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訊(通訊員來鑫萍)3月29—31日,第74屆美國心臟病學會年度科學會議在美國芝加哥舉行??茖W院院士、經血管植入器械重點實驗室主任、浙江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第二醫(yī)院王建安代表團隊在大會最新突破性臨床試驗(Late-Breaking Clinical Trials,LBCT)專場上,作“Comparison Of Angiography-derived Fractional Flow Reserve-guided And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guided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The FLAVOURⅡTrial”特邀報告。會上公布了由王建安院士、胡新央教授領銜的FLAVOUR Ⅱ研究成果,該研究同步發(fā)表于《柳葉刀》。
在冠心病的介入治療中,準確評估冠狀動脈狹窄的功能意義對于制定合理的治療策略至關重要。近年來,隨著醫(yī)學影像技術的發(fā)展,基于血管造影的無創(chuàng)血流儲備分數(shù)(FFR)技術應運而生,其無需額外導絲和血管擴張劑,操作簡便且無創(chuàng),為臨床實踐提供了新的選擇。此背景下,F(xiàn)LAVOUR Ⅱ研究聚焦于冠心病患者(冠脈狹窄≥50%),對比了基于血管造影的血流儲備分數(shù)(AngioFFR)指導經皮冠狀動脈支架植入術(PCI)與血管內超聲(IVUS)指導PCI的臨床結果,旨在進一步探索AngioFFR在指導PCI決策及優(yōu)化中的價值。
研究結果表明,在非復雜冠心病患者中,基于AngioFFR指導的PCI策略在臨床結局上不劣于IVUS指導的PCI策略,且具有減少支架植入的優(yōu)勢。這一發(fā)現(xiàn)不僅為臨床醫(yī)生提供了一種更為簡便、無創(chuàng)的PCI決策和優(yōu)化工具,也為未來心血管介入治療指南的更新提供了有力的證據(jù)支持。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