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yǎng)孩子,是所有父母頭疼的問題。
每個家庭的情況不同,培養(yǎng)孩子的方式也不同。

俗話說,窮有窮的養(yǎng)法,富有富的養(yǎng)法。
然而,從心理學(xué)角度來看,無論窮富,這三個都要對孩子大方一點。

給孩子足夠的愛
愛,是所有家庭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研究表明,在愛里長大的孩子,具備很強的自信心與自尊心,也更容易獲得自我實現(xiàn)。
相反,在缺愛的環(huán)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則有著缺乏辨別能力,以及“不配得感”等問題。
在心理學(xué)中,“不配得感”指的是壓抑自己的真實需求,認為自己不值得所有美好的事物。
低配得感的人,往往缺乏積極向上的動力和對生活的信心。
有些家庭雖然富有,但父母總是忙生意,一年到頭也見不上孩子幾面。

有些家庭情況并不好,但父母卻總能陪伴在孩子身邊,給孩子充足的愛。
也就是說,貧窮或是富有,只要有心,都可以給孩子充分的愛。
需要注意的是,父母所給予的愛并非是有條件的,而是無條件的。
如果因為孩子成績好就愛孩子,成績不好就不愛孩子,反而會讓孩子產(chǎn)生強烈的自我懷疑和不安全感。
心理學(xué)家卡爾·羅杰斯曾提出了“無條件積極關(guān)注”,指的是無論孩子做了什么、是什么樣子,都能給孩子最真摯的關(guān)心。
我們每個人都需要一個安全基地,而父母的愛是筑造安全基地的主要部分。
當孩子擁有一個安全基地時,才會勇敢地探索、成長。

給孩子足夠的教養(yǎng)
曾看到過這樣一句話,家教永遠是人生的底色。
我們每個人都會喜歡懂禮貌、有教養(yǎng)的孩子,窮養(yǎng)、富養(yǎng)都不如孩子有教養(yǎng)。
身為父母,雖然我們要給孩子充足的愛,但不意味著溺愛孩子。
從心理學(xué)角度來看,一旦孩子被無底線的縱容溺愛,就容易出現(xiàn)自私、毫無同理心等問題。

同時,溺愛下的孩子也不會感恩父母,看不見父母的辛苦和勞累,只是一味地想要滿足自己的需求。
這樣的孩子,往往也不會尊重他人,也就是別人口中的“熊孩子”。
有教養(yǎng)的本質(zhì),其實是同理心。也就是孔子所說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從小時候開始,就應(yīng)該給孩子培養(yǎng)起文明禮貌的好習(xí)慣。
比如,在公共場合時,說話、做事是盡量不要產(chǎn)生太大的噪音、守時守約、尊重他人邊界等等。
一個有教養(yǎng)的孩子,也更容易獲得他人的青睞。

給孩子堅定的原則
在人生旅途中,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誘惑。
從小時候的電子游戲,到長大后面臨的各種選擇,都需要孩子有堅定的原則,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
詹姆士·杜布森在著作《勇于管教》中寫道,規(guī)矩和原則就像是懸崖邊的欄桿。
只有父母給孩子樹立好這些欄桿,孩子在犯錯時才能及時的懸崖勒馬。
因此,有遠見的父母往往特別注重孩子行為規(guī)范和處事原則的培養(yǎng)。

當孩子形成習(xí)慣之后,就算家長放手,也不會做一些出格的事情。
在給孩子樹立原則之后,剛開始孩子可能會哭鬧,但也要堅定的執(zhí)行。
如果家長妥協(xié)了,那么孩子下次還是會故技重施。如果家長一直很堅定,那么孩子就會明白這些規(guī)則是不可觸碰的。
一個有原則的孩子,才會在人生路上走得更遠。
總而言之,不管有錢沒錢,在愛、教養(yǎng)和原則方面,家長都要大方一些。
只有這樣,才會讓孩子擁有一個幸福、快樂的人生。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