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

這幾天,被一個“個稅起征點該不該提”的話題給吸引住了。
這個話題有爭議是必然的,但卻并不像一些人理解的那樣:高收入人群都反對,中低收入的就支持。
比如,董明珠已經繼續(xù)多年在兩會上提出建議,應該把個稅起征點提到到一萬元。
也要不少專家學者持同樣的觀點,有的建議漲到6000,有的認為8000更合理。
而這些人恰恰是我們眼中的“高收入”人群,按理說,起征點高了,他們的利益會受損,為什么還會這么做呢?
這或許是出于一種社會責任感!
前兩天,人大一位教授在《中國稅務報》上發(fā)表文章,提到個稅起征點不宜再提高,惹來很多網友的不滿。
有人留言說,從個稅起征點來看,負擔其實大部分是壓在了“中產”的頭上。
他的理由是,當前的個稅起征點為5000元,年收入不足6萬不需要納稅。
此前有數據,國內還要好幾億人口月收入不足一千元,月薪5000以下這些人是沒有個稅負擔的。
而那些真正的高收入人群,又可以通過各種“合理”手段加上隱瞞收入等辦法降低稅負,結果只有收入渠道相對單一的中產階層倒了霉。
說實話,這種觀點對不對,作為經濟外行普通人不太好去判斷。
但我對于他觀點里的“中產”挺感興趣。
前幾天,刷到一個扎心的提問:都已經到了2025年,你達到中產水平了嗎?
估計很多人都要沉默了。

啥樣的收入水平,才能算得上是咱們國家的中產階層呢?
說實話,這個答案不太好說,就跟每年的胡潤富豪榜,都有上榜者不承認自己有那么富一樣。
拿個稅起征點來看,既然個人所得稅能起到調節(jié)財富分配的作用,是否意味著,月入5000元就是國家默認的中產標準?
照這么說,那中產的范圍屬實不小。
估計絕大多數月薪五六千錢的都不能服氣,這點錢都快活不起了,還扯啥中產!
我把這個問題拋給最近很火的deepseek,它是這么回答的:
通常來說,家庭年收入達到10萬-50萬元,被認為是“中產”的常見區(qū)間。
但也有幾種略有差異的觀點。
一是國家統(tǒng)計局的數字。
2005年,國家統(tǒng)計局首次發(fā)布清晰的中等收入群體數字標準-“6萬元-50萬元”。
要注意,它以家庭平均人口三人計算的標準。
20年過去了,2024年的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41,314元,平均每月3442元,中產想必要遠遠高于這個數字才行。

有網友這么認為:
中產下限:10萬-20萬元(約合家庭月收入8,300-16,600元)
中產上層:20萬-50萬元(一線城市可能更高)。
二是國際機構的說法
麥肯錫全球研究所:年收入9萬-36萬元(1.35萬-5萬美元,按購買力調整)。
三是因地域差異各地有所不同
比如北上廣深這類一線城市,家庭年收入20萬-60萬元,因高房價和生活成本門檻較高。
而在二三線城市,家庭年收入10萬-30萬元可能即屬中產。

deepseek說的有沒有道理,每個人的理解不一樣,也很難去判斷。
就像國家統(tǒng)計局數字里的中等收入群體,與我們普遍理解的中產階層,差距也是很明顯的。
月薪四千多,已經算是中等收入的上限,可放到現實里,估計剛剛能維持基本生存所求而已。
況且有時候,中產不僅僅代表存款、房車這類財富數據,與教育背景、職業(yè)和社會地位、消費能力與習慣等等也有一定的關系。
甚至于道德價值觀都很重要,就好像所謂富豪與豪門之爭。
有錢卻缺少了愛國心和社會責任感,未必能被公眾所認可。
香港的李家與霍家,就很能說明一些問題。
有些富人喜歡用滿墻的書籍和古董來裝點,卻常常被取笑是“暴發(fā)戶”,不也是這個道理嗎。
實際上,把中等收入等同于中產,本就是片面的。
比較通用的一種觀點認為,真正的中產起碼要滿足下面條件里的一項:
1. 家庭年收入30萬以上(一線城市可能需50萬以上);
2.無負債且擁有全款房產;
3.凈資產(含存款、投資)超200萬;4.月收入穩(wěn)定在1.5萬至3萬以上。
按照這個標準,想摸著中產的門檻并不容易。

說實話,對于絕大多數的普通人來說,富豪的標準太高,中產還有點奔頭,這也是人們執(zhí)著于成為中產的原因所在。
在傳統(tǒng)觀念里,社會普遍將中產階層與“體面生活”掛鉤,如擁有房產、私家車、優(yōu)質教育資源和休閑消費能力。
這種標準日復一日的被媒體、商業(yè)宣傳不斷強化,漸漸就成為了衡量一個人價值的標尺。
而在競爭激烈的環(huán)境中,中產身份往往會被視為“不容易被淘汰”的底線。
人們擔心若達不到這一標準,會被貼上“落后”的標簽,失去社會圈層的認同。
同時,中產階層的收入水平和資產積累,也是抵御失業(yè)、疾病、養(yǎng)老等風險的“安全感”所在。
在社會保障體系尚且還不夠完善的環(huán)境下,人們當然希望通過經濟實力來掌控自己的命運。
而不是當意外或者疾病來臨的那一刻,還要面對“救不救”的艱難抉擇。
而且,從溫飽到小康生活,再向中產邁進,這也是許多人眼中“向上流動”的標志。
生存焦慮可能中產照樣有,但他們考慮的是如何更好,怎樣才能更加穩(wěn)定?
況且,在馬斯洛的需求理論里,只有達到中產層次,才能說去實現所謂“尊嚴”和“自我價值”。
不然,當一個人餓急了,還會在“面包和面子”前做選擇題嗎?
人們對中產的執(zhí)著,本質上是對安全感、自我尊嚴和幸福感的綜合追求。
畢竟,人往高處走沒有錯。
當然成不了中產,也未必就是人生的失敗。

就像有人喜歡抬頭看月亮,有人卻只看到了地上的六便士。
喜歡月亮不代表就高雅,執(zhí)著六便士未必就是低俗,只是不同的人生選擇而已。
重要的是,要把人生過得有意義。
這個意義也不一定就是成為科學家、保家衛(wèi)國之類宏大的敘事。
完全可以是一個小家庭的幸福,父慈子孝、夫妻和諧、認真工作、享受生活,也是一種人生意義。
互動話題:大家覺得,財富、教育背景、人格特質、消費習慣、社會責任感等等,哪一條才是中產階層最好的標志?
點贊、關注、轉發(fā)、在看都是鼓勵 喜歡點個關注吧
封面·配圖 / 來源網絡,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