越好。

這之后,她不僅和丈夫修復了關系,還寫出好幾個劇本,在事業(yè)上煥發(fā)了第二春。

在這世上,讀書,是養(yǎng)好情緒、調整內在狀態(tài)最快捷的手段。

翻譯家張谷若一生坎坷曲折,但臉上從不見憤懣憂愁之色。

談及此事,他笑著說,我也沒啥秘訣,就是每天雷打不動地讀一小時書。

面對生活的種種刁難,他用書本調理情緒。

生氣憤怒的時候,他就讀老莊;悲傷難過時,就讀散文詩集;焦躁不安時則讀佛經禪語……

常年的手不釋卷,讓他養(yǎng)成了溫和的性子,從不為破事心煩意亂,活得輕松自在。

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經過研究發(fā)現(xiàn):

在各種緩解負面情緒的方式中,閱讀效果最佳,6分鐘內就能使不良情緒降低68%。

中年以后,當你被壞情緒纏身之時,與其被負能量拖垮,不如在閱讀中梳理自身。書讀多了,自能止住內心的決堤,安放好喜怒哀樂。

書籍能夠驅散所有負面情緒,用閱讀將身心調成飽滿的狀態(tài),是對自己最大的善待。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3

書,養(yǎng)心靈

作家史鐵生年輕時,命運就給了他一記重擊,讓他變成了終身殘疾。

在那段暗無天日的日子里,他陷入了無盡的絕望之中,甚至幾度想到了自殺。

然而最終,還是書籍,把他從絕望的邊緣拽了回來。

他讀羅蘭·巴特的《寫作的零度》,從中找到了閱讀寫作的意義;

他讀劉小楓的《走向十字架上的真》,一改之前的悲觀消極,對自己的人生,有了嶄新的態(tài)度。

可以說,是讀書滋養(yǎng)了他奄奄一息的靈魂。

也是讀書,讓他在苦難中成長,從一個羸弱的病人,蛻變成了思想上的巨人。

《潛穎錄》里說:流水之聲可以養(yǎng)耳,青禾綠草可以養(yǎng)目,觀書曉理可以養(yǎng)心。

愛讀書的人,方能以清凈心看世界,以歡喜心過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軟心除障礙。

到了一定年紀,生活充滿了世事無常,也注定擺脫不了各種磨難。

當你的心靈被現(xiàn)實磋磨得逐漸麻木時,試著用書籍療愈自己。

文物學家王世襄,三十多歲時被下放到偏僻的鄉(xiāng)村。

在那里,繁重的勞動、枯燥的日常,漸漸耗盡了他對生活的熱情。

就在他感覺活著沒勁的時候,是書籍陪伴著他。

那幾年,只要帶字的紙,舊報紙、老課本,他抓到了就要讀下去。

讀得多了,他的心態(tài)慢慢平和。

當別人都在抱怨的時候,他卻用書籍驅散了苦難,享受內心的安寧。

過了幾年,他就被調回城里,開始研究學問,最終成為著名學者。

成年人的世界,苦難是底色。

但閱讀能讓我們在面對人世間一切悲哀時,能夠保持一分平和與通透。

文字世界之浩瀚,讓我們安然棲身其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中年以后,要學會安頓自己的心靈。

多讀書,用書籍滋養(yǎng)靈魂,在閱讀中,提升自己的精神能量,讓生命充滿陽光。

莎士比亞說:

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yǎng)品。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大地上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

閱讀的意義,不僅在于增長智慧,更能讓你擁有健全的思想,和自由的靈魂。

人過中年,誰都逃不掉情感、家庭、職場帶來的種種疲乏。

但讀書,卻能打開另一方天地,讓我們獲得源源不斷的滿足和滋養(yǎng)。

點個贊吧,學會停下腳步,向內探求,用書籍療養(yǎng)身心,在閱讀中遇見一個全新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