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有些時刻,感覺自己像一根快要燃盡的蠟燭?

光越來越微弱,只想在角落里安靜待著,連風吹過都覺得是一種打擾。

每天被各種事情推著走,心里早已累得蹲在地上,不想動彈。

我們拼盡全力想給孩子最好的,卻發(fā)現(xiàn)自己常常處于“低電量”模式。

而這份疲憊,正在我們和孩子的世界里,投下長長的影子。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01

杯子空了,愛也沉重

內(nèi)心的風景,總會不經(jīng)意間,蔓延到指尖。

我們都知道,愛孩子是本能,是心底最柔軟的泉眼。

可當身心俱疲,這泉眼仿佛被巨石堵住,涌出的不再是清泉,而是沉甸甸的嘆息。

是不是有過這樣的瞬間?

答應(yīng)了陪孩子一起做些事,眼皮卻重得像粘了膠水,聲音也變得有氣無力,手腳也變得沉重了。

孩子小心翼翼地問:“媽媽/爸爸,你怎么不高興?” 你只能勉強笑笑:“沒有啊,媽媽/爸爸只是有點累?!?/p>

或者,孩子不小心把飯菜灑了一地,平時也許你會溫柔地說“沒關(guān)系,我們一起收拾”,但那天,你卻控制不住地提高了音量,煩躁像脫韁的野馬。吼完了,看著孩子驚恐的眼神,心里只剩下無盡的懊悔和疲憊。

這不是因為愛減少了,而是因為我們內(nèi)在的“杯子”空了。

身體的累,像生了銹的齒輪,讓每一次轉(zhuǎn)動都變得艱難。

情緒的累,像一根繃得太緊的弦,稍有觸碰就可能斷裂。

精神的累,像蒙上了一層霧,看不清方向,也難以給出清晰、溫暖的回應(yīng)。

孩子天然地向我們尋求映照,期待從我們眼中看到肯定、喜悅和力量。

可當我們自己都感覺快要熄滅時,又能映照出怎樣的光芒呢?

給不出,有時是因為,真的沒有了。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02

悄無聲息的細節(jié)里有孩子感受到的世界

我們總以為,只要物質(zhì)上滿足,只要沒有打罵,孩子就感受不到我們的疲憊。

但成人的世界或許喧囂復(fù)雜,孩子的世界卻純凈敏銳。

他們像感知天氣一樣,感知著我們的情緒陰晴。

當父母長期處于“低電量”狀態(tài),就像家里的主色調(diào),從暖色變成了灰色。

孩子會怎么樣?

他們可能會變得小心翼翼。

說話前先看看你的臉色,想靠近又有點猶豫,生怕不小心“打擾”了你,或者又“惹”你不開心。

他們可能變得不再期待。

一次次興奮地分享,換來的是心不在焉的回應(yīng);一次次渴望的擁抱,被無意識地推開。漸漸地,他們分享的沖動、表達的熱情,就像被冷水澆過,慢慢冷卻。

他們可能會模仿我們的模式。

看到我們累了就刷手機、吃零食來逃避,他們也可能學(xué)著用同樣的方式來應(yīng)對自己的小煩惱。看到我們很少開懷大笑,他們對“快樂”的體驗和表達也可能受到限制。

他們甚至可能錯誤地歸因。

以為父母的不開心、不耐煩,都是因為自己“不夠好”、“不聽話”。這份沉重的自我懷疑,可能伴隨他們很久。

那個渴望被看見、被回應(yīng)的小小身影,在父母的“低電量”模式下,接收到的信號可能是模糊的、不穩(wěn)定的,甚至是冰冷的。

這會悄悄影響他們對世界的信任,對自己的看法。

一滴水的漣漪,也能擴散到整個池塘。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03

放下內(nèi)疚的重擔,看見疲憊背后的因果

常常聽到有父母自責:“我真是個失敗的媽媽/爸爸?!?/p>

這份內(nèi)疚,像一件濕棉襖,沉重地裹在身上,讓我們更加喘不過氣。

可是,親愛的爸媽們,在我們給自己貼上“不夠好”的標簽之前,我們可以先暫停一下,看看這份疲憊是從哪里來的?

真的是我們不夠努力,不夠愛孩子嗎?

還是我們早已被生活的重擔壓得彎了腰?

工作的壓力,像永動機一樣消耗著心力。

家庭的瑣事,像細密的網(wǎng),纏繞著時間和精力。

社會的期待,關(guān)于“好工作”、“好房子”、“好教育”,無形中推著我們不停奔跑。

人際關(guān)系的支持,甚至有時會與伴侶成了“室友”,與朋友漸行漸漸遠,對父母報喜不報憂。

能量只出不進,或者進來的遠遠趕不上消耗的。

這更像是一個系統(tǒng)性的困境,而不是單純的個人意志問題。

認識到這一點,不是為了找借口,而是為了停止自我攻擊。

把指向自己的指責,轉(zhuǎn)變?yōu)閷ψ陨硖幘车睦斫夂完P(guān)懷。

就像對待一個生病的朋友,我們不會一味責備他為什么不能跑起來,而是會問問他哪里不舒服,需要什么幫助。

我們,也需要這樣對待自己。

理解了根源,才能卸下不必要的重擔,輕裝前行。

04

不必追光,我們自己本就本自具足

知道了原因,可改變似乎依然很難。

尤其是當你已經(jīng)很累的時候,任何“需要努力”的事情都顯得格外沉重。

沒關(guān)系,我們不需要立刻變成“能量滿格”的超人父母。

改變,可以從最微小的地方開始,像冬日里尋找一小簇陽光。

比如可以試試關(guān)注當下,從小處著手,允許自己慢慢來。

慢慢地找回身體的感覺。

這不需要去健身房揮汗如雨。晚飯后,牽著孩子的手,在家附近慢慢走上10分鐘,聊聊今天孩子經(jīng)歷的趣事,感受晚風的清涼。身體微微活動,親子關(guān)系也在悄然升溫。

創(chuàng)造獨處的機會。

下班回家,在樓下車里或者門口,安靜地待5分鐘。就5分鐘,深呼吸,把工作的煩擾和疲憊,盡量留在門外。這個小小的“暫?!?,可能會讓你進門后的情緒平穩(wěn)許多。

留下專注的時刻。

與其全家各自刷手機,不如約定一個短暫的“無電子產(chǎn)品時間”。和孩子一起,專注地做一件事,讀一本薄薄的書,哪怕只有15分鐘。這短暫的沉浸,是給彼此心靈的滋養(yǎng)。

接納不完美的分享。

如果有人愿意分享,哪怕只是周末一起聊聊天,或者分享一些有趣的事,試著接受。承認自己需要人際的溝通,不是軟弱,是智慧。

這些微小的改變,就像往即將干涸的池塘里,一滴一滴注入清水。

它們不會立刻讓池塘滿溢,但會阻止它徹底干涸,會讓水草慢慢重新獲得生機。

更重要的是,它傳遞了一個信息給你自己,也給孩子:我在乎自己內(nèi)心的需要,我在努力,我們在一點點變好。

寄語

或許,我們每個人心里,都住著一個疲憊的自己。

看見她,承認她的累,給她一些喘息的空間,比一味地鞭策和自責,更能帶來力量。

我們不必苛求自己永遠光芒萬丈,能做一盞溫暖的夜燈,在孩子需要時,散發(fā)出柔和而穩(wěn)定的光芒,已是了不起的成就。

照顧好自己這棵樹的根系,才能枝繁葉茂,為孩子撐起一片安心的天空。

而這份看見與接納,本身就是一束光,即照亮我們和孩子前行的路又反哺了我們自身。