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化課堂教學改革,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近日,成都石室雙楠實驗學校開展教研活動。武侯區(qū)小學語文教師與武侯區(qū)小學語文教研員楊碩仁并肩而行,共赴一場與教學相擁的詩意之約。

“細節(jié)是沉睡的珍珠,用慧眼將其喚醒;鐵骨里躍動的,是永不褪色的中國魂?!彼拇ù髮W附屬小學團隊以“挖細節(jié),察內心,感錚錚鐵骨,悟家國情懷”為主題進行發(fā)言。

四川大學附屬實驗小學陳偉老師以《軍神》為精神熔爐,開啟一場“鋼鐵淬火”式的深度閱讀。課堂采用具身認知理論框架,通過“文字觸覺化”教學策略,品讀人物細節(jié)描寫,體會人物內心,將抽象的革命精神轉化為可感知的溫度與脈動,讓學生領會到于鐵骨中躍動的中國魂。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成都石室雙楠實驗學校團隊以“尋文化之脈,探閱讀之法”為主題作課例解析,從“立足課標說目標”“多維融合說意圖”“任務驅動說板塊”三個方面,明晰整本書閱讀的方向。

成都石室雙楠實驗學校張瀚文老師構建“三維時空對話系統(tǒng)”,以《三國演義》為文化解碼器,帶領學生穿越千年烽煙,開啟整本書閱讀之旅。課堂通過任務驅動“三國知多少—初識劉關張—再識三英雄—細品三國味”,實現從文本表層到文化內核的認知躍遷,初步形成對人物形象的立體認知,提升了學生的思維能見度,使之感受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磨子橋小學分校團隊《以“感”為核,以“聯(lián)”為徑》,揭示了如何讓閱讀感受如藤蔓生長,讓聯(lián)想之花在筆尖綻放。

語文之妙,在于以語言達意,以文字傳情。磨子橋小學王建春老師帶著五年級(5)班學子走進習作《讀后感》。課堂上,王建春采取了“讀故事聊英雄”“讀例文聊聯(lián)系”“明標準寫感受”“取題目亮中心”等方式激發(fā)學生的習作興趣。
成都市弟維小學教師代表作專題發(fā)言《從“細節(jié)”到“情懷”——指向信息素養(yǎng)提升的單文本略讀教學》,向大家揭示了如何從細節(jié)的露珠折射出整座精神的海洋。
“當清風掠過教研園地,每一朵花都開成了思想的模樣,三節(jié)課例如三顆晨露,在楊老師智慧的光暈里,折射出七彩的教學光譜,為老師們注入了豐盈的經驗,積蓄了前行的力量。”活動相關負責人表示,希望老師們以此活動為契機,潛心教研、研之有悟、百想齊思、思附踐行,共創(chuàng)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的璀璨華章。(圖/文 成都石室雙楠實驗學校)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