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又有一位年輕的杰出學者永遠地離開了這個世界。

他是光榮的中國共產黨黨員、新能源領域杰出學者、浙江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劉永峰。

2025年1月21日,劉永鋒在西安突發(fā)腦溢血,后因救治無效于3月5日在杭州離世。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他的電腦上還保留著編輯完成尚未發(fā)送的電子郵件,背包中則儲存著沒來得及吃下的降壓藥物。

劉永鋒的妻子在整理他的遺物時,發(fā)現(xiàn)了這樣一份令人觸目驚心的工作日志: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從去年三月開始到今年的一月份,這11個月中他總共工作了319天,出差了135天,晚上九點之前很少回家,加班變成了工作中的常態(tài)。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劉永鋒的事跡很快得到網(wǎng)民們的悼念和轉發(fā),這樣的工作強度,簡直是當代成年人的縮影。

持續(xù)不斷的“996”和“007”奪去了健康,帶來冷冰冰的錢財。

用命掙錢,又拿錢買命,這樣的死循環(huán),到底該如何解?

記住,人這一輩子,身體健康排在第一位,其他的任何東西都沒有它重要!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過度的壓力與成就動機

在當今社會,每一個成年人身上都背負著巨大的工作壓力、環(huán)境壓力和社會競爭壓力。

高強度的工作、頻繁的加班、被無限壓榨的私人時間,都會導致生理和心理的疲憊和緊張。

除此之外,個人高度的成就動機也是他們逼迫自己不斷工作的動力來源之一。

心理學中的成就動機指的是個體追求能夠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工作,并推動其向頂峰狀態(tài)攀登的動機。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例如某個人喜歡法律工作,就努力考取法學專業(yè)和相關資格證書,成為一名優(yōu)秀而專業(yè)的律師。

擁有高成就動機的人不需要外部壓力,當他們看不到自己的進步,或者看到了別人更高的成就,心中的懊悔、失落就會將自己壓垮。

亞歷克斯·洛伊德在《如果記憶能修復》中提出,壓力的根源不是信念,而是更深層的東西——記憶。

有了失敗的記憶,我們就會更加焦慮,因而更加努力;有了前瞻性記憶,我們覺得未來希望渺茫,因而更加努力。

其實,適度的鞭策本是好事,但將自己逼得太緊,因此造成生理或是心理上的損傷,那就是真的得不償失了。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延遲滿足與即時滿足

若問現(xiàn)在的年輕人,健康重要嗎?他們一定會毫不猶豫地說:重要!

可是重要歸重要,夜晚還是玩手機到凌晨兩點、加班時忘記吃早飯、工作忙起來作息顛倒、經常暴飲暴食……

在心理學上,即時滿足指的是:

當個體在出現(xiàn)欲望或者需求時,他們會不計代價第一時間進行滿足。

而延遲滿足指的是個體會更加理性分析自己的需求,明晰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例如,他們會將困難的工作放在前面,再進行簡單的工作,以此來獲得更多、更放松的休息時間。

對于很多人來說,獲取金錢、揮霍金錢進行快樂享受的就是即時滿足。

而保持身心健康實在是一項太過長遠的延遲滿足,很少有人能夠一以貫之,堅持到最后。

他們高估著自身承受健康風險的能力,時常認為自己還年輕、還能為了工作熬幾個大夜,殊不知這就像在喝慢性毒藥,遲早有一天會發(fā)作。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死亡焦慮與補償心理

在《許三觀賣血記》中,人們愚昧地認為“賣血”代表著身強體壯,而“賣血”賣的其實是力氣。

他們在賣完血后,會到飯店里要一盤炒豬肝、二兩黃酒獎勵自己,為自己補補身體,好下一次再去賣血。

這樣的故事同時也映照著當代成年人的真實生活:

隨著各種原本離中青年人群很遠的疾病,以一種飛快的速度降低其患病的平均年齡。

不重視自己身體健康的人們也開始面對死亡產生了焦慮和恐懼的心理。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他們從“理直氣壯地消耗健康”變成了“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消耗健康”,一邊熬夜通宵,一邊給自己買護肝片、泡腳包、葉黃素。

這種補償心理往往是一種短期性的行為,而絕非科學的健康管理之道。

一邊透支健康,一邊又想方設法來彌補,就好像用漏網(wǎng)兜捕魚,一邊捕一邊漏,到最后落得個滿身大汗空手而歸。

就像我們常說的:健康和生命是1,其他的一切財富、物質都是0,沒有了前面的1,有再多0也沒有意義。

當你有一天真正躺在了病床上時,就會發(fā)現(xiàn),再多的錢也換不回你的生命。

珍惜健康,這才是我們人生道路上最正確、最明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